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五集▪P5

  ..续本文上一页这真是……起码是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这三种门,我们要是能依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来审观修行,就会远离违菩提法,行正修行路。这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提出的往生的根本依止。我们从开始学到现在,看看《往生论》所谈的都是怎么发菩提心,运用菩提心、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没有其它的教言。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把它贯穿起来。

  七、顺菩提门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在这个文字中承前启后的,他表述了一个菩提心、菩提门,怎么远离违菩提心,成就顺菩提法满足的修持的机制。看他的文字。

  顺菩提门者

  前面讲了三种远离违菩提门,现在讲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

  我们一定要注意两个字——“随顺”,三种随顺菩提门,在凡夫心智中,这两个字太重要了。要是入如来种性、种性类菩萨,这两个字就太简单了;在我们凡夫心智中,“随顺”二字往往不是那么清晰,在《往生论》整个教言机制中,天亲菩萨把“随顺法满足”放在整个净土法门修行的一个机,象一个机轴一样,它的运转的机制在这个地方,在哪呢?就在这个随顺法满足上。

  象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随顺这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会得到法的满足,无造无作,得见法性,自性安乐。但你稍一造作,就会埋没在你自己的情计中,不能得解脱,不能得智慧,不能得广大无碍力。所以这个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是十分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观察机制、实践机制、认识的一个机制。这个机制一旦丢失,你想深入净土,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说“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他下面举这三种菩提门法怎么来满足我们的心智呢?往往我们以为我得到什么会满足,这个地方他告诉你,随顺菩提门法满足,你要是能在这个地方随顺,能得到法的满足。这实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问题。我们都知道宗下学禅的人要是没有所悟,你真是没法在了生死的路途上解决问题,所以宗下以证悟为修行的机制;那教下以开圆解为修行的机制;那净土以什么为机制呢?就是随顺为机制。

  你要不随顺佛的果德,随顺佛的愿力,随顺佛的国土,随顺佛的不可思议的给予,你成就不了的。这实在是有差别的。为什么要讲净土法门是佛力摄化、佛力住持呢?很多人不在意这个,盲目地争论,那有的人用宗下的教言、或者教下教言,盲目的去推导净土,结果混乱纲宗,使法互不相摄,产生了矛盾;通达之人是通达说。那法门所设置呢?我们就依法门说,各见方便。凡夫者呢,于法门纲宗得见方便,你就能有下手的机制了,一实践这个法你就得方便。所以这个法呢,是随顺契入、随顺满足的一个最重要的机制了。要丢开这个机制,那我们想学习净土太难了。所以这两句话十分重要。

  何等三种

  

1、无染清净心

  一者无染清净心

  无染清净心它所傍依的实际是智慧门。

  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这就是智慧门所摄的清净心。若人得见清净心,即入智慧门;若人入得智慧门,就不为自求,不为自身求安乐。所以,无染故,人得安乐;人得安乐故,不为自求,成就智慧门,智慧门守护者,也就是无染心成就者;无染心成就者入得智慧门,得用智慧,所以,不为自求。

  这三者,是相成相辅的,是互表互佐的。那么你在这个地方看得到了,那么随顺清净,故无染,不为自求;不为自求故,入得智慧门,得见智慧方便。这文字是前后相互地互彰互显。所以呢,是为顺菩提门。无染清净心,令众生不为自求,不为自求而得清净心,清净心得入智慧门,智慧得以……下边的所谓清净心。

  

2、安清净心

  二者安清净心

  你经常听到社会上的人在说,我们要以清净心念佛。我就问:“什么叫清净心?”回答不知道,我说:“不知道那你还是学学《往生论》吧,《往生论》在这个地方有解释。”那么安清净心。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拔一切众生苦,菩提安乐一切众生,因为有无染清净心故,得智慧安乐,智慧安乐观察世间,必然生慈悲之心。何以故呢?因为无染心而得自在力故,得清净力故,以清净力观察世间染着有情,必然生起慈悲心来,就生起安清净心。虽然无染无著,但见世间众生染着有情,必然生起令其离苦得乐的心智。

