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寿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令诸众生闻其名号,具足无上大利。一生得无上菩提不退转。
那么就是所谓的愿往生者即得往生,这样的进趣。这个地方比较容易……转不过来就有点生硬的感受,感觉说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就得生,那么这个是不是有点……得生安乐世界,是不是有点生硬?不是的。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一念信顺即得契入!所以无来无去正是安住无生国,心念如是啊!
但我们这个思维的模式往往是对待的模式、浊染的模式、善恶的模式、凡圣的模式、此土彼土的模式、疑虑的模式。所以说与这种一念趣入、即心即佛的大功德相呢,或者说自性本来清净的抉择呢,我们慢慢串习,串习久了,也可能哪一天撞上了、碰上了,我们就再没有疑虑了。你撞不上、碰不上,你疑虑,阿弥陀佛也不断地加持你,令你得见自性无所疑虑。阿弥陀佛贴切地表现了我们自性的究竟与抉择,以报德摄化我等,你不要害怕,就是他不舍一切有情故。
为什么在这第一门中讲得偏多一些呢?还是希望大家在这细细地思维,不好带过。好,休息十分钟,接着文字来提示。
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最初的功德相。我们步入净土法门的修持,那么礼拜门是最初门,很多人都学过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那为什么在五念门的法门中的修持中,第一门也是礼敬阿弥陀佛呢?普贤菩萨是礼敬诸佛,这个地方是礼敬阿弥陀佛为生彼国,那为什么普贤菩萨是礼敬一切诸佛呢?这个地方净土法门的修持不礼敬一切诸佛呢?那么阿弥陀佛以无碍智,以己功德摄十方诸佛功德,那么礼一阿弥陀佛就礼敬一切诸佛。所以愿生阿弥陀佛国土就是愿生一切诸佛国土,就是无方刹地,等无差别,这是阿弥陀佛誓愿所建立的,令一切疑虑众生一时得以归入。这就进趣一法则而成就一切法,这样容易修持,也容易使这个法义内涵成熟,机制成熟。
要不然众生心智涣散啊,一说礼敬多个佛,普佛,有情容易心智涣散,无以依托,无以归向,那么在这个依托与归向中呢,清晰起来了,那就解决了一切修行的法则,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他这个第二门是怎么说的呢?
第二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我们晚上走路的时间,在漆黑的夜晚会看不到路的,要是有路灯,有手电,那就没有障碍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就象一个辅助的手电一样,照亮我们的路子,也象路灯一样,照亮我们进趣的方向,不使我们跌倒迷失。所以第二门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以如来光明智相修行,得入大会众数。随顺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智相与功德,契入如来的大会众中,就是莲池海会嘛,“入大会众数”。
十大愿王中,说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他称赞这个如来也是十方普赞、普称啊,在这个地方又单单是赞叹阿弥陀佛光明智相,无碍的光明智相,与光明智相相应故,得入大会众数,亲见心智无碍之佛,亲见阿弥陀佛无碍之光明,随顺无碍光明,而得入大会众数。就是一路进趣啊,成就菩提。这个一路进趣就得见阿弥陀佛光明之力,也就是见佛之力,消融我们无始以来的有碍力、对待力,十二光明消除我们十二种心结。一切众生皆有十二心结相,这十二心结造成了我们在六道里轮回的这种尘尘刹刹,阿弥陀佛设立种种光明名号,来消除众生种种黑暗的无明业力,实际就是令众生得以趣入大会众数,得见光明心智。
所以,入第二门者,你不要不入啊,你不要在门外徘徊啊,菩萨们!那我们入了,就要使用这个法则,实践这个法则。所以讲彼入第一门,入第一门者,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入第一门,入第二门。现在我们要是作为一个门外汉,在门外观察而不去实践,那你永远就不会得到它的法味之乐。所以入第二门者。
入第二门,他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这个“随顺”二字,处处示现哪,处处表现出它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信随二法能令众生入如来种性啊。所以这个随顺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处处提起,处处让我们随顺佛陀的功德、愿力、名号、智慧、善巧,来消融我们自身的执着,所以“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依如来名义赞叹。我们要是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不是以阿弥陀佛光明智相来称念,你入不得这个念佛门,就是赞叹门,你入不得大会众门,因为你没有赞佛,你还是在随着你自己的妄想、业力、烦恼分别,去沉浸在自己的妄想虚妄之中,不能自拔。那你虽然在念佛,那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业流之中。这个地方呢,是随顺佛力光明智相,与光明智相相应,这样才能入这样的功德,所谓的大会众数这样的功德,这样来称如来名,来赞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无碍,念念清净,念念欢喜,念念入焰王光、智慧光、欢喜光、不思议光,念念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所有的对待的愚痴的这些业力,令其溶入阿弥陀佛的这种大光明藏中,入大会众数,成为一个智者。所以是第二门功德相。
