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耨多羅”名“上”;“叁藐”名“正”;“叁”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爲“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我們稱爲無上菩提心。淨土修法不依無上菩提心,一生難以成就無上道。實際無上菩提心也就是願意成佛心、度衆生心、往生心、隨順佛願的心,都是無上菩提心。你要是不能這樣隨順,他不相應。
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爲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
要是我們遠離造作對待,你就入無相聖智,就是無造無作無知法性中。像我們在初發心學佛的機製中,無知對衆生是最大的一個威脅,無相是衆生最容易迷失的一個感知。我們在這個無知與無相中,怎麼來建立佛法的法益呢?隨順最方便。隨順在淨土法門的修持中是十分重要,最方便。
“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
聖心,就是他所證之修德遍攝一切法,我們稱如來是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就是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順應法性故,證法性身,遍滿法界,無不周遍。諸佛如來度化衆生是周遍性的,隨機感應,莫不周遍。你不相信,你可以做試驗,我發一個心,願佛時刻攝化我,我常念于此,佛決定攝化你,令你的機製建立,比你欺騙造作、苦不堪言的造作,利益大得不可思議。所以在阿彌陀佛的教言中,祈禱與隨順,在這種無知無相的隨順修法中,很容易得到逾越自己無始以來假設的位置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善巧。
在我們漢地看不到祈禱,只看到自我的驕慢。你看不到一個很虔誠的作祈禱的人,很難看到,除非是被逼無奈了。到印度看看,我們去印度這一路,我最感歎的就是這個,錫克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的教徒,很多都在那個地方祈禱,赤足跪在那個地方祈禱,朝一個方向。很多的祈禱者,到處都是祈禱者。讓我們看來是不屑一顧的,但他們受到很大的清淨心智的訓練、無我的訓練、安樂的訓練。
你看到我們中國人學佛、學教,一個一個自大的臉上貼著更多強硬的東西,臉面上連個松弛的地方都沒有,以前是鐵板臉,現在成了鋼板臉了。你看看心裏都害怕,就是不交流罷,一交流就害怕,我真是害怕。你給他談一點佛法的東西,他拿住了,好了,臉上馬上變成了硬鋼板了,很嚇人的。所以有時候不敢談法,不敢說教,不敢說善巧。你所謂的佛法的善巧,要是給他,他馬上就“嗯?哦,我早就知道了。你看這小子給我說了,我早就知道了。”這個心就出來了。”
這樣的所謂的“知”與“相”二法就在我們心中産生了濁染的剛強與強化。所以此處講無知與無相。你看我們所有的修法是無知嗎?是無相嗎?是調柔嗎?你所有要學到的東西是要幹什麼呢?是膨脹自己?還真是令佛法住世呢?還真是爲了利益世間有情呢?要是膨脹自己的有情,你學得再好,你後面的沈淪不過是更加沈重罷了。那怎麼辦呢?所以這個地方善知識給我們來提示,提示這樣的教言,令我們破于“相”,破于“知”,破的就是你那個染著的知。
我以前在這個寺院裏,我不太願意說話,做事的時候不管,就說話,看到個什麼。大家對這個相,我的相的執著,他的相的執著,都有很特定的狀態。那麼我們所謂的正遍知的心、法性的感知與隨順是沒有機會的。這個地方對自己應該嚴格一些。
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
你要是有染著,誰也動不得你,碰不得你,那也會有障礙的。
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十方無礙人。”我們在得失中、凡聖中、人我中、逆順中一切無礙。無礙非是造作出來的,無礙非是驕狂出來的,是清淨的、甯靜的、平等的。這樣就一道出生死,那是沒有什麼可說的。
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
“生死即是涅槃”,在昙鸾法師這個地方說出來,那我們這個不造作的心就是涅槃心。所謂的不造作就是即煩惱當下了解自性即是出離,沒有強化,也沒有減損,強化減損亦是不可得,也沒有善也沒有惡。所謂善生起、惡生起一時得見自性。所以常行諸善,無染無著,遠離諸惡,無害無惱,人得以所謂的無相無住。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心地、自己的叁業,一定要重視、尊重。它是無自性的尊重,一定要尊重,這個尊重跟強化真是沒有太大的關系。
