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集
内容提示
下卷解义分中十重义
十、利行满足
五功德门入出功德入门出门
自利利他,速得成就
核求其本释弥陀为增上缘
原文: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道”者,无碍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讲解:
《往生论注》的学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昨天我们把《往生论注》的十重义最后一重义“利行满足者”文字作了一个读诵,作了一点点提示。今天我们接着这个文字继续来学习。因为学习净土法门要有一个机制,这个机制我们在此就是以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以昙鸾法师的这个“注”来作为梳理我们对净土法门的认识,对这个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这个法则,来纯熟它,对我们作一个修法的指导。昨天我们把第十重义“利行满足者”的文字读诵了,重复一下,还是从这开始吧。
利行满足
五功德门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
他这个次第来引导我们。
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入、出功德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
昨天我们把这一段文字作了一个解释。今天我们慢慢顺着看看,接着昨天的因缘吧。
第一门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昨天提示到因果同时,即心即是。那么这种教言机制,也就是所谓一切了义教的实践,一切无修证、无修修的法则中修持的关键所在。这里无所可修,真实究竟圆满的缘起。所谓“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它是没有前后次序的,一念契入,一念即是,全体承当,法界缘起之相。这样的即因即果的修法实在是无修修的机制,就是无所得失,一时安住,清净缘起。要是能识得这个地方啊,一般我们修法就有一个进趣的方便,缘起是十分清净,十分地容易掌握、透视出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拜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那么礼佛愿生彼国,这就是一个功德相。那我们为什么这样称呢?礼佛愿生彼国,这就是福德的成熟。那要是我们转换一个说法,假设我们来礼敬世俗,染着于世俗,纵容业习,沉沦于世间,那就是一个沉沦相、苦难相。这是可以对比、可观的。这个地方礼佛愿生彼国即是初功德相。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真实的利益。礼敬阿弥陀佛,愿生彼国这是一个功德相,这实在是一个福德因缘的机制。那么在世俗中,若是我们往往不懂因果,有人受苦报,知苦报之来源;受乐报,知乐报之来源;愿往生彼国,成就无上菩提,一定要知道它的来源。礼佛愿生彼国也就是一个源,这个源就可以使初功德相建立。
第二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这是一个很确定的说法,以赞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这个“随顺名义”是十分重要的。随顺名义,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来随顺阿弥陀佛光明智相名义,在随顺处,得入大会众数。那么随顺这无碍的光明得入清净海众之会,这是相应法则、相应的功德与利益,是十分简单的,随顺得入,随顺成就,随顺安住,随顺可以观察体验。因为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我们大家已经渐次地有一个体会。随顺是十分重要的,随顺令我们远离了造作与无始以来业习的蒙蔽,使我们随顺着这个大光而契入光明无碍,心智一如。这样就是滴水还海之说,咸同一味,与佛智光一味一味。这样的安住就是在随顺这个刹那而安立的一个法则,是无假修持的,但是随顺得入。
因为净土一法的教言机制十分地简单,我们在随顺中是十分容易观察、体验、感知得到的,容易深入。要是用自己无始以来所熏习的知见、业习是极为难以趣入的,很难趣入,往往各个不相融。因为你所学的所有知见往往就是加上了自己染习的择取,或者自己的好恶,它会蒙蔽这个广大无碍、本来清净无造作的本心。那么仗借、仰仗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功德光明名号,我们得以契入自己本源清净心智,远离造作对待,一时能得见自性之安住,就是所谓的清净平等的安住。所以能“入大会众数。此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第三门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因为作愿门是明晓心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随顺修持的方法。在我们汉传佛教中,象禅宗、教下或者种种密乘的修持中,都有一个相应的法则:证悟、三密相应、开圆解。那净土一法:一心作愿,以明晓自心作为与发愿所缘。这个有明心处,也有开圆解处,也有相应处。实际就在这个随顺中而得。一心依佛愿来观察自愿,佛愿、自愿了无差别之时,有相应处、有所悟处、也有圆解之处,无挂无碍。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去实践、观察、运用它。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这个功德是有实质的内容与机制的,令我们得到法则的安乐与智慧慈悲的安住。一个法则要是给修行人带不来利益,或者说带不来深刻的进趣的利益,往往就会被人摒弃。净土一法亦复如是,它的实践方法十分地简明。
第四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