入第三门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
“一心专念,作愿生彼”,这个作愿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作愿生彼”,这个作愿生彼是自他二种法则,自他二种法则中,一个是佛、众生就是自他;再一个就是自己往生、有情往生——自他。那么这个作愿往生,以佛愿为自愿是为作愿,随顺佛愿为自愿是为作愿,令一切众生一生得无上菩提是为作愿,随顺无上菩提心是为作愿,那么这个作愿一定要看得清楚。
所以在三辈往生中,皆以无上菩提为依止。那么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彼国,无疑无碍是为愿。那我们随顺佛愿,随顺无上菩提心,那就可以如实地修行奢摩他寂静三昧,因为这个三昧无造无作,无对无待。何以无造作呢?一切众生毕竟往生故,所以远离造作,远离对待,必然得以寂静安乐。所遇现缘,自他二种现缘中,皆以往生为安住,那你就无有造作与对待了。
象现在社会上传播这个净土法门的说法,某某人能往生,某某类能往生,某某相能往生,那跟这个教言是毫不相应的。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
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
就是这种正受的延续,就是如愿守护的正受延续,广利世间有情,抉择一切有情的这种现下心智,令入所谓的华藏世界,得不退转,于佛法得不退转,使一切众生为不退转守护者、回施者、利益者。
那我们的这个心就与佛愿、佛的心愿相应,与佛的心愿相应那你就会有平等的心智、慈悲的心智、智慧的心智、无畏的心智、无对待的心智、喜悦的心智,那么你可以拿十二光明来照你的心,印你的心,每一个光明皆是自心心相,等无差别。那么这样就会得入莲花藏世界,处处庄严,处处法益具足,处处得安乐住,处处是佛法正行。
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徘徊在择法的修持上了,就无择地无疑地修行佛法,无疑地利益有情,无疑地平等守护,无疑地广利人天,那么在一切时处以利益人天为根本守护法则了,没有疑虑,没有任何的疑虑与自我障碍了。何以故呢?以佛无碍愿力故,以佛的清净平等回施故,以佛的心智爱乐故,来作自己的心愿。
修行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在果门的修持中,实在难以言说,一旦言说多落入俗套了,就是有点多此一举的感受。有时我们说几句不相干的话也是为了导引大家来清净随顺,印契自心,无增无减。这样你来念佛,你一定乐意念佛的,乐意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样的法则的修持,而不是乐意随无始以来的业习的迷失与彷徨,那么你就会受法味之乐,远离业力逼迫之苦。那我们就真正作为一个佛法的修行者、佛法的实践者、佛法的成就者、佛法的传播者,一生中自他二利,一时具足,圆满守护。
这样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啊,无愧于作一个佛教徒,作为一个出家在家的学佛者,作为一个净土行人,你就不会愧负了自己这样一个名字了,那是名副其实啊!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净土法门的实践者,那福德因缘的确要成熟。不成熟呢,我们念着说着也可能都是佛陀的事情,或者是我们某一部分人的事情。不是的!实际这是一切众生应实践、应守护、应成就、应观察的一个本分事。那是不是本分事呢?还看你的善根成熟不成熟,成熟了做本分事;不成熟了,那佛陀一样加被我们,逐渐使我们成熟,所以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
那么止,这个“止”是止九界差别择取,我们这个九界的有三凡、有三圣、也有三恶道,那么在九界之中一时摒弃,回入一真法界,真如境地,自性光明一时流淌在生命的相续之中,这样地照了世间,那么你就得寂静的奢摩他之乐。所以安住于这种寂灭光明藏中,照耀世间,滋润世间,无声无息,犹如阿弥陀佛一样的。这样子来依这样的愿力,来觉观世间,实际第三门的修持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法则了。
因为我们末世的有情,心智荡漾,外缘多变,择取不定,迷茫徘徊,多不安稳。所以第三门一心愿生彼国,寂静安住,这样的心智一旦有所守护、实践、趣入,那你就会生起真正佛法的这个奢摩他之乐,就是至静之乐,内发至静安乐一时照了世间,一切造作之苦,隐去、隐匿;你要是自性之乐没有生起,造作难免,所谓的造作就是犹豫啊、徘徊啊、得失啊、善恶啊,种种对待无有穷尽。所以劳虑未断,身心疲惫,奔于菩提啊,到处去江南江北觅菩提,说高说低觅佛道,总是不安自心哪。
你要知道这个地方是踏…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