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于觀察,善于思維。
我們還接著看下面的文字吧。
五、善巧攝化
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淨相資而成就也。
〖如實知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叁界衆生虛妄相也。知衆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叁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爲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
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衆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摘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栝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巧方便攝化,在佛教的回向門的修持中,是最爲重要的。象我們在修法中往往會産生差別,或者善惡的依止,根性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是因無始以來的種種業相、種種環境、種種機製,帶來的不同的效果。若是依止差別,人就會生卑劣心、驕慢心、不平等的分別、造作,會使人的心智多有苦處。那麼這個巧方便回向,或者攝化,是令一切衆生同往生彼國成就菩提的這樣一個平等回施。
阿彌陀佛的教言,這個機製中,清淨平等是首要之首要,以泯滅衆生這種貢高、卑劣的心智,來令我們遠離這種痛苦。所以它是一種調柔的教育。按照我們釋迦牟尼佛本師的授記,我們這個時期,按現在這個佛曆來說,就是後五百歲,鬥爭堅固,白法隱沒,有情難化,各執己見,是這麼個時代。假設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要不用清淨平等的平等回施的法則,诤訟難免,高低難免,凡聖難免,邪正難免,是非鬥爭一時生起,那是戰火連綿的,你是永遠處理不幹淨的,這時代的機製是這樣子的。
我們可以善于觀察,若是依淨土教言者,清淨平等覺的平等回施,若凡若聖,若善若惡,一切有情皆以阿彌陀佛平等智德回施,令一切衆生往生彼國,就路還家,于現緣中告別無始以來的一切業相,住于一味平等法則之中,行清淨業,這樣诤訟一時就可以有一個消除的機會。若不如是,就是在你同一法門的修持中,人就會比高比低,說叁道四,那就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不必要的爭論或者诤訟,因修法給人帶來不應當的苦處。我們看他的文字。
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
不二心者即平等心、無對待心、光明遍照心、法是一味心、真實不虛心,那麼這種心也就是無上菩提心。此一心甚爲重要,是爲調柔心、愛樂心、究竟心智,這個心智一定是調柔的。何以故呢?若一切衆生順應法性無以造作故,一切剛強難化對待心智就會摒然消融。這個消融的機製建立,就會使我們愛樂佛法,愛樂有情,同歸一乘無上菩提。這樣的心智不自覺地就會成熟起來,不自覺地就會純熟起來,不自覺地就會熟悉運用出來,是爲“成就柔軟心”。
廣略二法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之修持,象廣者如二十九句說,略者清淨一句說。所謂的廣略無外乎是互入互出、平等一味故,這樣的互融互入,正是調柔,所謂的柔軟心智建立。平等不二正是一體安住,廣利世間的這個機製。
譬如以水取影,清淨相資而成就也。
〖如實知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
我們都知道實相無相可取。但在我們末世有情中,取相分別對待的這個毛病是特別強化的。善于分別是非是因爲我們參照物特別地廣泛、多啊。現在人的行走機製,我們看看現在,地球村嘛,隨便就可以到其他的大洲大洋去了。那麼這一個國家我們隨便就從南方跑到北方去了,北方跑到南方去了,很不費事情的就過去了;古代人就不是如是啊,古代人千裏之內參學還是行的,千裏之外參學就很難很難了。象見月律師從雞足山出發,到內地行腳走,走了叁年時間,象我們現在叁天就到了,就是坐火車慢一點,叁個小時可能恰好,就是說真是想急著趕什麼事情,象我從東北回來趕急一天就回來了,一天到山上了,那要是有急事一天就能把一個國家跨過了。
