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壽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令諸衆生聞其名號,具足無上大利。一生得無上菩提不退轉。
那麼就是所謂的願往生者即得往生,這樣的進趣。這個地方比較容易……轉不過來就有點生硬的感受,感覺說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就得生,那麼這個是不是有點……得生安樂世界,是不是有點生硬?不是的。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念信順即得契入!所以無來無去正是安住無生國,心念如是啊!
但我們這個思維的模式往往是對待的模式、濁染的模式、善惡的模式、凡聖的模式、此土彼土的模式、疑慮的模式。所以說與這種一念趣入、即心即佛的大功德相呢,或者說自性本來清淨的抉擇呢,我們慢慢串習,串習久了,也可能哪一天撞上了、碰上了,我們就再沒有疑慮了。你撞不上、碰不上,你疑慮,阿彌陀佛也不斷地加持你,令你得見自性無所疑慮。阿彌陀佛貼切地表現了我們自性的究竟與抉擇,以報德攝化我等,你不要害怕,就是他不舍一切有情故。
爲什麼在這第一門中講得偏多一些呢?還是希望大家在這細細地思維,不好帶過。好,休息十分鍾,接著文字來提示。
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最初的功德相。我們步入淨土法門的修持,那麼禮拜門是最初門,很多人都學過十大願王,《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那爲什麼在五念門的法門中的修持中,第一門也是禮敬阿彌陀佛呢?普賢菩薩是禮敬諸佛,這個地方是禮敬阿彌陀佛爲生彼國,那爲什麼普賢菩薩是禮敬一切諸佛呢?這個地方淨土法門的修持不禮敬一切諸佛呢?那麼阿彌陀佛以無礙智,以己功德攝十方諸佛功德,那麼禮一阿彌陀佛就禮敬一切諸佛。所以願生阿彌陀佛國土就是願生一切諸佛國土,就是無方刹地,等無差別,這是阿彌陀佛誓願所建立的,令一切疑慮衆生一時得以歸入。這就進趣一法則而成就一切法,這樣容易修持,也容易使這個法義內涵成熟,機製成熟。
要不然衆生心智渙散啊,一說禮敬多個佛,普佛,有情容易心智渙散,無以依托,無以歸向,那麼在這個依托與歸向中呢,清晰起來了,那就解決了一切修行的法則,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他這個第二門是怎麼說的呢?
第二門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我們晚上走路的時間,在漆黑的夜晚會看不到路的,要是有路燈,有手電,那就沒有障礙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就象一個輔助的手電一樣,照亮我們的路子,也象路燈一樣,照亮我們進趣的方向,不使我們跌倒迷失。所以第二門來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以如來光明智相修行,得入大會衆數。隨順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智相與功德,契入如來的大會衆中,就是蓮池海會嘛,“入大會衆數”。
十大願王中,說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他稱贊這個如來也是十方普贊、普稱啊,在這個地方又單單是贊歎阿彌陀佛光明智相,無礙的光明智相,與光明智相相應故,得入大會衆數,親見心智無礙之佛,親見阿彌陀佛無礙之光明,隨順無礙光明,而得入大會衆數。就是一路進趣啊,成就菩提。這個一路進趣就得見阿彌陀佛光明之力,也就是見佛之力,消融我們無始以來的有礙力、對待力,十二光明消除我們十二種心結。一切衆生皆有十二心結相,這十二心結造成了我們在六道裏輪回的這種塵塵刹刹,阿彌陀佛設立種種光明名號,來消除衆生種種黑暗的無明業力,實際就是令衆生得以趣入大會衆數,得見光明心智。
所以,入第二門者,你不要不入啊,你不要在門外徘徊啊,菩薩們!那我們入了,就要使用這個法則,實踐這個法則。所以講彼入第一門,入第一門者,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入第一門,入第二門。現在我們要是作爲一個門外漢,在門外觀察而不去實踐,那你永遠就不會得到它的法味之樂。所以入第二門者。
入第二門,他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這個“隨順”二字,處處示現哪,處處表現出它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信隨二法能令衆生入如來種性啊。所以這個隨順在淨土法門的修持中,處處提起,處處讓我們隨順佛陀的功德、願力、名號、智慧、善巧,來消融我們自身的執著,所以“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贊歎,是第二功德相。
