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所谓身在娑婆,心已是极乐中人。何以故?因为阿弥陀佛平等、广大、无碍回施令众生心智一时契入,非假身相。此身相虽在娑婆,可以用种种法味之乐来体察世间,体察无对待的法则。这个就是不择于身,不择于相,不择于国土。但依弥陀国土殊胜清净安住于种种自在力。这样的修持与观察是所谓的智慧门。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

  观察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清净庄严,你会体会到种种不可思议的、难以思维的法味。我们要是依自己的想像,建立自己的妄想的国度,也就是自己的业报相,是很没有味道的,因为它随时在散坏变异。阿弥陀佛国土的这种国土清净味,若是我们真是把阿弥陀佛二十九种庄严作为自己心智庄严的守护,就会受到种种清净法味。

  “摄受众生大乘味”,往往我们的修行自力的局限,会舍大乘心,就是悲智二心,无有方便的建立,所以就是令佛法不能如实住持世间,广利有情。那么这个大乘味最主要地表现在普利有情,同生安乐国,令一切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使佛法不虚住持,令无量徘徊有情、迷失有情一时得见自心光明安住。那么这个不虚作住持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我们在汉地修法,大乘佛教表现得十分充分的。

  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第五门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昨天我们读到这个地方,“以本愿力回向故”。

  我们回顾前面的五念门中,它落实到这个第五念门,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理的修持呢?要是我们缠缚到自我、我、我所,我们很难用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来观察世间。因为我们在前三种违菩提门中,为自身所求、为自身欲乐,舍离悲悯众生的心,那么这样就不会有大慈悲门的修持,即所谓第五门的修持。

  因为前四门满足功德,令众生得以安住,才能有这种出离功德的心智。这个心智是什么呢?就是以大慈悲观察世间。因为已是闲人,所谓闲人者,于自己生死已无所挂碍,因不造作故,无生死可寄托,那么于轮回处一时摒弃。这时再看轮回沉沦世间,观察这种沉沦执着有情,一时悲心生起,就会设立种种方便令此类有情往生诸佛国土,令其生有佛国土,得以成就无上菩提。何以故?佛力住持故,佛来摄化故,令众生远离迷失之心智。

  要是没有前四门的铺衬,或者说前四门法的自我满足,第五门的修持实在是有善根成熟之机制,也就是此人早已在我、我所上有破除善巧,或者说悲心重、偏重之类有情,这样第五门之修持容易成就。净土法门教化中的修持有直接用大悲门来观察世间,不舍苦恼众生,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从第五门下手的修持。那么前四门亦不离佛的愿力,但它是从自利这个角度来审观,是以体验、观察、礼赞来体观自己与阿弥陀佛殊胜愿力的相应法则,或者光明相应的法则,或者说殊胜庄严这种相应法则的这种自受用。第五门是彻底摒弃一切对待受用,普利十方有情,同得大利,这样一个回向机制,又称回向门。

  此五门的修持与前五念门的修持是有一个距离的:前五念门的修持是在念力上深入观察实践,在自利中有次第的一个修持;后五门,门门都是得以圆入圆见圆行的,就是因果同时法则。这样我们比较容易体会到一个横断生死流的这个“横断”的机制,横断的这个修持的一个法则所建立处。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是横超横断的。

  历代人都讲这个法门是了义之了义,横断生死之教言,一生必成无上菩提之殊胜功德教义。虽然这样说,人多不信。一些大善知识有所证悟、有所成就以后对此深信不疑,广传世间,普利有情,令得遇者一生成佛。这是一个无畏说,也是一个真实说。那我们在这个法的实践中能不能深入抉择呢?这是个人的福德机制问题了,在此处鼓励大家能深入此教言。

  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有人看到这个狮子,在非洲现在还有狮子,在我们这个地方看不到狮子了。“狮子搏鹿”,它们像游戏一样,对方可能就是它的饮食吧,那么它要放它就让它跑,跑了再把它抓起来,再把它放掉。诸菩萨得自在力故,于一切烦恼有情中得以游戏自在,无所畏惧,就如狮子搏鹿。

  “狮子搏鹿”这个言词是世尊在经典中经常例举的,所以“所为不难,如似游戏”。这些大善巧者于一切法无染无著,度化众生,饶益有情,皆得游戏自在。佛法中许多修行方法犹如游戏修行方法。但这些苦难执着有情,善根不成熟者多执着于实有法则,所以沉沦世间,其修行机制就比较苦一些,而谈不上游戏,只能是进趣于善根成熟,而无游戏机制。这个机制不成立或者说因缘不成立,福德因缘不成立,于法不清晰不明了,多有染著与沉重,何干游戏?尚在负重之中,不得游戏。

