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不相應。阿彌陀佛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嘛,那我們念著說我不要遇到困難,我只要善人,我只要遇到菩薩,惡人惡事讓他們遇去吧,那你這不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了,那不是這個了,不相應了,又不相應了,就是跟名號功德不相應了,所發之心跟名號不相應了。那若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這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這個心與南無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名號就相應了,你念佛就得力了,你就有這樣的權力了,十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砰!”那個導彈就發射出去了,那就有爆炸力了。要不然我們不相應,你念“十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倒計時沒人理你的,因爲什麼?你心不相應,業不相應。所以誓願很重要。
而衆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
他後面的例子我們可以觀察。
譬如火栝,欲摘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栝已盡。
就是火種的意思。我們見過那個燒柴,就是前面的把後面的點燃了,自己已經焚盡了。我們現在做飯的地方還是燒木柴的。你前面的想把後面的燃著,你必須得自燃,自燃的過程就是回向的過程。把別人點燃了,自己這一根木頭已經燒完了,這燒完了,就是業力已經盡了,都化作智慧的光明了。
我們欲使一切衆生成佛的心就是點燃了自己,點燃他人。在這個點燃的過程,那麼必然是最先成佛。這是個所謂的方便。
草木未盡,火栝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
這個不是給我們教一個盜心偷心,也不是教一個技巧,實在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這沒有技巧的心,但它真是很樸實的一個成就的機製。阿彌陀佛就這樣發的願,說若有一衆生不往生,我就不成佛。而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我們還在這個生死路上徘徊呢,還在無明業力中徘徊呢。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在十劫前已經成佛了,那我們爲什麼現在還不成佛呢?還在這徘徊呢?所以觀音勢至常與我等作伴侶,幹什麼呢?這是阿彌陀佛化現哪,分身慈悲方便,令我等得度,是這樣子的。
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這個“巧”沒有任何的技巧,只是說如實的道德的成熟啊。“若一衆生不成佛,誓不成佛。”這樣發願實在是我們應該薰習的。
開始我講,像我們遇到一個癌症病人心裏會發慌是一樣的,但你要是真正如實有這樣的信念,那你就心裏就沒有畏懼了。對方就是死了,你有無上的菩提心,死在你這兒,他也有無上的善緣,你也不會畏懼,你沒有什麼可畏懼的。要不然你有畏懼,你畏懼在什麼地方呢?你心智不究竟故,你心裏有保留故,你會畏懼的說:“這不行啊。”有保留的。所以說發無上菩提心,欲令一切衆生先我成佛。這樣的誓願,你發一發,試一試。
以前我到一些地方啊,尤其象版納這些地方,我就領他們老百姓念念佛,然後說發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讓他們發發願,“人不往生,我不成佛”。他們也不知道說的啥,但是就說一說呗。我們自己下面可以發一發,試一試,你讀一讀、試一試,看你自己心裏的狀況是接受的還是排斥的,是疑慮的還是歡喜的,你可以試一試。不要把它當成跟自己沒有關系,沒有關系了,那就真沒有關系了,那就數別人家的珍寶了;要有關系了,以佛願爲我命,那你自然生命有價值了,作阿彌陀佛的使者,如彌陀所行,行彌陀之法。這樣,我們這一生就不辜負父母給我們這個生命,養育這個生命,也不辜負國土載負我們,佛教給予我們聖教的這個教理機製,不辜負叁途之苦有情,回施他們真實利益。
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這個歸結很清晰地告訴我們成佛的廣大清淨平等機製,就是願共衆生鹹得成佛的、一時成佛的法性的周遍得見。實際文殊菩薩的誓願就是一時皆顯法性,一時表明法性之隨順的法界緣起罷了,就是智慧緣起。我們每一個舉心動念皆以智慧緣起,人很容易得到廣大清淨的佛法利益。
六、離菩提障
離菩提障者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叁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
〖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這一段文字在《往生論》中是份量比較重的。現在你看看社會上的淨土教育,搞不好就是障菩提門,就是爲自求。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是怎麼來說。
障菩薩門者
菩提就是我們所說的無上的道業。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前面講,不爲自身住持安樂,欲拔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往生安樂國土,是這樣的一個誓願,遠離了這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何等叁種?
