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P5

  ..續本文上一頁這真是……起碼是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這叁種門,我們要是能依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來審觀修行,就會遠離違菩提法,行正修行路。這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提出的往生的根本依止。我們從開始學到現在,看看《往生論》所談的都是怎麼發菩提心,運用菩提心、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沒有其它的教言。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把它貫穿起來。

  七、順菩提門

  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

    菩提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

    〖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在這個文字中承前啓後的,他表述了一個菩提心、菩提門,怎麼遠離違菩提心,成就順菩提法滿足的修持的機製。看他的文字。

  順菩提門者

  前面講了叁種遠離違菩提門,現在講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

  我們一定要注意兩個字——“隨順”,叁種隨順菩提門,在凡夫心智中,這兩個字太重要了。要是入如來種性、種性類菩薩,這兩個字就太簡單了;在我們凡夫心智中,“隨順”二字往往不是那麼清晰,在《往生論》整個教言機製中,天親菩薩把“隨順法滿足”放在整個淨土法門修行的一個機,象一個機軸一樣,它的運轉的機製在這個地方,在哪呢?就在這個隨順法滿足上。

  象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你隨順這個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你會得到法的滿足,無造無作,得見法性,自性安樂。但你稍一造作,就會埋沒在你自己的情計中,不能得解脫,不能得智慧,不能得廣大無礙力。所以這個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是十分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一個觀察機製、實踐機製、認識的一個機製。這個機製一旦丟失,你想深入淨土,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說“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他下面舉這叁種菩提門法怎麼來滿足我們的心智呢?往往我們以爲我得到什麼會滿足,這個地方他告訴你,隨順菩提門法滿足,你要是能在這個地方隨順,能得到法的滿足。這實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機製問題。我們都知道宗下學禅的人要是沒有所悟,你真是沒法在了生死的路途上解決問題,所以宗下以證悟爲修行的機製;那教下以開圓解爲修行的機製;那淨土以什麼爲機製呢?就是隨順爲機製。

  你要不隨順佛的果德,隨順佛的願力,隨順佛的國土,隨順佛的不可思議的給予,你成就不了的。這實在是有差別的。爲什麼要講淨土法門是佛力攝化、佛力住持呢?很多人不在意這個,盲目地爭論,那有的人用宗下的教言、或者教下教言,盲目的去推導淨土,結果混亂綱宗,使法互不相攝,産生了矛盾;通達之人是通達說。那法門所設置呢?我們就依法門說,各見方便。凡夫者呢,于法門綱宗得見方便,你就能有下手的機製了,一實踐這個法你就得方便。所以這個法呢,是隨順契入、隨順滿足的一個最重要的機製了。要丟開這個機製,那我們想學習淨土太難了。所以這兩句話十分重要。

  何等叁種

  

1、無染清淨心

  一者無染清淨心

  無染清淨心它所傍依的實際是智慧門。

  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自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這就是智慧門所攝的清淨心。若人得見清淨心,即入智慧門;若人入得智慧門,就不爲自求,不爲自身求安樂。所以,無染故,人得安樂;人得安樂故,不爲自求,成就智慧門,智慧門守護者,也就是無染心成就者;無染心成就者入得智慧門,得用智慧,所以,不爲自求。

  這叁者,是相成相輔的,是互表互佐的。那麼你在這個地方看得到了,那麼隨順清淨,故無染,不爲自求;不爲自求故,入得智慧門,得見智慧方便。這文字是前後相互地互彰互顯。所以呢,是爲順菩提門。無染清淨心,令衆生不爲自求,不爲自求而得清淨心,清淨心得入智慧門,智慧得以……下邊的所謂清淨心。

  

2、安清淨心

  二者安清淨心

  你經常聽到社會上的人在說,我們要以清淨心念佛。我就問:“什麼叫清淨心?”回答不知道,我說:“不知道那你還是學學《往生論》吧,《往生論》在這個地方有解釋。”那麼安清淨心。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

  菩提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

  拔一切衆生苦,菩提安樂一切衆生,因爲有無染清淨心故,得智慧安樂,智慧安樂觀察世間,必然生慈悲之心。何以故呢?因爲無染心而得自在力故,得清淨力故,以清淨力觀察世間染著有情,必然生起慈悲心來,就生起安清淨心。雖然無染無著,但見世間衆生染著有情,必然生起令其離苦得樂的心智。

