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隨順菩提門法滿足”,一定要把這句話讀熟。淨土一法離開隨順無以修持,離開隨順無以滿足,離開隨順無以菩提。你要給自己定死了,你要不定死,這個地方你很難趣入二種種性——如來種性、菩提種性。
你要說你靠自己的力量這一生成辦,你要看看自己的德行了,要珍惜自己的德行了。這個我們不能胡說啊,我們自我善自斟酌啊,這個我不知道,有的人可能就是不退轉的菩薩,本來就不需要什麼的,我們不敢妄判。但是我們真正學習淨土的人,要是不隨順,難以得法滿足;不隨順,難以得菩提的心智;不隨順,難以趣入這種所謂的不退轉的法則。你善于觀察就對了,淨土法門離不開二字——隨順。隨順得法滿足,隨順趣入無上菩提。
整個《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個要點就是隨順得入。但你現在看看修行人,門一關誰也不理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結果念叁年也沒有念出個隨順,還不行,還來隨順,因爲念不出隨順的,就得念嘛,念念念就知道自己不隨順不行了。隨順什麼?隨順佛的願望,隨順佛的果地,隨順佛所證實的真實法益,而不是隨順自己那個功夫,功夫永遠會散壞的。
所以《普賢行願品》給我們講啊,我們到臨命終時,一切周邊因緣會散壞,自己的色身會散壞,那你的功夫呢?一樣會散壞,你所有的東西都會散壞的。唯有什麼呢?大願!阿彌陀佛的大願攝取你,一時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十大願王,不壞不散,令你清晰地往生彼國。這就是隨順法得到的滿足。(編注:《普賢行願品》中: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一法不隨順,何以契入?我們善于觀察就對了。要是把握了隨順,我們就掌握了淨土法門修行的一個大的機製,自他二利一時得以方便。你要是沒有這個契入點,你太難進入這個方便了,很難很難的。
我們還看下面的文字。
八、名義攝對
名義攝對者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叁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衆機。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
“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爲衆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叁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叁種不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叁種障礙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樂有叁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禅、二禅、叁禅意識所生樂。叁者法樂樂,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叁種心,清淨增進,略爲“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勝”言勝出叁界中樂;“真”言不虛僞、不顛倒。
這一段文字量稍微大一點.
名義攝對是《往生論》上卷文字的一個名題,名義攝對是十重義的第八了,他把它劃到第八重義,第六第七離菩提障、順菩提門,從五六七我們都沒提及了,第八名義攝對,《往生論》上卷,第八名義攝對,我們談個名吧。
第八重義名義攝對者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叁種門,攝取般若。
在般若門中,般若者,我們說諸佛之母啊,智慧者,一切諸佛出世,莫不來自于智慧。我們學佛看到,經常會看到文殊——七佛之師,一切諸佛的教化出世,大乘教言中離不開文殊,一切諸佛成就離不開文殊,就是離不開智慧,也就是所謂的般若門的守護者。
智慧是一切法則之體,剛才強調說般若是大智慧的一個總稱,它含有慈悲方便,叁種攝取般若,般若攝取叁種實質的內涵就是智慧、慈悲、方便,稱爲般若之智。它這是一種互說。
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這個方便,跟前面這個方便,不可喻說,不是一樣的方便。此是大方便所顯,後面他會解釋。
般若方便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
方便權巧,過去人講方便權巧。
達如則心行寂滅。
入得真如心智啊,必然平等寂滅,一味真實,所以“達如則心行寂滅”。寂滅一法,人不要畏懼,寂滅若生方便,自然不證于實際,就會有這種智慧門所攝了,慈悲門所攝了。我們看他下面怎麼來轉換這種寂滅心智。
通權則備省衆機。
