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P5

  ..续本文上一页耨多罗三藐菩提。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我们称为无上菩提心。净土修法不依无上菩提心,一生难以成就无上道。实际无上菩提心也就是愿意成佛心、度众生心、往生心、随顺佛愿的心,都是无上菩提心。你要是不能这样随顺,他不相应。

  何以言之?以正故。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

  要是我们远离造作对待,你就入无相圣智,就是无造无作无知法性中。像我们在初发心学佛的机制中,无知对众生是最大的一个威胁,无相是众生最容易迷失的一个感知。我们在这个无知与无相中,怎么来建立佛法的法益呢?随顺最方便。随顺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是十分重要,最方便。

  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

  圣心,就是他所证之修德遍摄一切法,我们称如来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就是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顺应法性故,证法性身,遍满法界,无不周遍。诸佛如来度化众生是周遍性的,随机感应,莫不周遍。你不相信,你可以做试验,我发一个心,愿佛时刻摄化我,我常念于此,佛决定摄化你,令你的机制建立,比你欺骗造作、苦不堪言的造作,利益大得不可思议。所以在阿弥陀佛的教言中,祈祷与随顺,在这种无知无相的随顺修法中,很容易得到逾越自己无始以来假设的位置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善巧。

  在我们汉地看不到祈祷,只看到自我的骄慢。你看不到一个很虔诚的作祈祷的人,很难看到,除非是被逼无奈了。到印度看看,我们去印度这一路,我最感叹的就是这个,锡克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的教徒,很多都在那个地方祈祷,赤足跪在那个地方祈祷,朝一个方向。很多的祈祷者,到处都是祈祷者。让我们看来是不屑一顾的,但他们受到很大的清净心智的训练、无我的训练、安乐的训练。

  你看到我们中国人学佛、学教,一个一个自大的脸上贴着更多强硬的东西,脸面上连个松弛的地方都没有,以前是铁板脸,现在成了钢板脸了。你看看心里都害怕,就是不交流罢,一交流就害怕,我真是害怕。你给他谈一点佛法的东西,他拿住了,好了,脸上马上变成了硬钢板了,很吓人的。所以有时候不敢谈法,不敢说教,不敢说善巧。你所谓的佛法的善巧,要是给他,他马上就“嗯?哦,我早就知道了。你看这小子给我说了,我早就知道了。”这个心就出来了。”

  这样的所谓的“知”与“相”二法就在我们心中产生了浊染的刚强与强化。所以此处讲无知与无相。你看我们所有的修法是无知吗?是无相吗?是调柔吗?你所有要学到的东西是要干什么呢?是膨胀自己?还真是令佛法住世呢?还真是为了利益世间有情呢?要是膨胀自己的有情,你学得再好,你后面的沉沦不过是更加沉重罢了。那怎么办呢?所以这个地方善知识给我们来提示,提示这样的教言,令我们破于“相”,破于“知”,破的就是你那个染着的知。

  我以前在这个寺院里,我不太愿意说话,做事的时候不管,就说话,看到个什么。大家对这个相,我的相的执着,他的相的执着,都有很特定的状态。那么我们所谓的正遍知的心、法性的感知与随顺是没有机会的。这个地方对自己应该严格一些。

  若身若心,无不遍也。者,无碍道也。

  你要是有染着,谁也动不得你,碰不得你,那也会有障碍的。

  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十方无碍人。”我们在得失中、凡圣中、人我中、逆顺中一切无碍。无碍非是造作出来的,无碍非是骄狂出来的,是清净的、宁静的、平等的。这样就一道出生死,那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