  所以這是相承輔的,就是前後次第而生起的,要沒有前面的智慧門,也就是所謂的無染清淨心,那麼這安清淨心是無以安立的。這個清淨心安立在什麼地方?你不能安立在自己的業相中,安立在自己的業相中那就自利了,就又落到自利上了。所以呢,若得清淨心智,無染無著,不爲自求,那就會利益世間。利益世間安清淨心拔一切衆生苦,安穩一切衆生,不舍離苦惱衆生,令其得安樂住。這是所謂的安清淨心,也就是慈悲門所攝。

  這樣的人必然生起智慧。遠離無安衆生心,你看到衆生在無益的苦惱之中、無益的掙紮之中呢,你自然會給他予善巧。何以故?你的智慧就會産生妙用,要把智慧放在自己所謂的現緣上,可以除你的煩惱,現行煩惱。但對有情,你得見之時呢,自他本來是不二的。如是經、心、願、心智實不相隔,那麼這樣就會産生安清淨心的效果,利益于衆生的法則。

  

3、樂清淨心

  〖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

  這個我們一定要認清楚,菩提是一切畢竟常安樂處。我不知道諸位善知識對這個地方的認識是什麼樣,不要認爲這是一個平白的話語,若是平白的話語,一帶就過去了,你就不在乎它,你要把它當成珍寶收藏起來,運用在自己的生命中、思維中。你要真正認取了菩提是畢竟常安樂處,那菩提你一定會常守護、常運用、常實踐的。那菩提是畢竟常安樂處,我們能不能真正地認識到呢?

  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

  象我們現在說,你好比一個人生煩惱了,好比說經濟匮乏了,你給他點鈔票,或者他身體不好了,幫他去治治病,這解決不了究竟的安樂問題,這只能解決一個事相問題,現緣事相問題。那怎麼能令衆生得畢竟安樂呢?攝一切衆生往生彼國故,令得畢竟安樂。這個是真正地作了一個究竟的交待,使他成佛啊,于佛法得不退轉啊,這是畢竟的安樂。

  往往我們在這個地方認識不清楚,好比有的出家師父就說:“哎呀,這出家不能行孝道啊。”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說:我媽給我打電話說,你回來吧,你討個媳婦養個孩子也好啊,你也可以行孝,你在外面幹啥呀?對不對?談這個事情,說我現在很矛盾,你說是回家好呢還是出家好呢?我說出家好,沒說的,不用選擇。爲什麼呢?我們能令自己的父母畢竟入無上菩提,你只管守護這一點就行了,你一定給他們最上的安樂。但在世俗上你只能給他們端吃端喝,給他們點鈔票,給他們點方便。我告訴你,業力不可取代,輪回不可取代。所以呢,你孝敬一時,你孝敬不了究竟。

  那我們出家人呢、學佛人就行畢竟給父母一個究竟的大孝,令其成佛的大孝,畢竟離苦得樂的大孝。這裏我想諸位善知識一定會善于觀察的,那你說我們在家居士咋辦呢?在家居士呢,那也是回向他們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生成佛,效果是一樣的。但跟出家不能比啊,形象不一樣吧,對不對?你看我舉個例子,我這不是偏贊出家人。

  我到西安去了,看到許多學校放暑假什麼的,放什麼假不知道,很多很多的人,哦,是春天,不是暑假了,春遊吧什麼的,到終南山,很多很多的,一路上都是學生。哎,他們看到我了,說:“和尚和尚。”一個人一喊:“阿彌陀佛!”結果人人都喊“阿彌陀佛!”你看看厲害不?你再大的老師你也不敢那樣教他們,一個和尚就夠用了。一會兒又開過來幾輛卡車,是哪個勞教所的人去勞教,穿帶條的衣服,一見我,“和尚和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說阿彌陀佛,他們都阿彌陀佛,你說這和尚有用沒有用啊?種下了永遠不退轉的金剛菩提種子,對不對?“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你要相信的,我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在家不如出家人!對不對?出家人是有方便的。從這個地方來說,出家人畢竟給大家帶來一個學佛、念佛究竟的一個機製,很難得的。這個地方不是偏贊出家人,我們是實話實說。

  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

  大乘門者,就是一切衆生同成菩提是大乘門攝啊。我成佛道,他得度脫。這不是大乘門。大乘門者,一切衆生鹹成佛道,畢竟不退,是大義門所攝。所以“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

  是故又言…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