那這樣的情況下,必然見得多,感知得多,所以是非必然就多一些,若不用清淨平等的教化,我們的心智很難的去清淨地篩選出來一個法則,往往産生了無端的分別對待,所以很多有情參學,不管出家在家,愈參越驕慢,愈參愈苦惱,愈參愈……我見過出家師父,最多的戒本有七十二個,七十多個戒本,我說你要這麼多戒本幹什麼?他逢戒場就進,他逢戒場就要戒本,逢師就拜,拜了以後就還俗了。爲什麼呢?哪個師父也不滿他的意啊,哪個法門也不圓滿啊。不是法門不圓滿,是發心不圓滿;不是師父圓滿不圓滿,是你的心智不圓滿之時,外面永遠沒法圓滿。
我們這樣來對照的看,很容易産生這種所謂的丟失實相功德心智的心,産生淩亂的、分別心越來越熾盛的這種不相應的心智,散壞我們的清淨平等的心。所以這個實相啊,就是諸法無相,令我們得安樂住。
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實際我們要是心智中一旦隨順這個實相心智,相相皆是實相。何以故呢?心真則國土真,心淨則國土淨,這是如實之語。那你說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心淨,說心淨不如作心淨,說心淨不如守心淨,守心淨不如知心淨,你要知心淨你就無以造作了,一切對待自然就會消融,我們對待的苦、善惡的苦、正邪的苦,這個重擔自然就卸下來了。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巧方便回向,菩薩若不作回向,難免就爲自求,難免貢高與下劣。好比說有人一天能念叁萬聲佛號,能拜五百個頭,能經行四個小時;有的人能磕一千個頭,能讀多少經典,能磕一千五百個頭,能做點什麼什麼事情,做的就比前者高得多,兩人到一起,反而不舒服了。因爲啥?他不是回向心理,是攀比心,攀比了就要說誰要做的多,誰要做的少,那這樣修行呢,跟佛法沒有絲毫的相應機製的。所以巧方便回向就是我們所作一切善根,欲攝一切衆生成就菩提,離苦得樂。這樣成就柔軟心,于法無得無著無染,令你的心智調柔,所以“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
實相者,就是無染無著、無取無舍故。
以知實相故,則知叁界衆生虛妄相也。
那因爲無染無著,觀叁界染著,才知叁界染著之苦,染著之虛妄,強執之虛妄,才能得見這個。
知衆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
本來同一清淨,同一法性安住,何以妄取妄舍呢?何以妄染妄著呢?何以妄凡妄聖呢?何以妄邪妄正呢?如此虛妄執著,必然産生苦處。所以智慧者、菩薩以實相心如實觀察,頓生慈悲。
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
我們稱爲這真實歸依是儀式歸依,見谛歸依。
象我們現在佛教徒啊,不管出家在家,若真是見谛者,稱爲見谛歸依的佛教徒。若不然就是名字歸依的佛教徒,那當然有戒體歸依的佛教徒。這個地方稱爲其真實歸依,就是真正在知見上依止了佛陀教言。
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
所謂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這五門修法中,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來作回向,不爲自求。我們爲自求啊……現在說修法不爲自求,我不知道大家怎麼來審觀這個事情呢,爲自求又能求個什麼?不爲自求,何以不爲自求呢?諸位善知識真是應善觀,應善思維。何以爲自求呢?你怎麼來爲自求?爲什麼又不爲自求呢?要善于思維。在昙鸾法師的文字中,他依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文字來作的解釋。
所集一切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這裏讓我們徹離我們的染著心,就是消除染著與對待。“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這是廣大心智,也就是所謂的調柔心智。好比說若人爲自己離苦得樂,那你這樣的心智往往是比較狹隘,很容易染著。下面有這個違菩提心的說,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
因爲後面他有叁心說,所謂安清淨心、樂清淨心、無染清淨心,來解釋這個。所謂的安清淨與樂清淨心,也就是悲智二心。因爲無染清淨心是菩薩所行之智體,就是智慧之體,此體就是實相心,也就是所謂的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就是說實相得見得用。那麼攝一切衆生共同往生安樂國土,就象我們拜的往生禮贊一樣“普共諸衆生…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