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随顺菩提门法满足”,一定要把这句话读熟。净土一法离开随顺无以修持,离开随顺无以满足,离开随顺无以菩提。你要给自己定死了,你要不定死,这个地方你很难趣入二种种性——如来种性、菩提种性。
你要说你靠自己的力量这一生成办,你要看看自己的德行了,要珍惜自己的德行了。这个我们不能胡说啊,我们自我善自斟酌啊,这个我不知道,有的人可能就是不退转的菩萨,本来就不需要什么的,我们不敢妄判。但是我们真正学习净土的人,要是不随顺,难以得法满足;不随顺,难以得菩提的心智;不随顺,难以趣入这种所谓的不退转的法则。你善于观察就对了,净土法门离不开二字——随顺。随顺得法满足,随顺趣入无上菩提。
整个《无量寿经》所讲的一个要点就是随顺得入。但你现在看看修行人,门一关谁也不理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念三年也没有念出个随顺,还不行,还来随顺,因为念不出随顺的,就得念嘛,念念念就知道自己不随顺不行了。随顺什么?随顺佛的愿望,随顺佛的果地,随顺佛所证实的真实法益,而不是随顺自己那个功夫,功夫永远会散坏的。
所以《普贤行愿品》给我们讲啊,我们到临命终时,一切周边因缘会散坏,自己的色身会散坏,那你的功夫呢?一样会散坏,你所有的东西都会散坏的。唯有什么呢?大愿!阿弥陀佛的大愿摄取你,一时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大愿王,不坏不散,令你清晰地往生彼国。这就是随顺法得到的满足。(编注:《普贤行愿品》中: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净土一法不随顺,何以契入?我们善于观察就对了。要是把握了随顺,我们就掌握了净土法门修行的一个大的机制,自他二利一时得以方便。你要是没有这个契入点,你太难进入这个方便了,很难很难的。
我们还看下面的文字。
八、名义摄对
名义摄对者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省机之智,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是故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乐有三种:一者外乐,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乐,谓智慧所生乐。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胜”言胜出三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
这一段文字量稍微大一点.
名义摄对是《往生论》上卷文字的一个名题,名义摄对是十重义的第八了,他把它划到第八重义,第六第七离菩提障、顺菩提门,从五六七我们都没提及了,第八名义摄对,《往生论》上卷,第八名义摄对,我们谈个名吧。
第八重义名义摄对者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
在般若门中,般若者,我们说诸佛之母啊,智慧者,一切诸佛出世,莫不来自于智慧。我们学佛看到,经常会看到文殊——七佛之师,一切诸佛的教化出世,大乘教言中离不开文殊,一切诸佛成就离不开文殊,就是离不开智慧,也就是所谓的般若门的守护者。
智慧是一切法则之体,刚才强调说般若是大智慧的一个总称,它含有慈悲方便,三种摄取般若,般若摄取三种实质的内涵就是智慧、慈悲、方便,称为般若之智。它这是一种互说。
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这个方便,跟前面这个方便,不可喻说,不是一样的方便。此是大方便所显,后面他会解释。
般若方便
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
方便权巧,过去人讲方便权巧。
达如则心行寂灭。
入得真如心智啊,必然平等寂灭,一味真实,所以“达如则心行寂灭”。寂灭一法,人不要畏惧,寂灭若生方便,自然不证于实际,就会有这种智慧门所摄了,慈悲门所摄了。我们看他下面怎么来转换这种寂灭心智。
通权则备省众机。
那么权者,种种事相现前,就会不舍众机,以寂灭心智,就是净法守护之中,不舍众缘。
省机之智,备应而无知。
虽然能对一切机不舍,了了分明,而无所染着,它这个无知与无染,是相应的一对言说。因为众生一旦染着,就会产生分别,分别对待就会产生取舍,取舍就会产生满足不满足的苦与乐,就会产生恶果。这个无知呢,就是明了而无染着,所以“备应而无知”。无知是寂灭相,但是了了与分明,备省众机;了了分明,无所染着,是“备应而无知”。
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
那么,虽然是寂灭,但它表达慧用之时,活活泼泼,无知而了了分明,无染着而分明于世间。这个就是悲智的双用,那么学佛离不开这种法则。
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
就是互佐的,要是单有智,多证实际;那你单有慧,你多会堕入事染。因为智慧具足啊,才能产生真正的方便,以般若智,无染无著,但有妙用而无染着于世间。所以它这是互动的。
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
智慧的体啊,虽然发起广大妙用,无染无著故,使其清净故,所以是智慧之功,动而不失静,是智慧之功。
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
种种方便,备省一切现缘机制。这样,那是方便之力。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
般若是我们说佛教的智慧教体,这个体的机制一般我们称为大般若。世尊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也是用功夫最长的。他住持弘法四十九年,用了二十二年讲般若经。般若智在佛法中是一个大的机的体制。象我们汉传佛教又称般若乘啊!就是般若乘的教典,智慧乘的教典是最普及的。
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
菩萨父母,就是般若是菩萨之体,智慧、方便、慈悲是其内容,也就是它的手足方便。
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
我们若行菩萨道,离不开智慧、慈悲、方便,决定是离不开的,若离开了无以成就。
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
这是没有说的。没有智慧人就会染着,昧于事相,流转三途。现在这个固执有情啊,就是缺乏智慧的,你要是看到这个人特别固执,特别顽固,说什么道理跟他讲不通,这样的人一定缺乏智慧。你就劝慰他说:你需要点智慧来养育养育,来磨砺磨砺,来滋润滋润这个生命。有人真是固执啊,固执就缺乏智慧,就是死执一法以为实有,这样就缺乏智慧,很苦的。
