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不相应。阿弥陀佛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嘛,那我们念着说我不要遇到困难,我只要善人,我只要遇到菩萨,恶人恶事让他们遇去吧,那你这不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了,那不是这个了,不相应了,又不相应了,就是跟名号功德不相应了,所发之心跟名号不相应了。那若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这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这个心与南无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就相应了,你念佛就得力了,你就有这样的权力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砰!”那个导弹就发射出去了,那就有爆炸力了。要不然我们不相应,你念“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计时没人理你的,因为什么?你心不相应,业不相应。所以誓愿很重要。
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
他后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观察。
譬如火栝,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
就是火种的意思。我们见过那个烧柴,就是前面的把后面的点燃了,自己已经焚尽了。我们现在做饭的地方还是烧木柴的。你前面的想把后面的燃着,你必须得自燃,自燃的过程就是回向的过程。把别人点燃了,自己这一根木头已经烧完了,这烧完了,就是业力已经尽了,都化作智慧的光明了。
我们欲使一切众生成佛的心就是点燃了自己,点燃他人。在这个点燃的过程,那么必然是最先成佛。这是个所谓的方便。
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
这个不是给我们教一个盗心偷心,也不是教一个技巧,实在是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这没有技巧的心,但它真是很朴实的一个成就的机制。阿弥陀佛就这样发的愿,说若有一众生不往生,我就不成佛。而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我们还在这个生死路上徘徊呢,还在无明业力中徘徊呢。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在十劫前已经成佛了,那我们为什么现在还不成佛呢?还在这徘徊呢?所以观音势至常与我等作伴侣,干什么呢?这是阿弥陀佛化现哪,分身慈悲方便,令我等得度,是这样子的。
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这个“巧”没有任何的技巧,只是说如实的道德的成熟啊。“若一众生不成佛,誓不成佛。”这样发愿实在是我们应该薰习的。
开始我讲,像我们遇到一个癌症病人心里会发慌是一样的,但你要是真正如实有这样的信念,那你就心里就没有畏惧了。对方就是死了,你有无上的菩提心,死在你这儿,他也有无上的善缘,你也不会畏惧,你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要不然你有畏惧,你畏惧在什么地方呢?你心智不究竟故,你心里有保留故,你会畏惧的说:“这不行啊。”有保留的。所以说发无上菩提心,欲令一切众生先我成佛。这样的誓愿,你发一发,试一试。
以前我到一些地方啊,尤其象版纳这些地方,我就领他们老百姓念念佛,然后说发发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让他们发发愿,“人不往生,我不成佛”。他们也不知道说的啥,但是就说一说呗。我们自己下面可以发一发,试一试,你读一读、试一试,看你自己心里的状况是接受的还是排斥的,是疑虑的还是欢喜的,你可以试一试。不要把它当成跟自己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了,那就真没有关系了,那就数别人家的珍宝了;要有关系了,以佛愿为我命,那你自然生命有价值了,作阿弥陀佛的使者,如弥陀所行,行弥陀之法。这样,我们这一生就不辜负父母给我们这个生命,养育这个生命,也不辜负国土载负我们,佛教给予我们圣教的这个教理机制,不辜负三途之苦有情,回施他们真实利益。
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这个归结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成佛的广大清净平等机制,就是愿共众生咸得成佛的、一时成佛的法性的周遍得见。实际文殊菩萨的誓愿就是一时皆显法性,一时表明法性之随顺的法界缘起罢了,就是智慧缘起。我们每一个举心动念皆以智慧缘起,人很容易得到广大清净的佛法利益。
六、离菩提障
离菩提障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这一段文字在《往生论》中是份量比较重的。现在你看看社会上的净土教育,搞不好就是障菩提门,就是为自求。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是怎么来说。
障菩萨门者
菩提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上的道业。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前面讲,不为自身住持安乐,欲拔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是这样的一个誓愿,远离了这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何等三种?