  “生死即是涅槃”,在昙鸾法师这个地方说出来,那我们这个不造作的心就是涅槃心。所谓的不造作就是即烦恼当下了解自性即是出离,没有强化,也没有减损,强化减损亦是不可得,也没有善也没有恶。所谓善生起、恶生起一时得见自性。所以常行诸善,无染无著,远离诸恶,无害无恼,人得以所谓的无相无住。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地、自己的三业,一定要重视、尊重。它是无自性的尊重,一定要尊重,这个尊重跟强化真是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我们在不二心智中所学到的佛法,那真是得到了智慧、平等、清净、安乐住,无碍无住了。所以佛教是不二教义,当然也不是“一”的教义。说一说二实在是没办法,这个地方说不二法门令众生无碍,远离造作与对待。因为我们汉地人的分别执着心是千百年来培养出来的。我们从一上幼儿园就说这是好孩子那是坏孩子,一直到大学,这是好学生,那是坏学生,就会这样教育。所以我们所有受的教育就是对待教育。所谓的接触佛法要是不把对待心智消除掉,那我们很难在这个“生死即是涅槃”中真正地得到调柔的安乐住。所以“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核求其本释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这个《论》言是指天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所说。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以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这个“本”,它这个地方表达了一个本,我们不要把这个“本”丢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你现在所修的法是以你的得失心为增上缘呢?还是以利他为增上缘呢?还是以阿弥陀佛誓愿力为增上缘呢?就是你所缘的是什么呢?你要不明白你所缘的东西你就会缘“我”呗,你就会缘自己的业、业习。你缘这个就是强化自我。

  强化自我,晃动于得失之中,那就开始生烦恼。所谓的学佛要真学佛,莫到佛法中来学一些不相应的法则,所以要真学佛,真学佛就是如实知自心。知自心,当然我们个个要知自心,不是我们看别人的业为自心,那是没有用的。我们要缘阿弥陀佛的,若缘别人的烦恼业习,那不能增上缘,那肯定是堕落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

  这个昙鸾法师说的是很清晰的。“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就是说是有分别的,这个分别是怎么区分呢。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

  就成就无染无著、无知无相的这些成就者来说,那是利他的。佛菩萨决定是利他,没有自利之说。何以故?无我故,无自性故。他只有利他来引发佛法住世的愿望,别无它作,这是很清晰的。

  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

  所以我们缘佛就是他利,阿弥陀佛在利我们,令我们走出自我,走出轮回,所以说是他利。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这个地方谈的是佛力,谈佛力一直有个禁区,我不敢谈。尤其前一段在国内这个净土之争,就是佛力、自力,自力、他力之争,打得血头血脑的,我不愿意争,所以我也不愿意谈这个事情。那么“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这个地方谈的是佛力,非他力,就是觉悟之力。这样我感觉也不分自他,干脆就这样谈。所以在我这个讲净土这个机制中,我从来不敢谈他力,最多谈佛力,佛是觉悟者,觉悟者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觉悟。所以“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皆缘弥陀本愿力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这个地方谈到佛力了,实际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根呀。

  在这本书上他们圈了点、点了圈的这一段文字。但你现在看我们现在学净土的人,哪有说我依佛愿力的呢?都是想我多拿些东西来装璜装璜自己。依佛愿力的没有,来强化自我,强化自我以后,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自我狂妄,碰不得、说不得、触不得,形成一个自大的机制了,这样的学佛就苦不堪言。

  那我们要是缘佛的愿力为增上缘,我们会感恩戴德,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在得失上不计较,越来越调柔,你就会作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作为一个无染无著的佛教徒,作一个不再强化自己的、不再负重的佛教徒。要不然,你能说会道也好,你自己刚强难化也好,你自己有势力也好,你自己有很多方法也好,结果心地还是很苦很累、很沉重。那这跟佛法还是背道而驰的,就是不得解脱呀。

  我们谈起这一点,也是希望大家能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利益,而不是像世俗一样学些技巧。像练个什么拳击,练个什么腿子一样的,多是技巧上的东西,那是无常相,所有的造作都会散坏的,所有的记忆也会散坏的,唯有法性常住,清净的如来藏含纳着、庄严着这个世间。所以这个如来藏教育是揭开众生本来具足的法性,而不是让我们培养强化自我。现在在佛教中背道而驰的强化自我修持的偏多一些。

  净土教言果地觉因地心就是开如来藏,“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是阿弥陀佛出世的愿望。我们缘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会得到如来藏的回施,横断生死的机制的成熟,有这样力的给予,你才会生感激的。要不然你会说,我这么辛苦地学习,这么辛苦地修行,我这么辛苦地在做什么,你根本不会感激佛,也不会感激三宝,你感觉到三宝到时候会亏欠你的。为什么呢?你付出很多,得到的很少,你会生怨言。

  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皆是缘阿弥陀佛愿力故,那你会得到喜悦、轻安,内发悲的轻安、智的轻安、寂灭的轻…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