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呢?无碍之力呢?所以这跟前面那个第二门赞叹门,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光明名号,与彼光明名号相应,就是大会众数之相。
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
那么就是所谓的宅门,就是象到家了一样,安心之宅,就是已经到家,没有什么疑虑了,若是到家之人,无所疑虑,就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安住的住所是一样的。我们一日的劳作啊、游走啊,没有不安心的。为什么呢?你有回归之处,就是安心之所,那么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我们在无量的刹土中,虽然各有游走,就是各有业力差别,若是了解极乐世界的确是我们安心之宅,阿弥陀佛七宝讲堂是我们闻法之处,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是我等伴侣,那你一时安心,你就没有什么顾虑。所以若回即回,若往即往,出入自在。随顺法,得满足故,随顺佛愿,得满足故,放弃无始以来一切虚妄业力执着故。我们放弃了对自己业力的执着,那就会随顺着佛陀的愿力、功德力来延续自己未来的生命,以佛愿为我命者,岂不乐乎?那么就是真正的安心,不再荡涤着自己的业力,一切净缘、浊缘、善缘、恶缘皆是令其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毕竟成就无上菩提的正因正缘。
那么我们能如此的修行,安住在这样一个安心的房舍之中、宅舍之中,你明了自己的心愿,守护了自己的法则,那就不昧失自己生命的意义,就不会茫然来造作心里所谓轮回的业与业相,不妄自捕捉于未来,就很清晰地来赞佛,引导有情同归阿弥陀佛清净国土,进趣无上菩提。这个是所谓安心之宅,就象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家一样,无疑无虑。
若是我们能随顺佛陀的愿力,这样的安住是决定无疑的。所以,第三门也就是所谓的象这个五念门中的作愿门,奢摩他之修持。至于往生之愿,回施众生如是,自身的观察、行持思维亦如是,但以往生为要务,但以往生安住为真实,了了分明于此心。那这样的心愿清晰可用,所以凡入世俗之中,就是在世俗间游历,无一物可得,无一物可失。那我们但以佛愿为愿,普利十方有情,自他二利,得以满足,这个满足是真实不虚的。但以佛愿故,这无始以来的业无所缠缚。
要不以佛愿,无始以来的业必定给我们带来得失善恶,种种对待的这种蒙蔽,我们心智是很难走出来的。所以因为与他一致,但依佛愿,清净回施观照,那我们心得安乐。所以这安心十分重要,就是依愿明自心愿,依佛愿明自心愿,知九界众生颠倒轮回,差别之过失一时圆满无上菩提心愿,那这样的愿能消融十方九界一切众生差别之业、颠倒之业、幽冥之业,一时消融到这种所谓的清净无上菩提心的安心之中。
因为这地方就是无上的菩提心,才能安住这样一个佛的心愿之中,所以以佛愿为己愿,回施十方,普利有情,自他二利,抉择满足。这是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你可以善于观察,善于思维。那这个地方呢,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差别,善恶的差别,修行进趣的差别,业力轮转的差别,依正二报的差别,一时都消融在阿弥陀佛平等一味的愿力之中,自他平等回施。这样就是所谓的第三门的修持,所谓的宅门。
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
那么这个屋宇就是此类庄严,就是我们会体会到种种法味乐,第三门的修持尤为地重要,一、二门容易进趣。近门、大会众门都容易进趣的,但是这宅门就有自身安乐之功德。前两门若依若不依就会有晃动的感知。若是在第三门作愿中,以明自心故,以愿明心,心愿自明之时啊,抉择以佛愿为己愿,那我们就没有犹豫了,就会体会到种种法味之乐,在自他二利中体会到法味乐。那么净土一法你就能深入实践、无畏实践、无碍实践、广大实践、平等实践,一时的,念念中都在实践净土这个愿力教言,平等一味地爱乐着世间,尊重有情。对自己的每一个心念心愿,你也都会有如实的尊重、无畏的尊重、平等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个甚为重要的修持的机制。
那么第三门若是运用得当,那么第四门必然就有方便,就是品味着种种法味乐,就是所谓的第四念门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世界,不管是二十九种庄严也好,分列这情世间器世间来让我们进趣这个所谓的清净国土、清净心智、清净业报,种种法味。所以入华藏世界,游历于法界之中,无染无著。
所以,“当至教化地”,因为法味充足故,人就自然会正确地引导有情,无染着一切功德,度化无量众生而无染着于度化众生之事,所以度化众生于无形之中,就象这个法性之力,无造无作,普利有情,随机感应是一样的。
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
前面讲是入门,他这讲第五种是出门。
称园林游戏地门。
他把这个五门作了一个解释。
