..续本文上一页生起心智之相,我们所谓的愿都是虚妄之相,不相应故。我们在一心作愿观察愿生彼国之愿之时,能得见自心真实之心,那么我们就会生起所谓的第四门,智慧与正见。真正在这个世间作为利益世间之人,无染着、不掠夺、不争夺这个世间这样一个机制,这样一个善巧者。要不然,我们心智中这种自我执着的毒、自私的毒害,我、我所的强化的这种毒素还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地延续。
现在这样的因缘在佛教中十分地普遍,不知道怎么来肃清这个东西。就是自利正见没有建立,到寺院里就来强化自我,抓住机会完成自我,而不是到寺院来熏习自己,放下自己的执着,放下自己的烦恼,洗涤自己的心智。到寺院就来强化自己,强化,就是不断地从佛法中拿一点东西拿一点东西,慢慢就会积出来一个所谓的以望东山再起的一个虚妄的业缘,来危害佛教,危害自身,这个时代不能不这样讲了。所以菩萨入四门自利成就,应知。知什么呢?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
自利的满足的确是烦恼业习薄少,的确悲心生起,的确我们无始以来的执着会破碎,这样你就有学佛法的正机了。
“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自利利他这个法则是菩萨行地。自利并不是强化自我,这个概念一定要从自己心灵深处来透视这个法则。我刚刚回来的时间,有几个沙弥给我讲:“我们要受沙弥戒。”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受沙弥戒呢?”答:“我们被人看不起。”我感觉这个机制……我到另外一个寺院的时间,有几个出家人也是急着要受戒去,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受戒?就是被人看不起,这不行,怎么样怎么样的。居士也是交流一类的事情,强化自我的东西也是偏多,强化自我、标立自我的东西非自利分,这决定是自我减损的东西。
但在这个世间,我们心灵深处那个自私的东西随时在培养,在凡夫有情之类中,自私的培养是很恰当地,很正常的。你要不是学佛的佛教徒,你培养你自私的心理是正常;我们来学佛了,还培养自己心灵上的自私与强化自我,实在是不正常了。说实话,接触到很多出家师父,包括我周边的,这种自私,心灵深处的自我培养,刚出家的,刚学佛的,或者说自以为自己学佛很久的,这种东西都隐藏很深的,培养自我,强化自我。那么这个身,你表面上是学佛的,心智深处成熟的还是自我的东西,一旦成熟了自我,人还会强化自己的业相的果报,膨胀自我。所以这个无我的修持,我们看到这三种障菩提心,都是为强化自我的。
当我们在平时中,在你的修持中,在你失去什么的时候,是不是会心痛呢?是不是会畏惧呢?利他之时减损了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安乐呢?一定要审视自己。不审视自己,实在是你千辛万苦还在造业,用尽心计千端,总是苦报现前。这样就真是,说一点不好听的话,我看到很多菩萨还在这个地方孜孜不倦地努力,就是在这个违菩提心中孜孜不倦地努力。
像这个净土教言中,天亲菩萨在他这个三种违菩提心中的教言机制中是十分强调的。我们怎么来走出自我?怎么来菩萨如实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持成就柔软心?菩萨善巧回向,怎么来回向?怎么来走出自己业与业力的缠缚?怎么来走出这个?怎么来调柔自己的身心?怎么来利益世间?若不如是,学来学去,最多改换一个包装,下面继续沉沦,因为这个法则是很细微的。你可以审观自心,莫观其他,观其他就容易以他过失为自庄严了。我们能不能如实审观自心呢,这个地方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真正是真心学佛,还是造作学佛这个机制上来了。所以这个自利实在是走出自我,运用正见,实践生命的一个法则。
出门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像我们在所有的修行机制中,若不是以利益世间作根本守护,利益有情令佛法住世为根本守护,那你于回向门是不相应的。所以回向因正。我们在因的这个因缘中是依佛的果地教化。依佛的果地教化来表达自己的因、缘起,这实在是一个不假思维的修持,你思维是难以趣入的,所以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佛陀世尊、诸佛菩萨已证得不动法性身、清净法性身、平等法性身,所以广利有情,在逆顺二缘中普利世间,这是决定无疑的。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心念、作为,是不是在每一个心念作为中都是利他的呢?这个利他就是令其得究竟安乐,成就无上菩提,是不是这样的心智呢?那我们每一个学佛者不得不思维。