我们这个时代呢,智慧的机制特别需要润滑这个世间,刚强难化嘛。我们平时都不刚强难化,平时都很有智慧,一到真正动你的筋骨的时候,你都没有智慧了。真正撞到我、我所,冲击你个人的脸皮、得失的时候,智慧都消失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的一个形象。那我们怎么来审视这个机制呢?我们可以审观一下,每个人审观一下自己的因缘,撞到我、我所的时候我还有没有智慧?还是不是无染无著的?要是那个时候你还真正无染无著,那你真正得力于智慧了,真正得力了,你真有智慧了。
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
这个我是深有感触的。我现在有点怕闭关了,今年他们又和我提闭关,钞票也拿来了,人也来了,什么也来了,闭关三年,鼓励我闭关,我想了很久,我一看大家都需要我,我也害怕闭关了,一闭关有个啥念头呢?私心就生起来了,要么就是一坐三千年,啥也不要管了。这个心念特别容易成熟,很容易就成熟了。这眼睛一闭,佛一念,啥也不管了,堕怠的心,那种实际的心,就断灭实际的心,一时就成就了。它这是个安乐窟,是个窟穴嘛,实际窟啊,这个窟很安慰人的,无造无作的往那一蹲就行了呗,眼一眯就过去了嘛,我挺怕这个的,我以前一闭关这个东西就会现前。闭关一个来月好了,人就进入那个状态,一点外边的东西也不管了,心里一下就进来了,净下来了。后面就有劝化了,说你要管点闲事怎么样的。
所以说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实际者就趋于断灭了,很容易取断灭啊。你要有声闻心智,没有慈悲方便,那就很容易断灭的。所以说智慧、慈悲、方便三法修持是菩萨具足行,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是故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那么远离这三种心,人就会真正的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极为好说,但是要运用得纯熟,实在需要不断地观察、实践、运用、成熟它。
应知。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
昙鸾法师,因为他是讲经法师,他有许许多多的经教的词语。古来已久啊,过去在唐朝写的关于昙鸾法师的文字,对昙鸾法师的文字就是他太拘泥这种教相了,就有人感觉太繁琐了,但他讲的很深刻、很具体。
他举了这么多例子,“各有障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能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能障菩提心。”那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真正的智慧、慈悲、方便的心运用出来,随顺这个菩提心,得到法的满足呢?这个诸位善知识,需要学习,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这样去审观。
“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这文字是天亲菩萨《往生论》上的原文,“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总体来说,用一句话来说,用一种心相来说,就是妙乐胜真心。那你要具足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个心一时成熟,它就会表现妙乐胜真心,应知。
乐有三种
妙乐有三种,他举了三种乐,我们应该对比一下。
一者外乐,谓五识所生乐。
眼耳鼻舌身所生的乐,色声香味触所生的乐,所谓的五欲之乐,这是所谓的外乐。
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
因为禅定是非假外缘的,但是内意识广大的这个实践所产生的定相之乐,此乐非外识所产生的乐,就是外境所产生的乐,这是很大的机制差别了。所以一个是欲界众生所有,就是第一个外乐是欲界众生所拥有;第二个内乐是色界天,就是色界天所拥有。
三者法乐乐,谓智慧所生乐。
法乐,这个乐是来自于智慧所生、圣者所守护、智者所偏爱,跟前面这二种乐呢,是有很大的差异了。不管是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或者是我们这个欲界,他们终是六道轮回啊,这个乐毕竟是不自主的,或者说是相对的;那么智慧之乐是方便的、是慈悲的、是究竟的。
妙胜真
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
因为我们缘佛法而生乐,那么世俗之乐、五欲之乐、包括禅定之乐,你也就很容易逾越,也很好运用它,不染着它。所以缘佛而生,胜法之乐,也就是所谓的法乐。
以前看过其他善知识解释昙鸾法师的这一段文字呢,解释了大概五种乐、八种乐。讲了好比说,利益世间众生之乐,大慈悲善巧之乐,讲了很多乐,讲了七种八种,这个地方我们就按他说的三种乐。
“胜”言胜出三界中乐。
因为三界中无外乎是禅定、五欲之乐,我们这个欲界有情中,以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五根中、五识中得到满足,所谓的欲乐、禅定之乐,非想非非想这种色界、无色界这样的乐,但是都在三界之中,所以言胜出三界乐。
“真”言不虚伪、不颠倒。
这一段文字他剖析了三种心聚集的这种胜乐真心,妙乐胜真心。
佛法不离佛法受用,佛法不坏佛法受用,佛法虽然远离为自身心受诸乐故,但是受真实之乐,就是无染无著,清净安乐,智慧慈悲,方便之乐。这个需要我们一定要有深入实践的机制,要不然我们会堕入世俗的为自已的身心求安乐,而不是因为法乐建立。所以这三种乐中要我们以法乐缘佛而得以成就,以智慧、慈悲、方便、无染心、乐清净心、安清净心来运用这种妙乐胜真心。实在是有乐的,这个乐是无畏的乐、智慧的乐、无染着、威德的乐,这个乐是可行的,是逾越三界的。这种随顺着佛的果德,广大圆满的回施令我们生起广大的法喜,所以是法喜之乐,这个地方还是鼓励我们大家来实践、成熟这样的乐。
这一段文字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中是一个纲目性的文字,就是《往生论》的主题,讲到菩提心上了。所以往生之乐,没有离开三种心的成熟,就是妙乐胜真心的具足。我们在妙乐胜真心这个地方若是有疑,或者说智慧、慈悲、方便上面有疑虑,下面一定要去审视思维;有疑虑的要提出来我们不妨有一个剖析,能除你的疑,那你就好用了。在这个地方要是一般剖析的不透啊,就会产生疑虑的,就是于法有障碍,行法有障碍。
愿大家都入妙乐胜真心,都得到真正的法乐!
时间又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