净土法门它这个修行次第,以佛陀的愿力为纲宗,缘佛愿力故,皆为增上圆满守护。每一个法门的进趣皆是以佛陀的愿力为增上守护的,所有的示现也是以佛陀的愿力为纲宗的。所以这个教言中啊,没法离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愿愿度众生,愿愿显自心,愿愿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这四十八愿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纲领性的修持,或者说一个抉择。那么现在我们要真正把这四十八愿来看看自己的心灵与它的相契合处呢,那你这净土法门的行人,你是无愧于此说的。
入出功德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
就是入功德的自利,假设,自利的安立。
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他又开始作一个解释。因为在天亲菩萨原来的文字中,是不太长的一段,就是所谓的菩萨行前四种入功德自利成就,后一门回向门成就出功德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这看他怎么来解释。
第一门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
这是即因即果之修法。举心即是,即心即佛,愿生即生之说,即因即果,就是果地修持心,无有前后际,一念入三千,三千为一念,一念之中安立法界海,若是浊土净土一时安立。什么安立呢?作法界缘起故。所以这个地方呢,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免除一切前后际对待,这是消除对待心智,所以愿生即生。
这对我们对待心智的有情来说呢,可能会产生一些疑虑,但要以佛陀的愿力心智,反而这个疑虑就会消融了。要说即心即佛,那你也就没有什么疑虑了,心作心是,也没有什么疑虑了。但要以你的颠倒妄想对待的这种业相纯熟,说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得生彼世界。这话有点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人问哪,说:“你说愿生即生,那这个娑婆世界怎么没有变成琉璃世界呢?”这实在是以色取、相取,以分别取,不是以阿弥陀佛愿力取,不是以即心即佛取,不是以一念入三千取。那么你这样的取呢,必然造成了一个你现在业力的分辨,不能即心即佛的清净守护,无对待的光明守护,无所障碍的真实守护,清净平等的无畏守护的建立不能成立,那么你就依你的分别心智,来建立这样的对待的业报,就是五浊恶世,不能往生彼国。
这一段文字有点份量了,就是即因即果,心作心是,即心即佛的这样修持的法则了,他这是一种进趣修持。所以前面五念门跟这个五种果地门,就有一个明确的、明显的区分了。前面还容得你商量,容得你思考,这个地方不容商量,不容思考,但是进趣,心作心是,即心即是,不给你商量的余地了,再跟你商量你就轮回无量无边了,就是令其不商量了,不给你商量的机制了,再商量你只有轮回,没有什么好处的,在这个地方再商量来不及了。
就是因果果报一旦成熟没有商量的余地了,现在我们不商量了,我们就是不再商量了,不再跟你的业力商量了,不再跟你的分别对待商量了,不再跟你无始以来的妄想执着商量了,不商量了,但是即心即佛,但是心作心是,但是一念入得三千,但是无对无待,但是随顺佛的愿力,但是随无所障碍,一时安住。
决定不在你那个所谓的对待心中再商量了,前面的文字商量得太多了,这个地方不需商量。不是武断,这是不得己地用这种方法,令我们真正地学佛而不是学自己的业力,学佛走出无始的业力,业力轮回,这样一个机制了。
那么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讲得也是很清晰的,那我们要是真正读过《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你就会看到阿弥陀佛经常有这样的愿力的——设我得佛,令十方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令”,他都是以这个形式来出现的。但有的翻译的愿文就比较调柔,设我做佛,十方众生如何如何。那有的翻译就特别的直接与猛利啊,因为十二种译本中,佛非一处说《无量寿经》,数数说《无量寿经》。
何以故呢?此教化甚为不可思议故,普利众生故,平等摄化故,利益众生一时抉择故,他这个教言就是究竟了义之教言。所以数数讲,多次讲。欲令有情得以趣入这样的大善巧门,一生得佛法不退转。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大菩萨乃至说菩萨摩诃萨的修持中,都是多生多劫,一大阿僧祗劫、二大阿僧祗劫,乃至三大阿僧祗劫以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佛观察这十方世界成佛之难、成佛之遥远机制,多有进退。所以阿弥陀佛以彻骨悲心,欲摄化十方众生令其得闻彼佛名号,一生得不退转,这样的大誓愿来守护着法界,守护着自己这个无上功德。所以“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欲令一切众生必至成就无上菩提,就是一生顺应法性而成就无上菩提,他这个教言的彻底性与究竟性受十方诸佛所赞叹。
所以说呢,在《无量寿经》,世尊给阿难这样讲:“阿难哪!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他这个赞许,不是单单释迦牟尼佛世尊来赞叹阿弥陀佛这样稀有难得的大誓愿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莫不赞叹无量…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