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七集▪P6

  ..續本文上一頁安。這時候再學任何東西,一目了然,其爲何建立;再運用任何東西,方便自在,無染無著故,所以遠離沈重。要不然,你搜刮些東西,象我們往自己這個業緣要迅速地搜集一些東西,搜集來搜集後就很沈重了。你要守護呀,搜集過來,你要不斷地去重複它呀,那就會很累,你不得輕安,你不得內發叁種輕安自在力,不管是寂靜輕安、寂滅輕安或者說大悲輕安,這是如來叁業呀,你沒有這叁個業,所有的修持是背道而馳的,這個我們要審觀。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就是虛假的設置了。“凡是生彼淨土,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佛如來本願力故。”所以善導大師親承昙鸾法師的教言,他在他的淨土著作中,抉擇的著作中,《觀經四貼疏》楷定古今,就把這句話放在最前面了。就是一切衆生往生,皆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爲增上緣。其他的行持雖是日夜六時疾走疾行,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何以故?此雜毒之善,不是正定之聚!非正定之業!就是我們日夜六時疾走疾行,但你修的是雜毒之善,其中有善有惡。那麼這樣雜毒相交,這樣的善法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不是“正覺華化生”,不是正覺之智所成立,不能往生正定之聚之國,不能成就這樣的正因,這是抉擇說。末世有情不知,枉自修練自己的皮囊,你就是把頭磕破,不與正知見相應,不與無上菩提心相應,你就是把自己油熬幹,你也只是一個木乃伊罷了,你得不到這樣真正的法益。所以怎麼來一生成辦無上菩提?你要是不順應佛願佛力,你怎麼來一生成就呢?縱是多劫勤苦,多是枉自造作,虛妄設計,沈淪無邊呀!

  所以以前在學戒的時候,聽他們講說,如此佛法中賊,盜于佛法少分,多受沈淪之苦。所以過去學佛修法機製,要求很嚴。先看看有沒有外道心智的人來,是不是爲了守護叁寶,實踐佛法,愛護道場,不是這樣的人就摒除。因爲什麼呢?就怕盜佛法的機製去欺騙世人,作佛法中的賊。現在講淨土教言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你來賊也好,你偷走了你就成佛道了。阿彌陀佛的教言是普利一切衆生的,不怕你偷,偷了也行,偷也行,正行也行。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普渡一切有情,無有一個舍離。所以說這個地方反而不怕了。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叁願,用證義意。

  就是從源頭取叁個願。

  

第十八願

  願言:設我得佛,

  我們讀這個話的時候,要不作阿彌陀佛想,作你自己想怎麼想呢?“設我得佛”,我感覺阿彌陀佛的慈悲就在他的誓願中的每一個言詞中都能表現出來,令讀者得以趣入無上大利、無上法則、無上的善巧。設我得佛,幹脆說我法藏得佛,這樣說多好呢。他不這樣說,不是。“設我得佛”,這個“我”是誰呢?有緣有情莫要錯失佛力,莫要錯失佛願。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望真是很感人呀!十念得生。我想起了一個故事。米勒日巴的一個故事,米勒日巴要取滅了,他把他的弟子召集過來說:“哎呀,以前的黑業我也做完了,現在忏悔忏悔,白業我也做盡了,黑業白業都不作了,就取滅了,要回到自己的光刹土去了。”他的弟子就說,“哎呀,那你給我們留下點什麼呢?”他說:“那樣吧,你吃我吃過的東西,用我用過的東西,念我的名字,我當時就現前來度脫你。”哎呀,弟子一聽,這太好了。他吃過的東西太多了,用他用的東西。他吃的東西雖多,就是那個荨麻;用的東西,我能得到一點也好呀;念他的名字,念他的心咒,這太簡單了,一片歡喜。這時候天魔不願意了,很多天、天魔都不願意了,說這不行,這他們太占便宜了,要遮他們。就說:“尊者,你不遮,我們遮。”尊者一想,他們要遮了,這些有情沒有度脫的方便了,因爲他一遮就善根散壞了。那樣吧,他說“不要遮不要遮,念四十九遍就行了,念我的心咒、念我的名號四十九遍,我來度脫。”他這樣行不行呢?他們想想,這還差不多。就開許了。開許什麼呢?就是念四十九遍他的名字,他來現前來加持你。

  很多佛菩薩取滅時都發這樣的願來攝化有情。像蓮花生大士也發這樣的願,但是也有護法者,護法者說這樣不行,這樣太便宜他們了。太便宜誰了呢?就是太便宜聞這樣法的人了,這樣他們一聞就成就了,這還了得。天魔不許,護法不許。這樣就壞世間一樣。

  那阿彌陀佛這個願,很好!你讀一讀呗。那你要說阿彌陀佛的願不是真實願,那他不叫佛,對嗎?我們讀這樣的願,應該生什麼想呢?自用心想、如實想、得力想、真正攀此緣想。你這個十念是什麼樣的呢?念念相應呀,念念得見,念念真實。這是誓願力加持,不是你想出來的,你要想出來了,那就不是佛的誓願力所成就了。所以皆以佛力使衆生迅速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是令我們滿足,依佛願令我們滿足。

