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呢?無礙之力呢?所以這跟前面那個第二門贊歎門,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光明名號,與彼光明名號相應,就是大會衆數之相。
入衆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
那麼就是所謂的宅門,就是象到家了一樣,安心之宅,就是已經到家,沒有什麼疑慮了,若是到家之人,無所疑慮,就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安住的住所是一樣的。我們一日的勞作啊、遊走啊,沒有不安心的。爲什麼呢?你有回歸之處,就是安心之所,那麼極樂世界亦複如是。我們在無量的刹土中,雖然各有遊走,就是各有業力差別,若是了解極樂世界的確是我們安心之宅,阿彌陀佛七寶講堂是我們聞法之處,觀音勢至清淨海衆是我等伴侶,那你一時安心,你就沒有什麼顧慮。所以若回即回,若往即往,出入自在。隨順法,得滿足故,隨順佛願,得滿足故,放棄無始以來一切虛妄業力執著故。我們放棄了對自己業力的執著,那就會隨順著佛陀的願力、功德力來延續自己未來的生命,以佛願爲我命者,豈不樂乎?那麼就是真正的安心,不再蕩滌著自己的業力,一切淨緣、濁緣、善緣、惡緣皆是令其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畢竟成就無上菩提的正因正緣。
那麼我們能如此的修行,安住在這樣一個安心的房舍之中、宅舍之中,你明了自己的心願,守護了自己的法則,那就不昧失自己生命的意義,就不會茫然來造作心裏所謂輪回的業與業相,不妄自捕捉于未來,就很清晰地來贊佛,引導有情同歸阿彌陀佛清淨國土,進趣無上菩提。這個是所謂安心之宅,就象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家一樣,無疑無慮。
若是我們能隨順佛陀的願力,這樣的安住是決定無疑的。所以,第叁門也就是所謂的象這個五念門中的作願門,奢摩他之修持。至于往生之願,回施衆生如是,自身的觀察、行持思維亦如是,但以往生爲要務,但以往生安住爲真實,了了分明于此心。那這樣的心願清晰可用,所以凡入世俗之中,就是在世俗間遊曆,無一物可得,無一物可失。那我們但以佛願爲願,普利十方有情,自他二利,得以滿足,這個滿足是真實不虛的。但以佛願故,這無始以來的業無所纏縛。
要不以佛願,無始以來的業必定給我們帶來得失善惡,種種對待的這種蒙蔽,我們心智是很難走出來的。所以因爲與他一致,但依佛願,清淨回施觀照,那我們心得安樂。所以這安心十分重要,就是依願明自心願,依佛願明自心願,知九界衆生顛倒輪回,差別之過失一時圓滿無上菩提心願,那這樣的願能消融十方九界一切衆生差別之業、顛倒之業、幽冥之業,一時消融到這種所謂的清淨無上菩提心的安心之中。
因爲這地方就是無上的菩提心,才能安住這樣一個佛的心願之中,所以以佛願爲己願,回施十方,普利有情,自他二利,抉擇滿足。這是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你可以善于觀察,善于思維。那這個地方呢,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差別,善惡的差別,修行進趣的差別,業力輪轉的差別,依正二報的差別,一時都消融在阿彌陀佛平等一味的願力之中,自他平等回施。這樣就是所謂的第叁門的修持,所謂的宅門。
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
那麼這個屋宇就是此類莊嚴,就是我們會體會到種種法味樂,第叁門的修持尤爲地重要,一、二門容易進趣。近門、大會衆門都容易進趣的,但是這宅門就有自身安樂之功德。前兩門若依若不依就會有晃動的感知。若是在第叁門作願中,以明自心故,以願明心,心願自明之時啊,抉擇以佛願爲己願,那我們就沒有猶豫了,就會體會到種種法味之樂,在自他二利中體會到法味樂。那麼淨土一法你就能深入實踐、無畏實踐、無礙實踐、廣大實踐、平等實踐,一時的,念念中都在實踐淨土這個願力教言,平等一味地愛樂著世間,尊重有情。對自己的每一個心念心願,你也都會有如實的尊重、無畏的尊重、平等的尊重。這實在是一個甚爲重要的修持的機製。
那麼第叁門若是運用得當,那麼第四門必然就有方便,就是品味著種種法味樂,就是所謂的第四念門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世界,不管是二十九種莊嚴也好,分列這情世間器世間來讓我們進趣這個所謂的清淨國土、清淨心智、清淨業報,種種法味。所以入華藏世界,遊曆于法界之中,無染無著。
所以,“當至教化地”,因爲法味充足故,人就自然會正確地引導有情,無染著一切功德,度化無量衆生而無染著于度化衆生之事,所以度化衆生于無形之中,就象這個法性之力,無造無作,普利有情,隨機感應是一樣的。
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
前面講是入門,他這講第五種是出門。
稱園林遊戲地門。
他把這個五門作了一個解釋。
淨土法門它這個修行次第,以佛陀的願力爲綱宗,緣佛願力故,皆爲增上圓滿守護。每一個法門的進趣皆是以佛陀的願力爲增上守護的,所有的示現也是以佛陀的願力爲綱宗的。所以這個教言中啊,沒法離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願願度衆生,願願顯自心,願願令衆生成就無上菩提,這四十八願是淨土法門的一個綱領性的修持,或者說一個抉擇。那麼現在我們要真正把這四十八願來看看自己的心靈與它的相契合處呢,那你這淨土法門的行人,你是無愧于此說的。