  所以这是相承辅的,就是前后次第而生起的,要没有前面的智慧门,也就是所谓的无染清净心,那么这安清净心是无以安立的。这个清净心安立在什么地方?你不能安立在自己的业相中,安立在自己的业相中那就自利了,就又落到自利上了。所以呢,若得清净心智,无染无著,不为自求,那就会利益世间。利益世间安清净心拔一切众生苦,安稳一切众生,不舍离苦恼众生,令其得安乐住。这是所谓的安清净心,也就是慈悲门所摄。

  这样的人必然生起智慧。远离无安众生心,你看到众生在无益的苦恼之中、无益的挣扎之中呢,你自然会给他予善巧。何以故?你的智慧就会产生妙用,要把智慧放在自己所谓的现缘上,可以除你的烦恼,现行烦恼。但对有情,你得见之时呢,自他本来是不二的。如是经、心、愿、心智实不相隔,那么这样就会产生安清净心的效果,利益于众生的法则。

  

3、乐清净心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

  这个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菩提是一切毕竟常安乐处。我不知道诸位善知识对这个地方的认识是什么样,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平白的话语,若是平白的话语,一带就过去了,你就不在乎它,你要把它当成珍宝收藏起来,运用在自己的生命中、思维中。你要真正认取了菩提是毕竟常安乐处,那菩提你一定会常守护、常运用、常实践的。那菩提是毕竟常安乐处,我们能不能真正地认识到呢?

  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

  象我们现在说,你好比一个人生烦恼了,好比说经济匮乏了,你给他点钞票,或者他身体不好了,帮他去治治病,这解决不了究竟的安乐问题,这只能解决一个事相问题,现缘事相问题。那怎么能令众生得毕竟安乐呢?摄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故,令得毕竟安乐。这个是真正地作了一个究竟的交待,使他成佛啊,于佛法得不退转啊,这是毕竟的安乐。

  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认识不清楚,好比有的出家师父就说:“哎呀,这出家不能行孝道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说:我妈给我打电话说,你回来吧,你讨个媳妇养个孩子也好啊,你也可以行孝,你在外面干啥呀?对不对?谈这个事情,说我现在很矛盾,你说是回家好呢还是出家好呢?我说出家好,没说的,不用选择。为什么呢?我们能令自己的父母毕竟入无上菩提,你只管守护这一点就行了,你一定给他们最上的安乐。但在世俗上你只能给他们端吃端喝,给他们点钞票,给他们点方便。我告诉你,业力不可取代,轮回不可取代。所以呢,你孝敬一时,你孝敬不了究竟。

  那我们出家人呢、学佛人就行毕竟给父母一个究竟的大孝,令其成佛的大孝,毕竟离苦得乐的大孝。这里我想诸位善知识一定会善于观察的,那你说我们在家居士咋办呢?在家居士呢,那也是回向他们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成佛,效果是一样的。但跟出家不能比啊,形象不一样吧,对不对?你看我举个例子,我这不是偏赞出家人。

  我到西安去了,看到许多学校放暑假什么的,放什么假不知道,很多很多的人,哦,是春天,不是暑假了,春游吧什么的,到终南山,很多很多的,一路上都是学生。哎,他们看到我了,说:“和尚和尚。”一个人一喊:“阿弥陀佛!”结果人人都喊“阿弥陀佛!”你看看厉害不?你再大的老师你也不敢那样教他们,一个和尚就够用了。一会儿又开过来几辆卡车,是哪个劳教所的人去劳教,穿带条的衣服,一见我,“和尚和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说阿弥陀佛,他们都阿弥陀佛,你说这和尚有用没有用啊?种下了永远不退转的金刚菩提种子,对不对?“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要相信的,我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在家不如出家人!对不对?出家人是有方便的。从这个地方来说,出家人毕竟给大家带来一个学佛、念佛究竟的一个机制,很难得的。这个地方不是偏赞出家人,我们是实话实说。

  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

  大乘门者,就是一切众生同成菩提是大乘门摄啊。我成佛道,他得度脱。这不是大乘门。大乘门者,一切众生咸成佛道,毕竟不退,是大义门所摄。所以“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

  是故又言…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