那麼權者,種種事相現前,就會不舍衆機,以寂滅心智,就是淨法守護之中,不舍衆緣。
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
雖然能對一切機不舍,了了分明,而無所染著,它這個無知與無染,是相應的一對言說。因爲衆生一旦染著,就會産生分別,分別對待就會産生取舍,取舍就會産生滿足不滿足的苦與樂,就會産生惡果。這個無知呢,就是明了而無染著,所以“備應而無知”。無知是寂滅相,但是了了與分明,備省衆機;了了分明,無所染著,是“備應而無知”。
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
那麼,雖然是寂滅,但它表達慧用之時,活活潑潑,無知而了了分明,無染著而分明于世間。這個就是悲智的雙用,那麼學佛離不開這種法則。
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
就是互佐的,要是單有智,多證實際;那你單有慧,你多會墮入事染。因爲智慧具足啊,才能産生真正的方便,以般若智,無染無著,但有妙用而無染著于世間。所以它這是互動的。
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
智慧的體啊,雖然發起廣大妙用,無染無著故,使其清淨故,所以是智慧之功,動而不失靜,是智慧之功。
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
種種方便,備省一切現緣機製。這樣,那是方便之力。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
般若是我們說佛教的智慧教體,這個體的機製一般我們稱爲大般若。世尊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也是用功夫最長的。他住持弘法四十九年,用了二十二年講般若經。般若智在佛法中是一個大的機的體製。象我們漢傳佛教又稱般若乘啊!就是般若乘的教典,智慧乘的教典是最普及的。
般若攝取方便。
“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
菩薩父母,就是般若是菩薩之體,智慧、方便、慈悲是其內容,也就是它的手足方便。
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
我們若行菩薩道,離不開智慧、慈悲、方便,決定是離不開的,若離開了無以成就。
何以故?若無智慧,爲衆生時,則墮顛倒。
這是沒有說的。沒有智慧人就會染著,昧于事相,流轉叁途。現在這個固執有情啊,就是缺乏智慧的,你要是看到這個人特別固執,特別頑固,說什麼道理跟他講不通,這樣的人一定缺乏智慧。你就勸慰他說:你需要點智慧來養育養育,來磨砺磨砺,來滋潤滋潤這個生命。有人真是固執啊,固執就缺乏智慧,就是死執一法以爲實有,這樣就缺乏智慧,很苦的。
我們這個時代呢,智慧的機製特別需要潤滑這個世間,剛強難化嘛。我們平時都不剛強難化,平時都很有智慧,一到真正動你的筋骨的時候,你都沒有智慧了。真正撞到我、我所,沖擊你個人的臉皮、得失的時候,智慧都消失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的一個形象。那我們怎麼來審視這個機製呢?我們可以審觀一下,每個人審觀一下自己的因緣,撞到我、我所的時候我還有沒有智慧?還是不是無染無著的?要是那個時候你還真正無染無著,那你真正得力于智慧了,真正得力了,你真有智慧了。
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
這個我是深有感觸的。我現在有點怕閉關了,今年他們又和我提閉關,鈔票也拿來了,人也來了,什麼也來了,閉關叁年,鼓勵我閉關,我想了很久,我一看大家都需要我,我也害怕閉關了,一閉關有個啥念頭呢?私心就生起來了,要麼就是一坐叁千年,啥也不要管了。這個心念特別容易成熟,很容易就成熟了。這眼睛一閉,佛一念,啥也不管了,墮怠的心,那種實際的心,就斷滅實際的心,一時就成就了。它這是個安樂窟,是個窟穴嘛,實際窟啊,這個窟很安慰人的,無造無作的往那一蹲就行了呗,眼一眯就過去了嘛,我挺怕這個的,我以前一閉關這個東西就會現前。閉關一個來月好了,人就進入那個狀態,一點外邊的東西也不管了,心裏一下就進來了,淨下來了。後面就有勸化了,說你要管點閑事怎麼樣的。
所以說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實際者就趨于斷滅了,很容易取斷滅啊。你要有聲聞心智,沒有慈悲方便,那就很容易斷滅的。所以說智慧、慈悲、方便叁法修持是菩薩具足行,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叁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那麼遠離這叁種心,人就會真正的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極爲好說,但是要運用得純熟,實在需要不斷地觀察、實踐、運用、成熟它。
應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叁種不遠離,障菩提心。
