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非是造作度众生故。众生机制一旦成熟,诸佛如来,诸大菩萨种种善巧应机度化。机者,为众生之力,众生造作之力,诸佛以无自性法则光明照耀令其还得度脱,省力精彩。那么诸佛如来在法的修证中,是不造作的,不费力的,不假自己的这种虚妄设置的,所以诸佛愿望皆以清净愿力而建立,众生皆以造作而执着,执着于得失。

  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因为在法身常住三昧中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何以故?佛以如日月之身,行于毕竟之空,照耀世间,千江有水千江月现,月本身不假方便,不假分心,不假造作。众生各有应化之得、应化之缘。诸佛随机感应,无有造作之苦,无有造作之对待。

  要是有时间,我们读读《大般涅槃经》,在这地方,世尊数数示现神通力,分身教化之时,有比丘有善知识问世尊:“世尊知否?世尊分身否?世尊以通力否?”就是世尊怎么会有这样度化众生的善巧呢?世尊说:“世尊犹如明月映空,实无用知与不知。”我们往往用自己的知见去造作利益有情,就会生骄慢心;认为有众生可度,就会生邪见心;以为无众生可度,就会生断灭心。

  所有的知见都是我们对待心中生出来的对待虚妄执着。一旦这种虚妄执着消融,你的光明心智自然就会现前,会照耀世间,令世间有情得以佛法的安乐、佛法的安乐住。这实在是我们每一个在座的善知识应观察、应实践、应体验的一个清净法则。

  “皆以本愿力起。”此处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个“本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本愿力呢?“皆以本愿力起”,因为我们学净土法门皆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来作为自己的愿力。就是以十方诸佛所成就的大愿作为自身所启用之愿。这个“起”本愿力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愿作为自己的愿,以佛愿作为己愿,来起所谓的大功德相,无染无著故,无对无待故,但普利有情故,消除一切执着烦恼故。虽是无作无起,以愿力起,以愿力得归。这个是十分要紧的。

  你看现在的人累啊,学知识、学佛、修法感到累,感到苦,感到难,甚至生烦恼,甚至沉淀很多问题、矛盾。从什么地方来呢?皆不是以佛陀的清净愿力而起的,是以自己的劳作、自己的知见、自己的执着建立对待法则,那就要用力,用力一久就会沉淀出来所谓的得失执着。得者就会欢喜,失者就会痛苦;与自己的妄想不相应是为失,与自己的妄想相应了是为得;得者自以为是,生骄慢;不得者就减损自己,以为衰恼,就会生苦恼。这样的心的延续就会延续众生世间、烦恼世间,来延续众生业流。要是我们凡有作为皆以佛的愿力,以法性之力,以无染著无自性之力来起、来作,如狮子搏鹿。也就是说无作无起的这种形式的法则,来回观我们现前所作的善业或者说现前的业缘,与有情交往,那你会如阿修罗琴一样得自在力,但听美妙音,无需造作。(编注:【修罗琴】《佛学大词典》解释:阿修罗之琴。欲听之则无弹者而随意自出声,此乃阿修罗之福德使然。大智度论卷十七以之比喻法身之菩萨,心无所分别而自然应众生之机,得于种种说法教化。[法华玄义卷六上])

  在这个法则上,往往凡夫有情就像我们堕在凡夫知见中,对待习惯已经建立。你说无对待法则往往生起疑虑,这种疑虑就是我们的执着,这种疑虑就是我们的迷茫、无明业相,你不会得自在。心上负重,不得解脱。与人解脱之时,亦生骄慢,认为我帮别人了,我帮寺院了,我帮佛教了,我做这个那个了。做得越多这样的沉沦的机会反而越多,不得自在妙用故,负重故。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修行者、实践者,你要是不能从你心地中真正地去除诸缠缚的染着,那么你还是一个自我的负重者。

  那么前四门的修持就甚为的重要了,前四门的智慧观、作愿观,乃至赞叹观、礼拜信顺的观察,在这个信顺,随顺作愿观察的过程中生起智慧,消除对待心智,亦得智慧的这种自利的满足。要是没有这种自利的满足,我们欲饶益有情多是造业,帮助寺院多是自慢,妄生虚妄的骄慢,就会沉沦于世间。所以前四门的修持,那就是真正地生起智慧观、慈悲观、妙观、平等观。那你这样随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得见自己的心智,所以作一切作为无染无著,我们就会真正地作为一个回向门的修持者、具足慈悲的修持者。

  至教化地是第五门,第五功德相。当然愿我们每一个修行人,实践净土法门的人,在这五个次第修持中,各个得以安立,以真实起来,远离执着之苦恼,远离虚妄染着对待负重。众生就是负重啊。像记载的这些证得阿罗汉的圣者们,他们在证得阿罗汉的刹那间,断除烦恼故,业习根断故,所以不为后有,顿生喜悦,会说那四句偈子:“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为后有。”他们生起大的喜悦。我们现在看一般人的作为,稍做一点事就沉重、烦恼,要不然就会计较,越做事情计较越大,不计较就是骄慢,说以名利,说以事相,在权力上表达自我,这都是染着之心、沉重之心、负背之心,最后必然被业流所牵制,实在是背离了佛法,背离了佛法的最基本的教育,我们就背离了。

