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非是造作度衆生故。衆生機製一旦成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種種善巧應機度化。機者,爲衆生之力,衆生造作之力,諸佛以無自性法則光明照耀令其還得度脫,省力精彩。那麼諸佛如來在法的修證中,是不造作的,不費力的,不假自己的這種虛妄設置的,所以諸佛願望皆以清淨願力而建立,衆生皆以造作而執著,執著于得失。
常在叁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因爲在法身常住叁昧中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何以故?佛以如日月之身,行于畢竟之空,照耀世間,千江有水千江月現,月本身不假方便,不假分心,不假造作。衆生各有應化之得、應化之緣。諸佛隨機感應,無有造作之苦,無有造作之對待。
要是有時間,我們讀讀《大般涅槃經》,在這地方,世尊數數示現神通力,分身教化之時,有比丘有善知識問世尊:“世尊知否?世尊分身否?世尊以通力否?”就是世尊怎麼會有這樣度化衆生的善巧呢?世尊說:“世尊猶如明月映空,實無用知與不知。”我們往往用自己的知見去造作利益有情,就會生驕慢心;認爲有衆生可度,就會生邪見心;以爲無衆生可度,就會生斷滅心。
所有的知見都是我們對待心中生出來的對待虛妄執著。一旦這種虛妄執著消融,你的光明心智自然就會現前,會照耀世間,令世間有情得以佛法的安樂、佛法的安樂住。這實在是我們每一個在座的善知識應觀察、應實踐、應體驗的一個清淨法則。
“皆以本願力起。”此處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視。這個“本願”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本願力呢?“皆以本願力起”,因爲我們學淨土法門皆是以阿彌陀佛的願力來作爲自己的願力。就是以十方諸佛所成就的大願作爲自身所啓用之願。這個“起”本願力就是以阿彌陀佛的願作爲自己的願,以佛願作爲己願,來起所謂的大功德相,無染無著故,無對無待故,但普利有情故,消除一切執著煩惱故。雖是無作無起,以願力起,以願力得歸。這個是十分要緊的。
你看現在的人累啊,學知識、學佛、修法感到累,感到苦,感到難,甚至生煩惱,甚至沈澱很多問題、矛盾。從什麼地方來呢?皆不是以佛陀的清淨願力而起的,是以自己的勞作、自己的知見、自己的執著建立對待法則,那就要用力,用力一久就會沈澱出來所謂的得失執著。得者就會歡喜,失者就會痛苦;與自己的妄想不相應是爲失,與自己的妄想相應了是爲得;得者自以爲是,生驕慢;不得者就減損自己,以爲衰惱,就會生苦惱。這樣的心的延續就會延續衆生世間、煩惱世間,來延續衆生業流。要是我們凡有作爲皆以佛的願力,以法性之力,以無染著無自性之力來起、來作,如獅子搏鹿。也就是說無作無起的這種形式的法則,來回觀我們現前所作的善業或者說現前的業緣,與有情交往,那你會如阿修羅琴一樣得自在力,但聽美妙音,無需造作。(編注:【修羅琴】《佛學大詞典》解釋:阿修羅之琴。欲聽之則無彈者而隨意自出聲,此乃阿修羅之福德使然。大智度論卷十七以之比喻法身之菩薩,心無所分別而自然應衆生之機,得于種種說法教化。[法華玄義卷六上])
在這個法則上,往往凡夫有情就像我們墮在凡夫知見中,對待習慣已經建立。你說無對待法則往往生起疑慮,這種疑慮就是我們的執著,這種疑慮就是我們的迷茫、無明業相,你不會得自在。心上負重,不得解脫。與人解脫之時,亦生驕慢,認爲我幫別人了,我幫寺院了,我幫佛教了,我做這個那個了。做得越多這樣的沈淪的機會反而越多,不得自在妙用故,負重故。我們作爲一個學佛的修行者、實踐者,你要是不能從你心地中真正地去除諸纏縛的染著,那麼你還是一個自我的負重者。
那麼前四門的修持就甚爲的重要了,前四門的智慧觀、作願觀,乃至贊歎觀、禮拜信順的觀察,在這個信順,隨順作願觀察的過程中生起智慧,消除對待心智,亦得智慧的這種自利的滿足。要是沒有這種自利的滿足,我們欲饒益有情多是造業,幫助寺院多是自慢,妄生虛妄的驕慢,就會沈淪于世間。所以前四門的修持,那就是真正地生起智慧觀、慈悲觀、妙觀、平等觀。那你這樣隨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得見自己的心智,所以作一切作爲無染無著,我們就會真正地作爲一個回向門的修持者、具足慈悲的修持者。
至教化地是第五門,第五功德相。當然願我們每一個修行人,實踐淨土法門的人,在這五個次第修持中,各個得以安立,以真實起來,遠離執著之苦惱,遠離虛妄染著對待負重。衆生就是負重啊。像記載的這些證得阿羅漢的聖者們,他們在證得阿羅漢的刹那間,斷除煩惱故,業習根斷故,所以不爲後有,頓生喜悅,會說那四句偈子:“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爲後有。”他們生起大的喜悅。我們現在看一般人的作爲,稍做一點事就沈重、煩惱,要不然就會計較,越做事情計較越大,不計較就是驕慢,說以名利,說以事相,在權力上表達自我,這都是染著之心、沈重之心、負背之心,最後必然被業流所牽製,實在是背離了佛法,背離了佛法的最基本的教育,我們就背離了。
