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生安樂國”,這樣的廣大、平等、清淨、無造作的心智就是無爲真實智慧法身,一時安住。
也就像文殊所發願一樣:“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所謂的無作無爲的平等心智、真實無爲法身啊!直顯法性平等廣大,遠離一切對待的苦逼與傷害。
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
“案”,就是他來依止這個地方說。過去說我們這個文字都可以稱爲一個“案”,案件。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叁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一回去靈鹫山,就是王舍城釋迦佛講《無量壽經》的地方,我把《無量壽經》讀了一次,讀《無量壽經》的時間天都是金色的,那個靈鹫山很低很低的,我們一般想象靈鹫山很高的,實際很低很低的,大概有叁百公尺高,大概那個樣子高,還很茅平很茅平的(編注:平坦、平緩之意),離王舍城很近,所以“乞食已”,能離開城市,那個機製很好。很調柔,那個山形很柔和,那個路很緩很緩的,很緩很緩的一個坡就上去了,大概有叁百公尺,比我們這個山十分之一的樣子,就那麼個山坡。我們一聽靈鹫山,就認爲很高很高的。靈鹫山,世尊講《無量壽經》的地方,那個講經臺啊,它那個石頭就象玉石一樣,本來說帶回來點石頭的,就把這個事情忘掉了的。它那個石頭很象玉石的,就是一看著心裏感覺到很柔潤一樣,因爲可能世尊在那裏講法吧,無量的此土菩薩、他方菩薩來來往往的,那石頭都很潤,就感覺到讓人很安心的樣子。沒有棱,那石頭不是很尖很尖的,沒有棱。所有的石頭都看不到棱,這是我一個特別的感覺吧。
他那個地方,遠看是個這樣的山坡,看到西方太陽落的時間十分地輝煌,因爲我們一直等到太陽慢慢落下去,我們才下山的。那個太陽啊,因爲現在也是個旅遊區嘛,也有警察看著,我一上去那個印度警察說:“法師,我是印度的警察。”就這樣跟我講,用很生硬的中國話跟我講的,他們也會中國話的。它這個山啊,就是講這個經,實在是俯視著王舍城,老王舍城他們一眼就看盡了。所以世尊在那說法特別開闊,就是心智很敞亮的一個地方,稍微提一下這個,不相幹啊。
叁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我們都知道願作佛啊,這個願是什麼願呢?是即心即佛之願,還是心作佛之願,心作心是,還是即心即是呢?不管怎麼樣,你的心本來是佛呀,你要離開這個,你怎麼來發無上菩提心呢?
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
昙鸾法師很可愛的把它推到這個地方了。
是故願生彼安樂國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他這是個警告的語言,不是遮,不是不令你往生,是警告你。你這樣的心就委屈了清淨平等無上的心智,爲了自身的一點樂趣,等于委屈了自己廣大的心智,産生了苦樂的對待,這樣不能進趣無上菩提。
後面他舉柴的例子,火栝的例子,是十分清晰的,來告訴我們怎麼來免除這種對待,你要說我要樂才往生彼國,那苦必然伴隨著你,因爲你心智不平等不廣大故,産生對待業報故,因爲對待是由心生的,對待的果報一定是由心生的延續而産生的事實,所以這是個遮。這個不得往生不是象現在有些說法,“你不能往生,萬修一二人往。”那跟這個不一樣的,這個說法呢,那就是阻礙了大家往生的意樂與心願。這是一個遮、遮護,就是說,你要發這樣的心太委屈。
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爲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
因爲不假我們任何的造作,所以我們生命的樂是無間的,不假你任何的勞作與造作,但得諸樂,無有衆苦。何以故呢?不需造作故,不需對待故,但是供養十方諸佛。那麼現在呢,亦可以如是行爲了。你假設在任何機製下,皆是供養心、禮敬心、贊歎心、隨順心、愛樂心,那你一定會生起廣大的喜悅的。因爲啥?你不再造作得失與對待,不造作。這個造作是很苦的。所以“住持受樂無間”。
你可以觀察你的心念,一旦你造作一個對待,下面就開始苦了,因爲啥?一對待就有苦樂,就有是非,就有善惡,就有大小,這個對待的強立就是苦的延續,這個對待輕輕一松手,心智一平等,人就開始安樂、清淨,無對無待,清淨的心就會生起來,清淨的感知與業相,也自然會暢明在我們生命的周邊。這個我們可以去體會觀察的,你完全可以去體會觀察。從文字上來看,這是一種方法的修持的方式。
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