入出功德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
就是入功德的自利,假設,自利的安立。
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他又開始作一個解釋。因爲在天親菩薩原來的文字中,是不太長的一段,就是所謂的菩薩行前四種入功德自利成就,後一門回向門成就出功德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這看他怎麼來解釋。
第一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
這是即因即果之修法。舉心即是,即心即佛,願生即生之說,即因即果,就是果地修持心,無有前後際,一念入叁千,叁千爲一念,一念之中安立法界海,若是濁土淨土一時安立。什麼安立呢?作法界緣起故。所以這個地方呢,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免除一切前後際對待,這是消除對待心智,所以願生即生。
這對我們對待心智的有情來說呢,可能會産生一些疑慮,但要以佛陀的願力心智,反而這個疑慮就會消融了。要說即心即佛,那你也就沒有什麼疑慮了,心作心是,也沒有什麼疑慮了。但要以你的顛倒妄想對待的這種業相純熟,說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得生彼世界。這話有點是不是……經常會有這樣的人問哪,說:“你說願生即生,那這個娑婆世界怎麼沒有變成琉璃世界呢?”這實在是以色取、相取,以分別取,不是以阿彌陀佛願力取,不是以即心即佛取,不是以一念入叁千取。那麼你這樣的取呢,必然造成了一個你現在業力的分辨,不能即心即佛的清淨守護,無對待的光明守護,無所障礙的真實守護,清淨平等的無畏守護的建立不能成立,那麼你就依你的分別心智,來建立這樣的對待的業報,就是五濁惡世,不能往生彼國。
這一段文字有點份量了,就是即因即果,心作心是,即心即佛的這樣修持的法則了,他這是一種進趣修持。所以前面五念門跟這個五種果地門,就有一個明確的、明顯的區分了。前面還容得你商量,容得你思考,這個地方不容商量,不容思考,但是進趣,心作心是,即心即是,不給你商量的余地了,再跟你商量你就輪回無量無邊了,就是令其不商量了,不給你商量的機製了,再商量你只有輪回,沒有什麼好處的,在這個地方再商量來不及了。
就是因果果報一旦成熟沒有商量的余地了,現在我們不商量了,我們就是不再商量了,不再跟你的業力商量了,不再跟你的分別對待商量了,不再跟你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商量了,不商量了,但是即心即佛,但是心作心是,但是一念入得叁千,但是無對無待,但是隨順佛的願力,但是隨無所障礙,一時安住。
決定不在你那個所謂的對待心中再商量了,前面的文字商量得太多了,這個地方不需商量。不是武斷,這是不得己地用這種方法,令我們真正地學佛而不是學自己的業力,學佛走出無始的業力,業力輪回,這樣一個機製了。
那麼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講得也是很清晰的,那我們要是真正讀過《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你就會看到阿彌陀佛經常有這樣的願力的——設我得佛,令十方衆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令”,他都是以這個形式來出現的。但有的翻譯的願文就比較調柔,設我做佛,十方衆生如何如何。那有的翻譯就特別的直接與猛利啊,因爲十二種譯本中,佛非一處說《無量壽經》,數數說《無量壽經》。
何以故呢?此教化甚爲不可思議故,普利衆生故,平等攝化故,利益衆生一時抉擇故,他這個教言就是究竟了義之教言。所以數數講,多次講。欲令有情得以趣入這樣的大善巧門,一生得佛法不退轉。因爲我們都知道一切大菩薩乃至說菩薩摩诃薩的修持中,都是多生多劫,一大阿僧祗劫、二大阿僧祗劫,乃至叁大阿僧祗劫以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彌陀佛觀察這十方世界成佛之難、成佛之遙遠機製,多有進退。所以阿彌陀佛以徹骨悲心,欲攝化十方衆生令其得聞彼佛名號,一生得不退轉,這樣的大誓願來守護著法界,守護著自己這個無上功德。所以“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欲令一切衆生必至成就無上菩提,就是一生順應法性而成就無上菩提,他這個教言的徹底性與究竟性受十方諸佛所贊歎。
所以說呢,在《無量壽經》,世尊給阿難這樣講:“阿難哪!十方如恒河沙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若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他這個贊許,不是單單釋迦牟尼佛世尊來贊歎阿彌陀佛這樣稀有難得的大誓願力,乃至十方一切諸佛莫不贊歎無量…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