所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我們在不二心智中所學到的佛法,那真是得到了智慧、平等、清淨、安樂住,無礙無住了。所以佛教是不二教義,當然也不是“一”的教義。說一說二實在是沒辦法,這個地方說不二法門令衆生無礙,遠離造作與對待。因爲我們漢地人的分別執著心是千百年來培養出來的。我們從一上幼兒園就說這是好孩子那是壞孩子,一直到大學,這是好學生,那是壞學生,就會這樣教育。所以我們所有受的教育就是對待教育。所謂的接觸佛法要是不把對待心智消除掉,那我們很難在這個“生死即是涅槃”中真正地得到調柔的安樂住。所以“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核求其本釋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這個《論》言是指天親菩薩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所說。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以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
這個“本”,它這個地方表達了一個本,我們不要把這個“本”丟了。“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你現在所修的法是以你的得失心爲增上緣呢?還是以利他爲增上緣呢?還是以阿彌陀佛誓願力爲增上緣呢?就是你所緣的是什麼呢?你要不明白你所緣的東西你就會緣“我”呗,你就會緣自己的業、業習。你緣這個就是強化自我。
強化自我,晃動于得失之中,那就開始生煩惱。所謂的學佛要真學佛,莫到佛法中來學一些不相應的法則,所以要真學佛,真學佛就是如實知自心。知自心,當然我們個個要知自心,不是我們看別人的業爲自心,那是沒有用的。我們要緣阿彌陀佛的,若緣別人的煩惱業習,那不能增上緣,那肯定是墮落緣。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
這個昙鸾法師說的是很清晰的。“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就是說是有分別的,這個分別是怎麼區分呢。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
就成就無染無著、無知無相的這些成就者來說,那是利他的。佛菩薩決定是利他,沒有自利之說。何以故?無我故,無自性故。他只有利他來引發佛法住世的願望,別無它作,這是很清晰的。
自衆生而言,宜言他利。
所以我們緣佛就是他利,阿彌陀佛在利我們,令我們走出自我,走出輪回,所以說是他利。
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這個地方談的是佛力,談佛力一直有個禁區,我不敢談。尤其前一段在國內這個淨土之爭,就是佛力、自力,自力、他力之爭,打得血頭血腦的,我不願意爭,所以我也不願意談這個事情。那麼“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這個地方談的是佛力,非他力,就是覺悟之力。這樣我感覺也不分自他,幹脆就這樣談。所以在我這個講淨土這個機製中,我從來不敢談他力,最多談佛力,佛是覺悟者,覺悟者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運用這個覺悟。所以“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皆緣彌陀本願力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這個地方談到佛力了,實際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根呀。
在這本書上他們圈了點、點了圈的這一段文字。但你現在看我們現在學淨土的人,哪有說我依佛願力的呢?都是想我多拿些東西來裝璜裝璜自己。依佛願力的沒有,來強化自我,強化自我以後,越來越自私,越來越狹隘,越來越自我狂妄,碰不得、說不得、觸不得,形成一個自大的機製了,這樣的學佛就苦不堪言。
那我們要是緣佛的願力爲增上緣,我們會感恩戴德,會越來越輕松,越來越在得失上不計較,越來越調柔,你就會作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作爲一個無染無著的佛教徒,作一個不再強化自己的、不再負重的佛教徒。要不然,你能說會道也好,你自己剛強難化也好,你自己有勢力也好,你自己有很多方法也好,結果心地還是很苦很累、很沈重。那這跟佛法還是背道而馳的,就是不得解脫呀。
我們談起這一點,也是希望大家能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利益,而不是像世俗一樣學些技巧。像練個什麼拳擊,練個什麼腿子一樣的,多是技巧上的東西,那是無常相,所有的造作都會散壞的,所有的記憶也會散壞的,唯有法性常住,清淨的如來藏含納著、莊嚴著這個世間。所以這個如來藏教育是揭開衆生本來具足的法性,而不是讓我們培養強化自我。現在在佛教中背道而馳的強化自我修持的偏多一些。
淨土教言果地覺因地心就是開如來藏,“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這是阿彌陀佛出世的願望。我們緣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會得到如來藏的回施,橫斷生死的機製的成熟,有這樣力的給予,你才會生感激的。要不然你會說,我這麼辛苦地學習,這麼辛苦地修行,我這麼辛苦地在做什麼,你根本不會感激佛,也不會感激叁寶,你感覺到叁寶到時候會虧欠你的。爲什麼呢?你付出很多,得到的很少,你會生怨言。
所以說,我們在這個地方,皆是緣阿彌陀佛願力故,那你會得到喜悅、輕安,內發悲的輕安、智的輕安、寂滅的輕…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