  舉個例子就簡單一些。好比說,這個佛像,南傳佛教給我們拉來七尊佛像,我們也沒有去化緣這個銅,也沒有找人去鑄造這個像,也沒有做這個模子。別人給送來了,拉來了,往那兒一放就可以禮敬了。那這是誰的力量呢?這是很多人的力量聚集成熟的,我們用就對了。佛陀的願力亦複如是。好比你開臺車子,坐一臺車子下山了,我要到哪個地方,人家就拉過去了。這裏面有多少力量呢?你說我到哪個地方就可以了,因爲什麼?這個車子載負你罷了。阿彌陀佛的願力亦複如是,“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所以你持阿彌陀佛威德功德名號、具足不可思議名號、自性必然放光之名號、一時照了無假修持之名號,那你一定會得到滿足的。這是令你滿足。你說我不相信,那就是拒絕。有臺車子停在你身邊,你說我不相信車子一個小時能開120公裏,那它不拉你,對不起。不信不得載負。信爲功德母,能生諸善巧,能取諸寶藏。你不信,等于你先拒絕了。

  我們在阿彌陀佛殊勝願力中,我們有多少實踐呢?就是你有多少祈禱與隨順呢?所以這個法門是隨順修持而得滿足啊!隨順而得真正知見,而不是根據自己那個知見、感知來審視它,是用自己隨順的究竟分,隨順有多少,隨順有多少的徹底不徹底來表達隨順滿足不滿足,隨順滿足了,你徹底隨順就徹底滿足,一部分隨順一部分滿足,少分隨順少分利益,不隨順你自己修去吧,你自己作去,那就是這個話題了。徹底隨順就究竟給予,徹彰自性,無疑無慮。這個教言一再講:隨順法滿足。那你說我不隨順,我要看看觀察觀察,那你就慢慢地觀察。

  因爲乃至了義經典,法界緣起經典,如來藏性經典,一切了義教的經典來對照阿彌陀佛的誓願,決定相應,這是無疑的。我也大概有好幾年,不斷地去審視審視。我說這一句名號有這麼大的方便嗎?不相信,一直拿經典查呀查,查來查去,就是順性說、真實說、不假說、抉擇說、諸佛所親證之如實說,決定無疑。查來查去,沒有啥懷疑的了。

  這一段文字是有份量的。但是在一般人讀……因爲啥呢?跟他沒關系。所以說一讀就過去了,這句話算什麼呀。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

  這個地方有兩種法則出來了:信者,順;樂者,遊戲受用之說。

  “欲生我國。”

  所以信順二法在這裏成立了。這一願望最主要的表達是信順滿足。所以徹底信順,究竟解脫;那你部分信順,部分解脫;刹那信順,刹那解脫;若不信順,你慢慢修持,就是這樣的機製。你就在這個地方好好觀察就對了。這一願望徹底表達了淨土法門信順修持的機製。

  我在國內走動,就大聲疾呼這一點。你要不信順修行淨土法門,不信順佛願力來修行淨土法門,大難!就疾呼這一點,雖然挨了很多人相應不相應的贊謗。但是我感覺到我在宣化佛陀的心願,曆代祖師的教言,我這是沒有畏懼的。他們不管怎麼贊,怎麼謗,從來沒有管過這個事情,爲什麼呢?它的確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特別修行機製。

  我們舉個例子,我們要參學,我們從北方,好比說從東北要來參學過來,到雲南,機製很多:步行是一個機製,坐火車也是個機製,也可能用半坐車半步行也可以來參學,坐飛機也可以來參學。那麼坐飛機可能兩叁個小時就結束了,要是走路也可能十年八年的問題,要是半坐車半走路也可能叁五年就到了,有的人也可能不到。但是這個參學機製中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你擇取的什麼方法,你擇取的什麼工具。

  法者,法如筏喻,就是個載負工具罷了,它沒有好壞,只是你怎麼擇取了。所以“信樂”二法實在是一個擇取了。我擇取飛機,你不能說好壞,也不能說高低,它只是快罷了,疾速罷了;我這兩條腿你也不能說它好壞,我只是真誠罷了,但是千山萬水,一定要一步一步地邁過來。飛機也可以帶你邁過來,你自己也可以邁過來,這決定都是如實的。但你要是真正地信樂,那一定會真正地給你帶來利益。

  這個地方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給我們帶來的信樂,隨順滿足,所以“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句話的評判呀,世界大戰都打起來過,我告訴你,在淨土法門天天打仗,就是這一句話,經常打仗,從古到今,打到現在,還沒有打完呢。我從來不跟他們打,誰要是打,我就把腦袋墊到木頭礅子上,你快砍,一刀砍斷就對了。腦袋給你了,供養了。打不完的仗,從隋朝,《攝大乘論》一傳到中國開始打,一直打到現在,就沒有打明白過。因爲什麼?他不是隨順佛願,他是隨順“他”的妄想與“他”的妄想。兩撥妄想就打,因爲佛願在打,打來打去也得往生,但是最後打得精疲力竭,雙亡雙敗了,阿彌陀佛來了。他不得不念佛了,業力成熟了,對不對呀?從古到今,就是打這個事情。所有的論點就在這個願上打仗,從古到今就打。我讀了這個願,我是不敢打,因爲…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