  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佛者,在这个学佛的思维正见中,一定不敢放松!说实话这么多年来,在佛教中看到窥视佛教,就是伺机在佛教中捞点便宜,然后到世俗中争名夺利的人十分可怜。就在佛教中想捞一点技巧,什么善巧,到世间去搞些名堂,这样的人很苦很苦。就是贼住于佛法中而不得佛法的正见利益,就是不能得到解脱,无所挂碍的悲智二法,反而沉沦于世俗,就是猛烈地沉沦了。所以很多这样的正见不安立者在佛教中用功十年八年后,到社会上堕落得就更厉害了。

  为什么?就是最初的菩提心知见、正知见没有建立,菩提心没有生起,那就苦不堪言,走一个大的弯路。这样的人在现前的佛教界中是最普遍最普遍的。就是这样的机制,就是想到佛法中来索取一些知见,索取一些方法,然后去完成自己的那个虚妄的执着,完成自己的执着,而不是说顺应世间苦难有情的需求,顺应佛法住世传播的需求,广利人天的需求,来做自己应作的佛子本分事,就是解众生之苦,解自身执着之苦,悲智双修,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实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一个正法末际之相。末者就是不知法则,但以法获取虚假名利,而不于法则自身实践。

  诸位善知识,这真是我们应该十分注意、十分在意的一个心理动态。你要是不在意,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荡涤进去了,落一个虚假的造作。造作了一点善巧与别人说,自身不能深入法则实践,多堕入虚妄的名利之中,沉沦于无际的生死海中。何以故?你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正见,没有真正地审视菩提心。现在这样的学佛者是十分十分地多,不能说哪个人是。

  我们自己要善自在这个地方不断地看看自己的正见与菩提心是不是真正有?自己所有的发心是不是与三法印、实相印相应?所运用的法则是不是真正慈悲的、利他的?是不是令佛法住世?是不是烦恼业习逐渐薄少?自大逐渐减少了?逐渐调柔了?要不是这个,那就是背道而驰的修法。一定从心灵深处细细地审观,不要泛泛地学一些谈资之语,徒增口舌,多造口业,堕于未来世受拔舌之苦。

  我感觉到这是每一个人学法的一个眼目性的知见。在这个地方,真是我们的眼目,要是看不到这个问题,学习来学习去,把这个心念给别人说的多,自己实践的少,甚至实践的机制都没有,泛谈者多,实践者少。这就是所谓的正法末际之相。

  我在这个问题上听到反馈的机制是最多最多的。但你要是没有正知见,无力实践;要是单说正知见,自己不实践就堕入邪见,欺骗于世间有情,骗取名利,必然堕落。

  这个在现在我们汉传佛教中,断层带来的恶性效果,就是急于功利之人遍布于佛教之中,十分可怖,这种现象。何以故?就是正知见的施教机制太少了,因为我们中国汉地这个断层是很大的一个裂层。我们开始学佛急于功利似乎是常态,就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但就佛教的教言机制来说一定不如是。这个机制已经成熟了,许多人就是在这个学习中,一代一代相传,传什么?急于功利,在功利上用功,而不在自己的修持解脱、智慧慈悲上去真实用功。令一大批人假着佛教的名义沉沦于名闻利养之中,来世受恶性果报,现世难缘种种。

  这个地方我感觉我们每一个善知识应该注意,一定要注意,要不注意,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结果。因为在相似的心智中,你会诋毁圣教的,受到果报的时候就会诋毁圣教,你认为自己在修行了,结果所有的用心都是为了自己的业,为了自己的造作,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为了强化自我而建立的这种法则。现在在寺庙里,这样的有情是十分多十分多。不了解自己的发心,象依附在一棵大树下面的一个寄生虫一样,不得真正的利益,十分可怜可悲,那这样就会腐蚀佛法的根本。

  这个地方为什么讲这么重呢?因为的确是,也可能是我们自身的业报,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业缘。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自己的每一个举心动念是否与法相应?与三法印相应?与实相印相应?与利他相应?与除自己烦恼相应?不是强化自我这个相应。强化自我有时候会建立相似的利益,就是感觉有点相似的利益,但其毒害也广,毒害也深。它会建立自己的势力,侵夺佛法利益世间的机制。这十分地普遍、十分地普遍。我们要不把这个机制转过来,我们真是枉在迦叶尊者的脚下了,枉在这个圣山福地学法了,我们可能真是有点冤枉自己了。这实在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入门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自利者,烦恼业习进趣薄少,迅速走出自我善恶造作,随顺佛的光明智相,消除对待心智染着,真正地赞佛功德,以佛愿为己愿,安住于真实心中。因为佛愿是真实心中所…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