昙鸾法師,因爲他是講經法師,他有許許多多的經教的詞語。古來已久啊,過去在唐朝寫的關于昙鸾法師的文字,對昙鸾法師的文字就是他太拘泥這種教相了,就有人感覺太繁瑣了,但他講的很深刻、很具體。
他舉了這麼多例子,“各有障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能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叁種不遠離,能障菩提心。”那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真正的智慧、慈悲、方便的心運用出來,隨順這個菩提心,得到法的滿足呢?這個諸位善知識,需要學習,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細致地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爲,應該這樣去審觀。
“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叁種障礙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這文字是天親菩薩《往生論》上的原文,“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總體來說,用一句話來說,用一種心相來說,就是妙樂勝真心。那你要具足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這個心一時成熟,它就會表現妙樂勝真心,應知。
樂有叁種
妙樂有叁種,他舉了叁種樂,我們應該對比一下。
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
眼耳鼻舌身所生的樂,色聲香味觸所生的樂,所謂的五欲之樂,這是所謂的外樂。
二者內樂,謂初禅、二禅、叁禅意識所生樂。
因爲禅定是非假外緣的,但是內意識廣大的這個實踐所産生的定相之樂,此樂非外識所産生的樂,就是外境所産生的樂,這是很大的機製差別了。所以一個是欲界衆生所有,就是第一個外樂是欲界衆生所擁有;第二個內樂是色界天,就是色界天所擁有。
叁者法樂樂,謂智慧所生樂。
法樂,這個樂是來自于智慧所生、聖者所守護、智者所偏愛,跟前面這二種樂呢,是有很大的差異了。不管是色界天還是無色界天,或者是我們這個欲界,他們終是六道輪回啊,這個樂畢竟是不自主的,或者說是相對的;那麼智慧之樂是方便的、是慈悲的、是究竟的。
妙勝真
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叁種心,清淨增進,略爲“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
因爲我們緣佛法而生樂,那麼世俗之樂、五欲之樂、包括禅定之樂,你也就很容易逾越,也很好運用它,不染著它。所以緣佛而生,勝法之樂,也就是所謂的法樂。
以前看過其他善知識解釋昙鸾法師的這一段文字呢,解釋了大概五種樂、八種樂。講了好比說,利益世間衆生之樂,大慈悲善巧之樂,講了很多樂,講了七種八種,這個地方我們就按他說的叁種樂。
“勝”言勝出叁界中樂。
因爲叁界中無外乎是禅定、五欲之樂,我們這個欲界有情中,以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五根中、五識中得到滿足,所謂的欲樂、禅定之樂,非想非非想這種色界、無色界這樣的樂,但是都在叁界之中,所以言勝出叁界樂。
“真”言不虛僞、不顛倒。
這一段文字他剖析了叁種心聚集的這種勝樂真心,妙樂勝真心。
佛法不離佛法受用,佛法不壞佛法受用,佛法雖然遠離爲自身心受諸樂故,但是受真實之樂,就是無染無著,清淨安樂,智慧慈悲,方便之樂。這個需要我們一定要有深入實踐的機製,要不然我們會墮入世俗的爲自已的身心求安樂,而不是因爲法樂建立。所以這叁種樂中要我們以法樂緣佛而得以成就,以智慧、慈悲、方便、無染心、樂清淨心、安清淨心來運用這種妙樂勝真心。實在是有樂的,這個樂是無畏的樂、智慧的樂、無染著、威德的樂,這個樂是可行的,是逾越叁界的。這種隨順著佛的果德,廣大圓滿的回施令我們生起廣大的法喜,所以是法喜之樂,這個地方還是鼓勵我們大家來實踐、成熟這樣的樂。
這一段文字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中是一個綱目性的文字,就是《往生論》的主題,講到菩提心上了。所以往生之樂,沒有離開叁種心的成熟,就是妙樂勝真心的具足。我們在妙樂勝真心這個地方若是有疑,或者說智慧、慈悲、方便上面有疑慮,下面一定要去審視思維;有疑慮的要提出來我們不妨有一個剖析,能除你的疑,那你就好用了。在這個地方要是一般剖析的不透啊,就會産生疑慮的,就是于法有障礙,行法有障礙。
願大家都入妙樂勝真心,都得到真正的法樂!
時間又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學習。
錄音記錄:明璃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