依如來名義贊歎。我們要是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時,不是以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來稱念,你入不得這個念佛門,就是贊歎門,你入不得大會衆門,因爲你沒有贊佛,你還是在隨著你自己的妄想、業力、煩惱分別,去沈浸在自己的妄想虛妄之中,不能自拔。那你雖然在念佛,那還是沈浸在自己的業流之中。這個地方呢,是隨順佛力光明智相,與光明智相相應,這樣才能入這樣的功德,所謂的大會衆數這樣的功德,這樣來稱如來名,來贊阿彌陀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無礙,念念清淨,念念歡喜,念念入焰王光、智慧光、歡喜光、不思議光,念念消除我們無始以來的所有的對待的愚癡的這些業力,令其溶入阿彌陀佛的這種大光明藏中,入大會衆數,成爲一個智者。所以是第二門功德相。
入第叁門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
“一心專念,作願生彼”,這個作願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作願生彼”,這個作願生彼是自他二種法則,自他二種法則中,一個是佛、衆生就是自他;再一個就是自己往生、有情往生——自他。那麼這個作願往生,以佛願爲自願是爲作願,隨順佛願爲自願是爲作願,令一切衆生一生得無上菩提是爲作願,隨順無上菩提心是爲作願,那麼這個作願一定要看得清楚。
所以在叁輩往生中,皆以無上菩提爲依止。那麼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令一切衆生畢竟往生彼國,無疑無礙是爲願。那我們隨順佛願,隨順無上菩提心,那就可以如實地修行奢摩他寂靜叁昧,因爲這個叁昧無造無作,無對無待。何以無造作呢?一切衆生畢竟往生故,所以遠離造作,遠離對待,必然得以寂靜安樂。所遇現緣,自他二種現緣中,皆以往生爲安住,那你就無有造作與對待了。
象現在社會上傳播這個淨土法門的說法,某某人能往生,某某類能往生,某某相能往生,那跟這個教言是毫不相應的。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
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
就是這種正受的延續,就是如願守護的正受延續,廣利世間有情,抉擇一切有情的這種現下心智,令入所謂的華藏世界,得不退轉,于佛法得不退轉,使一切衆生爲不退轉守護者、回施者、利益者。
那我們的這個心就與佛願、佛的心願相應,與佛的心願相應那你就會有平等的心智、慈悲的心智、智慧的心智、無畏的心智、無對待的心智、喜悅的心智,那麼你可以拿十二光明來照你的心,印你的心,每一個光明皆是自心心相,等無差別。那麼這樣就會得入蓮花藏世界,處處莊嚴,處處法益具足,處處得安樂住,處處是佛法正行。
那麼我們就不會再徘徊在擇法的修持上了,就無擇地無疑地修行佛法,無疑地利益有情,無疑地平等守護,無疑地廣利人天,那麼在一切時處以利益人天爲根本守護法則了,沒有疑慮,沒有任何的疑慮與自我障礙了。何以故呢?以佛無礙願力故,以佛的清淨平等回施故,以佛的心智愛樂故,來作自己的心願。
修行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在果門的修持中,實在難以言說,一旦言說多落入俗套了,就是有點多此一舉的感受。有時我們說幾句不相幹的話也是爲了導引大家來清淨隨順,印契自心,無增無減。這樣你來念佛,你一定樂意念佛的,樂意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這樣的法則的修持,而不是樂意隨無始以來的業習的迷失與彷徨,那麼你就會受法味之樂,遠離業力逼迫之苦。那我們就真正作爲一個佛法的修行者、佛法的實踐者、佛法的成就者、佛法的傳播者,一生中自他二利,一時具足,圓滿守護。
這樣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啊,無愧于作一個佛教徒,作爲一個出家在家的學佛者,作爲一個淨土行人,你就不會愧負了自己這樣一個名字了,那是名副其實啊!作爲一個名副其實的淨土法門的實踐者,那福德因緣的確要成熟。不成熟呢,我們念著說著也可能都是佛陀的事情,或者是我們某一部分人的事情。不是的!實際這是一切衆生應實踐、應守護、應成就、應觀察的一個本分事。那是不是本分事呢?還看你的善根成熟不成熟,成熟了做本分事;不成熟了,那佛陀一樣加被我們,逐漸使我們成熟,所以入第叁門。
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
那麼止,這個“止”是止九界差別擇取,我們這個九界的有叁凡、有叁聖、也有叁惡道,那麼在九界之中一時摒棄,回入一真法界,真如境地,自性光明一時流淌在生命的相續之中,這樣地照了世間,那麼你就得寂靜的奢摩他之樂。所以安住于這種寂滅光明藏中,照耀世間,滋潤世間,無聲無息,猶如阿彌陀佛一樣的。這樣子來依這樣的願力,來覺觀世間,實際第叁門的修持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法則了。
因爲我們末世的有情,心智蕩漾,外緣多變,擇取不定,迷茫徘徊,多不安穩。所以第叁門一心願生彼國,寂靜安住,這樣的心智一旦有所守護、實踐、趣入,那你就會生起真正佛法的這個奢摩他之樂,就是至靜之樂,內發至靜安樂一時照了世間,一切造作之苦,隱去、隱匿;你要是自性之樂沒有生起,造作難免,所謂的造作就是猶豫啊、徘徊啊、得失啊、善惡啊,種種對待無有窮盡。所以勞慮未斷,身心疲憊,奔于菩提啊,到處去江南江北覓菩提,說高說低覓佛道,總是不安自心哪。
你要知道這個地方是踏…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