  此处说菩萨得自在义,有这种狮子搏鹿之善巧,于一切烦恼、业习现前都是增长其善根功德之机制。我们假设真正在习法处得安乐,在无所修证处真正地了达自性,那遇到所有的困难、业习乃至于事相、逆顺二缘皆如狮子搏鹿,亦会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和修法机制,无所畏惧。我们看到许多修行人在所谓的遇到事情、逆缘之时,就会畏惧、逃逝,甚至产生苦难不能自制的心。假设我们在菩萨这种修法的对比观察中,我们会看到这种安乐。这种安乐能令有情迅速得到出离生死苦海的加持,就是说菩萨的这种教化因缘。

  二者度无所度义。

  一切有情若于佛法欲得真实利益,知此无法可得,无自性可得,那么度无所度是佛正教言!

  因为人的迷执,所以多生骄慢,以为有差别,染着于差别,执着于差别,乃至于沉沦于差别之中,多受其苦,此苦就来自于执着,皆因妄想执着而产生种种苦难、难缘。

  度无所度者,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

  皆以虚妄执着,执着于无常之法、无我之法,而沉沦于虚妄之中,所以说“度无所度”。我们在度无所度中执着之时就会产生苦。我们在世间观察,人再搞人我是非之时,他就要执着一个“强有”,把它搞成事实,若不搞成事实,他就感觉没法处理一样。那么这个“度无所度”实际就是直接从无所度处来审观其无自性,令众生一时回归到这种所谓的无我法则中,得以解脱,出离缠缚。

  举个例子,好比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坐,坐心烦了,腿痛了,要是一直把这个心念放在这个腿痛上,他就坐立不安,摇头摆脑的。那要是不这样,就在这个地方入观,“腿何以会疼呢?”,能入得观,就念这个腿疼就会找到这个度无所度中,疼无所疼处。因为这个疼是一时的机制,赶到这个地方上了,不舒服、不安乐。他要是追寻着它,就是被它牵制的情况下,腿会愈来愈疼,一直让你非得改变这个机制不可。那我们在烦恼中,都是这样子的,以某一个烦恼为事实了,就会被它牵制,它就会牵制你,一直逼迫你,成为你非得来逃避它、或者说改变它这样一个妄想。所以妄妄相增,不能出离。

  假如我们有一个不管什么样的因缘现前之时,知见也好,业力也好,烦恼也好,逆顺二缘也好,现前之时,要了达它无自性的本质,那就是在修法,那就是在成就,那就在度无所度众生,那就真正地在游戏神通。这个游戏自在力就由此而生,非是由它。那你要是生起这个知见的抉择,你就没有畏惧,你就不会产生畏惧;你要是不抉择,往往就会产生许多的畏惧。这个畏惧是什么呢?就是迷茫与徘徊——可能有吧?或者有吧?假设有吧?就会沉沦在这个地方,所以众生多受沉沦之苦。有时候我们会陷到一个很狭隘的知见与业流中,很狭隘很狭隘地就把我们逼迫在一个很苦难的机制中,很狭隘很苦难的一个机制!那我们再看菩萨作为,我们就有一个对比。所谓“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那我们怎么来观呢?这实际是给我们一个方式,一个方法。我们观下面这些来如何度众生呢?它会有方法。

  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虽然面对无量无边的事情、杂缘,乃至自他心念机制,实在无一法可得,抉择无生忍,毕竟安住不动地,得不动智。可以出离一切世间生老病死、虚妄业缘,一时度尽。佛法的确能度无量众生,的确无众生可度。因为一切业缘现前之时,我们了达无自性,可令其一切业缘得以度脱。实则呢,一切业缘无自性故,所以实无所度。所以游戏自在,如狮子搏鹿,无染无著故,游戏在种种妙用之中,而不被事相所逼迫沉沦。一切事相变成菩萨的修法之财富、国土庄严之机制了。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个,我们所遇到的事情、业缘都是沉重的、浑浊的,都是缠缚的,能令我们众生堕落的机制了。所以这里有一个观察,你就会得殊胜方便。

  我们看菩萨所行的法则。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示度众生,如似游戏。

  这个地方是不是不尊重呀?实际诸佛如来、菩萨是在游戏地,游化世间,垂迹世间,了无一相可得。一切烦恼执着有情,妄有我迹,妄有自己的这种所谓的执着于名闻利养,沉沦于世间。你看世间有情因为名闻利养,皆是因为有我、我的执着而表现出来的。那这些菩萨诸佛呢,了无痕迹,游戏神通,度无量众生,于无量因缘庄严国土。

  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

  就是不动心智中,以等受之光普照世间,无动无摇,随机感应,无有造作,何以故?随众生机故而度…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