我們作爲一個真正的學佛者,在這個學佛的思維正見中,一定不敢放松!說實話這麼多年來,在佛教中看到窺視佛教,就是伺機在佛教中撈點便宜,然後到世俗中爭名奪利的人十分可憐。就在佛教中想撈一點技巧,什麼善巧,到世間去搞些名堂,這樣的人很苦很苦。就是賊住于佛法中而不得佛法的正見利益,就是不能得到解脫,無所挂礙的悲智二法,反而沈淪于世俗,就是猛烈地沈淪了。所以很多這樣的正見不安立者在佛教中用功十年八年後,到社會上墮落得就更厲害了。
爲什麼?就是最初的菩提心知見、正知見沒有建立,菩提心沒有生起,那就苦不堪言,走一個大的彎路。這樣的人在現前的佛教界中是最普遍最普遍的。就是這樣的機製,就是想到佛法中來索取一些知見,索取一些方法,然後去完成自己的那個虛妄的執著,完成自己的執著,而不是說順應世間苦難有情的需求,順應佛法住世傳播的需求,廣利人天的需求,來做自己應作的佛子本分事,就是解衆生之苦,解自身執著之苦,悲智雙修,這樣的人越來越少,實在是一個很可惜的一個正法末際之相。末者就是不知法則,但以法獲取虛假名利,而不于法則自身實踐。
諸位善知識,這真是我們應該十分注意、十分在意的一個心理動態。你要是不在意,十年、八年、二十年、叁十年,你蕩滌進去了,落一個虛假的造作。造作了一點善巧與別人說,自身不能深入法則實踐,多墮入虛妄的名利之中,沈淪于無際的生死海中。何以故?你沒有真正地認識到正見,沒有真正地審視菩提心。現在這樣的學佛者是十分十分地多,不能說哪個人是。
我們自己要善自在這個地方不斷地看看自己的正見與菩提心是不是真正有?自己所有的發心是不是與叁法印、實相印相應?所運用的法則是不是真正慈悲的、利他的?是不是令佛法住世?是不是煩惱業習逐漸薄少?自大逐漸減少了?逐漸調柔了?要不是這個,那就是背道而馳的修法。一定從心靈深處細細地審觀,不要泛泛地學一些談資之語,徒增口舌,多造口業,墮于未來世受拔舌之苦。
我感覺到這是每一個人學法的一個眼目性的知見。在這個地方,真是我們的眼目,要是看不到這個問題,學習來學習去,把這個心念給別人說的多,自己實踐的少,甚至實踐的機製都沒有,泛談者多,實踐者少。這就是所謂的正法末際之相。
我在這個問題上聽到反饋的機製是最多最多的。但你要是沒有正知見,無力實踐;要是單說正知見,自己不實踐就墮入邪見,欺騙于世間有情,騙取名利,必然墮落。
這個在現在我們漢傳佛教中,斷層帶來的惡性效果,就是急于功利之人遍布于佛教之中,十分可怖,這種現象。何以故?就是正知見的施教機製太少了,因爲我們中國漢地這個斷層是很大的一個裂層。我們開始學佛急于功利似乎是常態,就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但就佛教的教言機製來說一定不如是。這個機製已經成熟了,許多人就是在這個學習中,一代一代相傳,傳什麼?急于功利,在功利上用功,而不在自己的修持解脫、智慧慈悲上去真實用功。令一大批人假著佛教的名義沈淪于名聞利養之中,來世受惡性果報,現世難緣種種。
這個地方我感覺我們每一個善知識應該注意,一定要注意,要不注意,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結果。因爲在相似的心智中,你會诋毀聖教的,受到果報的時候就會诋毀聖教,你認爲自己在修行了,結果所有的用心都是爲了自己的業,爲了自己的造作,爲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爲了強化自我而建立的這種法則。現在在寺廟裏,這樣的有情是十分多十分多。不了解自己的發心,象依附在一棵大樹下面的一個寄生蟲一樣,不得真正的利益,十分可憐可悲,那這樣就會腐蝕佛法的根本。
這個地方爲什麼講這麼重呢?因爲的確是,也可能是我們自身的業報,經常看到這樣的事情、這樣的業緣。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就是自己的每一個舉心動念是否與法相應?與叁法印相應?與實相印相應?與利他相應?與除自己煩惱相應?不是強化自我這個相應。強化自我有時候會建立相似的利益,就是感覺有點相似的利益,但其毒害也廣,毒害也深。它會建立自己的勢力,侵奪佛法利益世間的機製。這十分地普遍、十分地普遍。我們要不把這個機製轉過來,我們真是枉在迦葉尊者的腳下了,枉在這個聖山福地學法了,我們可能真是有點冤枉自己了。這實在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問題。
入門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自利者,煩惱業習進趣薄少,迅速走出自我善惡造作,隨順佛的光明智相,消除對待心智染著,真正地贊佛功德,以佛願爲己願,安住于真實心中。因爲佛願是真實心中所…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