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往生安乐国”,这样的广大、平等、清净、无造作的心智就是无为真实智慧法身,一时安住。
也就像文殊所发愿一样:“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所谓的无作无为的平等心智、真实无为法身啊!直显法性平等广大,远离一切对待的苦逼与伤害。
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案”,就是他来依止这个地方说。过去说我们这个文字都可以称为一个“案”,案件。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这一回去灵鹫山,就是王舍城释迦佛讲《无量寿经》的地方,我把《无量寿经》读了一次,读《无量寿经》的时间天都是金色的,那个灵鹫山很低很低的,我们一般想象灵鹫山很高的,实际很低很低的,大概有三百公尺高,大概那个样子高,还很茅平很茅平的(编注:平坦、平缓之意),离王舍城很近,所以“乞食已”,能离开城市,那个机制很好。很调柔,那个山形很柔和,那个路很缓很缓的,很缓很缓的一个坡就上去了,大概有三百公尺,比我们这个山十分之一的样子,就那么个山坡。我们一听灵鹫山,就认为很高很高的。灵鹫山,世尊讲《无量寿经》的地方,那个讲经台啊,它那个石头就象玉石一样,本来说带回来点石头的,就把这个事情忘掉了的。它那个石头很象玉石的,就是一看着心里感觉到很柔润一样,因为可能世尊在那里讲法吧,无量的此土菩萨、他方菩萨来来往往的,那石头都很润,就感觉到让人很安心的样子。没有棱,那石头不是很尖很尖的,没有棱。所有的石头都看不到棱,这是我一个特别的感觉吧。
他那个地方,远看是个这样的山坡,看到西方太阳落的时间十分地辉煌,因为我们一直等到太阳慢慢落下去,我们才下山的。那个太阳啊,因为现在也是个旅游区嘛,也有警察看着,我一上去那个印度警察说:“法师,我是印度的警察。”就这样跟我讲,用很生硬的中国话跟我讲的,他们也会中国话的。它这个山啊,就是讲这个经,实在是俯视着王舍城,老王舍城他们一眼就看尽了。所以世尊在那说法特别开阔,就是心智很敞亮的一个地方,稍微提一下这个,不相干啊。
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
我们都知道愿作佛啊,这个愿是什么愿呢?是即心即佛之愿,还是心作佛之愿,心作心是,还是即心即是呢?不管怎么样,你的心本来是佛呀,你要离开这个,你怎么来发无上菩提心呢?
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昙鸾法师很可爱的把它推到这个地方了。
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他这是个警告的语言,不是遮,不是不令你往生,是警告你。你这样的心就委屈了清净平等无上的心智,为了自身的一点乐趣,等于委屈了自己广大的心智,产生了苦乐的对待,这样不能进趣无上菩提。
后面他举柴的例子,火栝的例子,是十分清晰的,来告诉我们怎么来免除这种对待,你要说我要乐才往生彼国,那苦必然伴随着你,因为你心智不平等不广大故,产生对待业报故,因为对待是由心生的,对待的果报一定是由心生的延续而产生的事实,所以这是个遮。这个不得往生不是象现在有些说法,“你不能往生,万修一二人往。”那跟这个不一样的,这个说法呢,那就是阻碍了大家往生的意乐与心愿。这是一个遮、遮护,就是说,你要发这样的心太委屈。
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因为不假我们任何的造作,所以我们生命的乐是无间的,不假你任何的劳作与造作,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何以故呢?不需造作故,不需对待故,但是供养十方诸佛。那么现在呢,亦可以如是行为了。你假设在任何机制下,皆是供养心、礼敬心、赞叹心、随顺心、爱乐心,那你一定会生起广大的喜悦的。因为啥?你不再造作得失与对待,不造作。这个造作是很苦的。所以“住持受乐无间”。
你可以观察你的心念,一旦你造作一个对待,下面就开始苦了,因为啥?一对待就有苦乐,就有是非,就有善恶,就有大小,这个对待的强立就是苦的延续,这个对待轻轻一松手,心智一平等,人就开始安乐、清净,无对无待,清净的心就会生起来,清净的感知与业相,也自然会畅明在我们生命的周边。这个我们可以去体会观察的,你完全可以去体会观察。从文字上来看,这是一种方法的修持的方式。
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他“回向”这一门呢,在净土修法中是极为重要的,就是不舍众生的修法,不舍一切因缘的修法,不舍善恶的修法。这个“不舍”二字啊,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是为巧方便。