1、依智慧門
一者依智慧門。
依智慧,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心智所緣境,你要是不依智慧,你會依什麼呢?所以這個地方,先依智慧門。
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何以故呢?依智慧門而建立的這樣出離障菩提法。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
這是昙鸾法師給我們作一個解釋。一般的經典上對“智慧”的解釋就是無依無靠無染無著智慧力,那麼這個地方呢,實際就是無所可得,無所可造作,無所可對待,這樣的智慧力。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
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來解釋我們以智慧門來消除虛妄爲我的這種心智。我們看看世俗人,我們看看周邊人,看看自己的心智,有幾念是不爲自求的?要如實地審觀啊,這個不要草草地帶過,草草地一帶就過了,但你用得上用不上呢?不爲自求?不爲自身求安樂?是不是這樣呢?要是這樣你就是智慧門的守護者。
有智慧人就不爲自求了,所作所爲但是回向衆生,不爲自求。這樣就得智慧無染,無染無著智慧力必然會現前。人若依無染無著智慧力,人就會消除執著帶來的痛苦、對待帶來的磨難。
2、依慈悲門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
拔一切衆生苦,正是淨土法門這個回向門的一個特定要求。所以第五門回向門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成就大悲心就是不舍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得安樂的心願,這樣一個心願。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
我們也可以審觀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慈悲心呢?學佛人要沒有慈悲心,實在是難以成就學佛的機製,你就是學再多的東西也毫不相幹。有一次他們開會,我在會上提了一個機製性的東西,我說大家這麼多的文章啊、論文啊、科研成果啊,跟我們自己的心智有幾分相幹呢?我提出這樣一個疑問。我們學這個教義、教理、修法,我們有幾分跟自己的心念、業緣相應呢?諸位菩薩一定要善思維觀察。若不善思維觀察,那還會産生一種什麼呢?法是法,我是我啊。所以呢,依悲門、依智門所産生的二種法則。
剛才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遇到困難、遇到別人苦難的時候,想逃跑什麼的,不敢面對啊,我們經常會遇到的。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遇到,反正我經常遇到。現在有時間遇到還是有所……有時候就會遲疑了一下。但要是真正不回避任何人的困難、任何人的業緣,來幫助一切有情解決現前難緣,令人離苦得樂,那真是一個很難得的修持機會。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苦難世間,這樣的修法是太頻繁了,要真正有這樣的心智能迅速成就菩提,所以“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
你可以看一看,有沒有這樣的機製呢?我從自身的學佛經曆,感覺慈悲心是最難生起的,智心易生,因爲智心很好用的。智心呢,守護寂滅也好,無染無著也好,反而很好生的,悲心十分難發。我從我這個角度看啊,很多善知識勸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做一做事情啊,真是很多人在勸我,有一些老修行勸我,說你還是要講的。我說我實在不願意講,我實在是不願意管,實在是不願意問,經常是消極的心理,十分地消極,沒有慈悲心。看這個苦,這苦如幻,實不相幹啊,你苦什麼?苦去呗!實際就是沒有慈悲心,慈悲心極爲匮乏。
我不知道,大家可能都是大乘菩薩,慈悲心具足,慈悲心一定要具足啊,那修法就特別容易了。在十年前別人就說,我就是聲聞心智偏重,比較喜歡守護于寂滅,無依無靠的力量,那個心智比較強一些。所以很多菩薩們,就勸我說,你這樣要麼就沒命了,要麼就住山死在山林了,要麼就過去了,過去了……就這樣過去了。我以前在寺院經常眼皮一塌一天就過去了,象木頭一樣,別人養個木頭呗,就過去了,沒有慈悲心,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但是沒有慈悲心,他就動不成,做不了,就是智慧心匮乏,慈悲心缺乏。那麼學佛呢,我們現在學習淨土的人,悲智的修持很重要。
3、依方便門
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
這十分重要。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這個方便門,真是需要我們好好地檢討檢討了。“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這裏昙鸾法師一帶而過了。憐憫衆生心能不能生起來呢?能不能運用純熟呢?那就是所謂的正知心了。…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