但在这个地方极容易草率地过去,这个地方是最草率的地方。因为什么呢?往往与我们的妄想、烦恼、业习不相干,喜欢打妄想的人在这个地方是最不相干了。好比自私,想膨胀自我,心中膨胀自我的种子深深种下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凡夫有情,这个地方是最不相干的,他不在意这个地方,你真正在意这个地方,你就会知道昙鸾法师这个地方是多么地慈悲,究竟地回施给我们一个最殊胜的法则,就是一生成佛的法则,而不是我们继续制造沉沦的法则。你心里只要有染着,你知道你那一念虚妄的心在闪烁的时候,你就会在制造着你未来的生死业,你放心!这就是你在铺衬着未来的生死,你在打造着你未来的轮回世间。那么这个回向是十分重要的。
“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
这个自利是破除我、我所,破除我执我化的自我强化的这种沉沦的后效果,所以以利他故而得自利,就是自我解脱。
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他为什么反复这样讲呢?就是令我们走出自我、自我的强化,也就是远离违菩提门,建立真正的利他这个大悲大愿大智的菩提心,运用真正的无上菩提心来在一切时处利他,以利他而走出这种所谓的沉沦机制。昙鸾法师前面提出非是利他不能自利,在这个地方又提出来这个,为什么呢?就担心我们沉沦在这个强化自我,行违菩提门的这个法则。
那么现在在我们汉地这个教言机制中,尤其是念佛这个机制中,你可以观一观,基本上念佛就是为了“我”往生,“我”的功夫怎么样,我遇到很多年青出家师父,比较猛利,包括很多年青的居士,一来到这里就是“我要闭关,你给我准备房子,我要念佛,我要怎么样怎么样。”
我经常走动遇到一些出家师父跟我这么说,“法师能不能在你那里盖间房子,我要闭关,能不能给我找个地方,我要闭关。”我说为什么?“我要证三昧,我要了生死。”就是这个一发心,一落脚,一举念,一动手,一抬足就是个“我”,就是培养我,强化我。所有的功德就是这样子。那你后面的机制是什么呢?丝毫的正见与菩提心分都没有,就是违菩提心的修持。
在这个地方是比比皆是,不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就是说所处都是这样的因缘,这就是不正见的建立。起码我在这个地方接待了不下百十个这样的出家在家的菩萨了,说“我马上要闭关,你给我准备吧。”我说你为什么?“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有的说我要读三年经,然后弘法利生,有人说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我们不是不满足他,我说你正念都没有立起来,你修行下去就会出来一个“大人物”罢了,但你利他的机制是没有的,你只能把你自己那种妄想在这个世间上染污这个世间。
来到这里想作大法师的有好几个了,我说你作不了大法师,你要是作了大法师,你还不用回家了。因为啥呢?要是培养这样一个大法师,佛教要受灾难了,很多有情就会受你的污染,受你这种虚妄的执着的污染。这么多人在干什么呢?来作你这个大法师的陪衬,而不是令众生离苦得乐,不是令众生进趣菩提,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法师的欲望罢了。这样行不行呢?寺院要是发现这样的人要及早地让他还俗,及早地让他把心歇下来,及早地让他学佛。要不然十年八年培养出来,还是令众生苦、令自己苦,这样的机制。
昙鸾法师在此处不断地强化,当然,佛教的机制整个就是这样的,为了破除我、我所的执着,使我们得到解脱,成就无上的清净解脱的智悲的修法,破除我们所谓的刚强难化。但在这个地方引起人们的重视的机会很少,的确是这么多年来,在这块引起重视的机制很少很少。
见到一个一个法师走出去了,给人讲法,一个一个地还俗了,一个一个法师走出去了,一个一个又还俗了。为什么看到这一点呢?一个一个居士会讲了,能说会道了,但是自己的烦恼比以前还要多,个性比以前要大,自私比以前要更厉害。以前可能还可以为常住,瓶子倒了还可以扶个油瓶子,现在油瓶子都不会扶了。为什么呢?成了,成什么了?成自大了,会说了,能说会道了,有地位了,骄慢心生起来了,这样的培养,寺庙真是不是道场了,就像世俗上的人一样,现在世俗上很多这样的培养机制。培养培养出来一个能说会道、能挣钱的人。在佛教这样培养,那实在是令人惭愧了,那实在是不相应了。这个地方希望大家真实引起重视。不是说我一再说这个事情,要不重视,我们看看周边这些事情。
休息十分钟,大家放放松,自己也审观审观。
自利利他速得菩提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不是功利心呢?不是,你在随顺的时候,这个大利益是远离了一切对待的功利,得究竟的安乐。究竟的安乐就是自他二利。
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因为随顺佛愿,不是佛名,即入佛位。《梵网经》上讲:“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我们随顺佛愿者,是什么位呢?且不管他。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
“阿”名“无”…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