1、依智慧门
一者依智慧门。
依智慧,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心智所缘境,你要是不依智慧,你会依什么呢?所以这个地方,先依智慧门。
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何以故呢?依智慧门而建立的这样出离障菩提法。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
这是昙鸾法师给我们作一个解释。一般的经典上对“智慧”的解释就是无依无靠无染无著智慧力,那么这个地方呢,实际就是无所可得,无所可造作,无所可对待,这样的智慧力。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
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来解释我们以智慧门来消除虚妄为我的这种心智。我们看看世俗人,我们看看周边人,看看自己的心智,有几念是不为自求的?要如实地审观啊,这个不要草草地带过,草草地一带就过了,但你用得上用不上呢?不为自求?不为自身求安乐?是不是这样呢?要是这样你就是智慧门的守护者。
有智慧人就不为自求了,所作所为但是回向众生,不为自求。这样就得智慧无染,无染无著智慧力必然会现前。人若依无染无著智慧力,人就会消除执着带来的痛苦、对待带来的磨难。
2、依慈悲门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一切众生苦,正是净土法门这个回向门的一个特定要求。所以第五门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成就大悲心就是不舍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安乐的心愿,这样一个心愿。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我们也可以审观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慈悲心呢?学佛人要没有慈悲心,实在是难以成就学佛的机制,你就是学再多的东西也毫不相干。有一次他们开会,我在会上提了一个机制性的东西,我说大家这么多的文章啊、论文啊、科研成果啊,跟我们自己的心智有几分相干呢?我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学这个教义、教理、修法,我们有几分跟自己的心念、业缘相应呢?诸位菩萨一定要善思维观察。若不善思维观察,那还会产生一种什么呢?法是法,我是我啊。所以呢,依悲门、依智门所产生的二种法则。
刚才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遇到困难、遇到别人苦难的时候,想逃跑什么的,不敢面对啊,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遇到,反正我经常遇到。现在有时间遇到还是有所……有时候就会迟疑了一下。但要是真正不回避任何人的困难、任何人的业缘,来帮助一切有情解决现前难缘,令人离苦得乐,那真是一个很难得的修持机会。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苦难世间,这样的修法是太频繁了,要真正有这样的心智能迅速成就菩提,所以“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你可以看一看,有没有这样的机制呢?我从自身的学佛经历,感觉慈悲心是最难生起的,智心易生,因为智心很好用的。智心呢,守护寂灭也好,无染无著也好,反而很好生的,悲心十分难发。我从我这个角度看啊,很多善知识劝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做一做事情啊,真是很多人在劝我,有一些老修行劝我,说你还是要讲的。我说我实在不愿意讲,我实在是不愿意管,实在是不愿意问,经常是消极的心理,十分地消极,没有慈悲心。看这个苦,这苦如幻,实不相干啊,你苦什么?苦去呗!实际就是没有慈悲心,慈悲心极为匮乏。
我不知道,大家可能都是大乘菩萨,慈悲心具足,慈悲心一定要具足啊,那修法就特别容易了。在十年前别人就说,我就是声闻心智偏重,比较喜欢守护于寂灭,无依无靠的力量,那个心智比较强一些。所以很多菩萨们,就劝我说,你这样要么就没命了,要么就住山死在山林了,要么就过去了,过去了……就这样过去了。我以前在寺院经常眼皮一塌一天就过去了,象木头一样,别人养个木头呗,就过去了,没有慈悲心,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但是没有慈悲心,他就动不成,做不了,就是智慧心匮乏,慈悲心缺乏。那么学佛呢,我们现在学习净土的人,悲智的修持很重要。
3、依方便门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
这十分重要。
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这个方便门,真是需要我们好好地检讨检讨了。“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这里昙鸾法师一带而过了。怜悯众生心能不能生起来呢?能不能运用纯熟呢?那就是所谓的正知心了。…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