“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
我们举个例子,好比说我们遇到寺院里有问题了,大家有矛盾了,我就跑掉了,说你有矛盾我害怕你行吧,我就躲开了,我就跑到另外一个道场或者回家了。那这样看似把这个问题躲开了,但是他没有把这个烦恼的现缘给处理掉。
那我们好比遇到一个实际的困难,我们就用这种回向的心把一切善根来消融现前的磨难啊、对待啊、烦恼啊,把它处理掉,那就等于智慧火把烦恼薪给点燃了,那么这个烦恼薪也变成智慧火了,这是决定无疑的。我们遇到问题正是修行的好时候,运用你的智慧、善根、佛法的最好机会了。有人说蒙着被子,一头睡到天亮就成佛了,那就太好搞了,那我们回家都做一个大被子就行了,就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要面对一切烦恼呢?就是遇到烦恼才真正能修行,才真正有意义。有人说:“哎呀,那烦恼多了。”烦恼多了刚好修行嘛,刚好用智慧火烧烦恼薪嘛,刚好照亮更多有情嘛,刚好使正法住世嘛。
所以净土一法它用的是十分的得当,就是烦恼现前生起之时,运用智慧之火,无染无著,点燃此业缘,令其化作智慧之光明,温暖世间,照耀世间,成熟善根。那像有的居士就躲在房间里,一躲几年,也白搭呀,躲了还得跑出来,对不对?因为啥?还得面对社会呢。很多人在深山老林里修行,那还是要面对社会的,你不面对社会不行的,不面对社会,鬼神也会找你的,你无始以来的业缘化作鬼神一样来困扰你,化作境界一样来跟你产生事实的。所以“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
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
这是太重要太重要的一个誓愿了。你不要害怕,害怕来找我,我们来相互地交流交流。这个事情真不要害怕。你要是说:“哎呀,这么多众生佛都不学,甚至谤佛毁佛,他不成佛,我不倒霉了?”不是那样子的。刚好你来运用佛法,刚好我们来实践佛法,刚好把你所愿意成佛的心回施给他,让他也愿意成佛。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的心智,那你说这样发愿会不会产生过失呢?实际地藏王菩萨发的是这样一个大愿,阿弥陀佛发这样的愿,一切诸大善知识都发这样的愿。你要是不敢发这样的愿,一定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敢发这个愿呢?当然你也不能随口就说我发这个愿了,下边你不这样做是不行的,你发了愿你又忘了,那是别人的愿,对不对?要说自己的心愿,按照自己的心愿(做),看我是不是这样的心愿,我遇到事情是不是真是这样子的。
我经常遇到钉子事情啊,所谓钉子就是很扎手啊,要抓你就血淋琳的,但是你必须不能逃避的。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寺庙里啊,社会上啊,居士什么的。以前啊,我给大家举一个这真是我的事情,我说逃跑的事情。
有一个菩萨得癌症了,是个居士,说:“法师啊,我对你老人家极有信心!”我心里想,你离我远一点啊!你越有信心,我越没有办法,心就发慌啊。“师父啊,我对你很有信心,你一定帮助我,我太痛苦了!”我说:“我也很痛苦啊,我也不知咋办好,我也痛苦,你找大夫去吧。”对方说:“师父,大夫也不要我了,已经后期了。”“哎呀!你后期我也没办法,你赶紧走吧。”我说,“那你找一个好大夫吧,不行我帮你找。”心理就发慌,背上出冷汗,就怕人死了,就怕没办法对付人家了,就掉板了呗,怕出事情。经过那一次事情以后,心里就知道自己发心不真实,经常会遇到的。
东北有个居士啊,现在已经死掉了。她的骨头我现在还带着一块呢,这么大一块,就是脑袋壳上的骨头。我就很佩服她的,我为什么佩服她呢?这故事不能讲了,一讲讲长了。就是她再苦的心她不回避,她自己就面对,一直到自己死掉就是面对的,没有回避,不回避。就是她可以回避掉的事情她也不回避,一直到自己身体死掉,二十八岁就死掉了嘛。我很佩服很佩服她。那位菩萨对我的影响是很大很大的,甚至对我这一生可能影响都很大的。从那个事情以后呢,什么事情我也就脊梁骨不再出冷汗了,就是来了我就尽量做就对了,能做多少做多少,不再害怕了。
想想你是个出家人不如一个女性啊?就感觉到……自己就会很细致地去观察自己,为什么会有畏惧的心呢?那畏惧很细微,也不见得你故意要害怕表现的,不是的,很细微很细微的害怕。我们要是真正地不为自求,说一个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真正发这样的愿呢,就是面对一切现缘,面对一切有情,作无上平等的回施。那是很重要的,真是很重要。
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要不发这样的誓愿,那你念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