他“回向”這一門呢,在淨土修法中是極爲重要的,就是不舍衆生的修法,不舍一切因緣的修法,不舍善惡的修法。這個“不舍”二字啊,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是爲巧方便。
“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
我們舉個例子,好比說我們遇到寺院裏有問題了,大家有矛盾了,我就跑掉了,說你有矛盾我害怕你行吧,我就躲開了,我就跑到另外一個道場或者回家了。那這樣看似把這個問題躲開了,但是他沒有把這個煩惱的現緣給處理掉。
那我們好比遇到一個實際的困難,我們就用這種回向的心把一切善根來消融現前的磨難啊、對待啊、煩惱啊,把它處理掉,那就等于智慧火把煩惱薪給點燃了,那麼這個煩惱薪也變成智慧火了,這是決定無疑的。我們遇到問題正是修行的好時候,運用你的智慧、善根、佛法的最好機會了。有人說蒙著被子,一頭睡到天亮就成佛了,那就太好搞了,那我們回家都做一個大被子就行了,就不需要其他的東西了。現在我們爲什麼要面對一切煩惱呢?就是遇到煩惱才真正能修行,才真正有意義。有人說:“哎呀,那煩惱多了。”煩惱多了剛好修行嘛,剛好用智慧火燒煩惱薪嘛,剛好照亮更多有情嘛,剛好使正法住世嘛。
所以淨土一法它用的是十分的得當,就是煩惱現前生起之時,運用智慧之火,無染無著,點燃此業緣,令其化作智慧之光明,溫暖世間,照耀世間,成熟善根。那像有的居士就躲在房間裏,一躲幾年,也白搭呀,躲了還得跑出來,對不對?因爲啥?還得面對社會呢。很多人在深山老林裏修行,那還是要面對社會的,你不面對社會不行的,不面對社會,鬼神也會找你的,你無始以來的業緣化作鬼神一樣來困擾你,化作境界一樣來跟你産生事實的。所以“以己智慧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
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
這是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個誓願了。你不要害怕,害怕來找我,我們來相互地交流交流。這個事情真不要害怕。你要是說:“哎呀,這麼多衆生佛都不學,甚至謗佛毀佛,他不成佛,我不倒黴了?”不是那樣子的。剛好你來運用佛法,剛好我們來實踐佛法,剛好把你所願意成佛的心回施給他,讓他也願意成佛。這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這樣的心智,那你說這樣發願會不會産生過失呢?實際地藏王菩薩發的是這樣一個大願,阿彌陀佛發這樣的願,一切諸大善知識都發這樣的願。你要是不敢發這樣的願,一定要問問自己爲什麼不敢發這個願呢?當然你也不能隨口就說我發這個願了,下邊你不這樣做是不行的,你發了願你又忘了,那是別人的願,對不對?要說自己的心願,按照自己的心願(做),看我是不是這樣的心願,我遇到事情是不是真是這樣子的。
我經常遇到釘子事情啊,所謂釘子就是很紮手啊,要抓你就血淋琳的,但是你必須不能逃避的。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寺廟裏啊,社會上啊,居士什麼的。以前啊,我給大家舉一個這真是我的事情,我說逃跑的事情。
有一個菩薩得癌症了,是個居士,說:“法師啊,我對你老人家極有信心!”我心裏想,你離我遠一點啊!你越有信心,我越沒有辦法,心就發慌啊。“師父啊,我對你很有信心,你一定幫助我,我太痛苦了!”我說:“我也很痛苦啊,我也不知咋辦好,我也痛苦,你找大夫去吧。”對方說:“師父,大夫也不要我了,已經後期了。”“哎呀!你後期我也沒辦法,你趕緊走吧。”我說,“那你找一個好大夫吧,不行我幫你找。”心理就發慌,背上出冷汗,就怕人死了,就怕沒辦法對付人家了,就掉板了呗,怕出事情。經過那一次事情以後,心裏就知道自己發心不真實,經常會遇到的。
東北有個居士啊,現在已經死掉了。她的骨頭我現在還帶著一塊呢,這麼大一塊,就是腦袋殼上的骨頭。我就很佩服她的,我爲什麼佩服她呢?這故事不能講了,一講講長了。就是她再苦的心她不回避,她自己就面對,一直到自己死掉就是面對的,沒有回避,不回避。就是她可以回避掉的事情她也不回避,一直到自己身體死掉,二十八歲就死掉了嘛。我很佩服很佩服她。那位菩薩對我的影響是很大很大的,甚至對我這一生可能影響都很大的。從那個事情以後呢,什麼事情我也就脊梁骨不再出冷汗了,就是來了我就盡量做就對了,能做多少做多少,不再害怕了。
想想你是個出家人不如一個女性啊?就感覺到……自己就會很細致地去觀察自己,爲什麼會有畏懼的心呢?那畏懼很細微,也不見得你故意要害怕表現的,不是的,很細微很細微的害怕。我們要是真正地不爲自求,說一個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真正發這樣的願呢,就是面對一切現緣,面對一切有情,作無上平等的回施。那是很重要的,真是很重要。
那我們作爲一個學佛者要不發這樣的誓願,那你念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