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製中去了,就是把淨土法門和通途的這種斷見思惑或者功夫上的修法呢,一個路子來完成了。結果使淨土法門的路子愈走愈窄,基本上到一個絕路上來了。

  那我們看昙鸾法師把淨土法門的教言機製講的十分清晰,十分簡單,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這個隨順法門中,所有的建立都是在這個“隨順”二字上,輕輕松松地隨順著佛的身、口、意、智、方便智,趣入無上菩提,消融我們自身無始以來的造作與對待心智,一時趣入無上菩提功德,所謂的成就自在業。就是隨佛願爲已願,隨佛業爲已業,隨順佛心爲已心,那麼很容易的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與安穩、安樂。

  這個說的“願事成就”。這段文字要是我們能下去讀一讀、思維思維呢,還是十分要得的。好,我們看下面的這個文字,利行滿足是第十重義了吧?第十重義。

  十、利行滿足

  利行滿足者

    〖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入衆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贊歎,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叁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毗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爲不難,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衆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示度衆生,如似遊戲。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于法身中,常在叁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以回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爲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耨多羅叁藐菩提。統而譯之,名爲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爲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衆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叁願,用證義意: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叁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複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叁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爲增上緣,得不然乎?當複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叁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爲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爲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這文字稍微長一點,是最後一篇文字了。

  第十重義利行滿足者

  在最後的這一段文字中呢,昙鸾法師把淨土法門所依的佛陀的願力,所謂的增上緣作了一個抉擇性的提示。他這個提示一直延續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淨土法門的傳播中。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這種傳法的越來越少,形成了一種自他二力割據的這樣一個局面,就是多在自力的修持,而不知佛力的住持、善巧。所以末世有情妄自分據啊,對佛力有所排斥,不能真正地迅速地得與佛的願力相應,成就這種“利行滿足”。這個利行滿足是第十重義,也就是歸納淨土法門一個總結,所以這段文字就比較長一些。

  五功德門

  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那麼前面講的是五念門,這個又講“複有五種門”應知。

  何者五門?

  他作了喻說,五種比喻。

  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

  他講得很清楚,是一種次第的顯現,就是把借仗佛陀的不可思議的願力攝化而成就的功德,用五種相把它表達出來,就是說以次第相表達佛願力住持的一種大功德相。用一句整體來說,皆以佛力住持;分開次第說,有五門示現。這樣我們對這個五門就不會說這五門是不是五種方法呢?那是五種方法的表現,但皆以佛願力而顯現出來的真實功德。

  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個初門,所謂的近門者,“初至淨土是近相”。像我們剛剛接觸淨土教言,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爲生彼國意,爲生彼國。那麼前五念門中是“爲生彼國意”,這個就是“爲生彼國”,而不是說是“意”了,要抉擇這個事情。那麼“往生彼國”與“往生彼國意”的差異有沒有呢?他是說生與熟的抉擇與不抉擇的一個表達。若是這個地方運用不清晰呢,就會徘徊,所以作這個意,他是抉擇的進趣。

  所以“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極樂世界皆是正定聚,無有不定聚與邪定聚,因爲皆是乘著阿彌陀佛願力住持故,皆是阿彌陀佛圓滿的願力住持。所以說“皆是大乘正定之聚”。

  “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阿彌陀佛所示現的這個報德國土次于泥洹之道,這是報土說,次于泥洹之道,他這個“次于”不是比什麼高低之說,是接度衆生最極殊勝方便。所以說是“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

  那麼就是第二門,若我們以清淨心、智慧心、無礙心、妙樂勝真心來念佛,那就入大會衆數,我們所有的行業出言必然贊歎阿彌陀佛,就是口業贊歎,以如來光明無礙智相這種光明名號,以這個名號相應故,心智無礙,智慧無礙,妙樂歡喜的心智一定會現前,那麼就會有贊佛念佛的功德相,贊佛念佛的這種心智與親切的感知,也就是說“入大會衆數”。

  他這個喻說,你能體會得到,那麼我們作清淨蓮池海會這樣一個大會衆數,你怎麼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呢?來稱贊阿彌陀佛的光明相…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