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于观察,善于思维。
我们还接着看下面的文字吧。
五、善巧摄化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巧方便摄化,在佛教的回向门的修持中,是最为重要的。象我们在修法中往往会产生差别,或者善恶的依止,根性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是因无始以来的种种业相、种种环境、种种机制,带来的不同的效果。若是依止差别,人就会生卑劣心、骄慢心、不平等的分别、造作,会使人的心智多有苦处。那么这个巧方便回向,或者摄化,是令一切众生同往生彼国成就菩提的这样一个平等回施。
阿弥陀佛的教言,这个机制中,清净平等是首要之首要,以泯灭众生这种贡高、卑劣的心智,来令我们远离这种痛苦。所以它是一种调柔的教育。按照我们释迦牟尼佛本师的授记,我们这个时期,按现在这个佛历来说,就是后五百岁,斗争坚固,白法隐没,有情难化,各执己见,是这么个时代。假设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要不用清净平等的平等回施的法则,诤讼难免,高低难免,凡圣难免,邪正难免,是非斗争一时生起,那是战火连绵的,你是永远处理不干净的,这时代的机制是这样子的。
我们可以善于观察,若是依净土教言者,清净平等觉的平等回施,若凡若圣,若善若恶,一切有情皆以阿弥陀佛平等智德回施,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就路还家,于现缘中告别无始以来的一切业相,住于一味平等法则之中,行清净业,这样诤讼一时就可以有一个消除的机会。若不如是,就是在你同一法门的修持中,人就会比高比低,说三道四,那就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不必要的争论或者诤讼,因修法给人带来不应当的苦处。我们看他的文字。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
不二心者即平等心、无对待心、光明遍照心、法是一味心、真实不虚心,那么这种心也就是无上菩提心。此一心甚为重要,是为调柔心、爱乐心、究竟心智,这个心智一定是调柔的。何以故呢?若一切众生顺应法性无以造作故,一切刚强难化对待心智就会摒然消融。这个消融的机制建立,就会使我们爱乐佛法,爱乐有情,同归一乘无上菩提。这样的心智不自觉地就会成熟起来,不自觉地就会纯熟起来,不自觉地就会熟悉运用出来,是为“成就柔软心”。
广略二法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之修持,象广者如二十九句说,略者清净一句说。所谓的广略无外乎是互入互出、平等一味故,这样的互融互入,正是调柔,所谓的柔软心智建立。平等不二正是一体安住,广利世间的这个机制。
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
我们都知道实相无相可取。但在我们末世有情中,取相分别对待的这个毛病是特别强化的。善于分别是非是因为我们参照物特别地广泛、多啊。现在人的行走机制,我们看看现在,地球村嘛,随便就可以到其他的大洲大洋去了。那么这一个国家我们随便就从南方跑到北方去了,北方跑到南方去了,很不费事情的就过去了;古代人就不是如是啊,古代人千里之内参学还是行的,千里之外参学就很难很难了。象见月律师从鸡足山出发,到内地行脚走,走了三年时间,象我们现在三天就到了,就是坐火车慢一点,三个小时可能恰好,就是说真是想急着赶什么事情,象我从东北回来赶急一天就回来了,一天到山上了,那要是有急事一天就能把一个国家跨过了。
那这样的情况下,必然见得多,感知得多,所以是非必然就多一些,若不用清净平等的教化,我们的心智很难的去清净地筛选出来一个法则,往往产生了无端的分别对待,所以很多有情参学,不管出家在家,愈参越骄慢,愈参愈苦恼,愈参愈……我见过出家师父,最多的戒本有七十二个,七十多个戒本,我说你要这么多戒本干什么?他逢戒场就进,他逢戒场就要戒本,逢师就拜,拜了以后就还俗了。为什么呢?哪个师父也不满他的意啊,哪个法门也不圆满啊。不是法门不圆满,是发心不圆满;不是师父圆满不圆满,是你的心智不圆满之时,外面永远没法圆满。
我们这样来对照的看,很容易产生这种所谓的丢失实相功德心智的心,产生凌乱的、分别心越来越炽盛的这种不相应的心智,散坏我们的清净平等的心。所以这个实相啊,就是诸法无相,令我们得安乐住。
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实际我们要是心智中一旦随顺这个实相心智,相相皆是实相。何以故呢?心真则国土真,心净则国土净,这是如实之语。那你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我心净,说心净不如作心净,说心净不如守心净,守心净不如知心净,你要知心净你就无以造作了,一切对待自然就会消融,我们对待的苦、善恶的苦、正邪的苦,这个重担自然就卸下来了。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巧方便回向,菩萨若不作回向,难免就为自求,难免贡高与下劣。好比说有人一天能念三万声佛号,能拜五百个头,能经行四个小时;有的人能磕一千个头,能读多少经典,能磕一千五百个头,能做点什么什么事情,做的就比前者高得多,两人到一起,反而不舒服了。因为啥?他不是回向心理,是攀比心,攀比了就要说谁要做的多,谁要做的少,那这样修行呢,跟佛法没有丝毫的相应机制的。所以巧方便回向就是我们所作一切善根,欲摄一切众生成就菩提,离苦得乐。这样成就柔软心,于法无得无著无染,令你的心智调柔,所以“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
实相者,就是无染无著、无取无舍故。
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
那因为无染无著,观三界染着,才知三界染着之苦,染着之虚妄,强执之虚妄,才能得见这个。
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
本来同一清净,同一法性安住,何以妄取妄舍呢?何以妄染妄著呢?何以妄凡妄圣呢?何以妄邪妄正呢?如此虚妄执着,必然产生苦处。所以智慧者、菩萨以实相心如实观察,顿生慈悲。
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
我们称为这真实归依是仪式归依,见谛归依。
象我们现在佛教徒啊,不管出家在家,若真是见谛者,称为见谛归依的佛教徒。若不然就是名字归依的佛教徒,那当然有戒体归依的佛教徒。这个地方称为其真实归依,就是真正在知见上依止了佛陀教言。
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
所谓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门修法中,所集一切功德善根来作回向,不为自求。我们为自求啊……现在说修法不为自求,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来审观这个事情呢,为自求又能求个什么?不为自求,何以不为自求呢?诸位善知识真是应善观,应善思维。何以为自求呢?你怎么来为自求?为什么又不为自求呢?要善于思维。在昙鸾法师的文字中,他依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文字来作的解释。
所集一切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这里让我们彻离我们的染着心,就是消除染着与对待。“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这是广大心智,也就是所谓的调柔心智。好比说若人为自己离苦得乐,那你这样的心智往往是比较狭隘,很容易染着。下面有这个违菩提心的说,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
因为后面他有三心说,所谓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无染清净心,来解释这个。所谓的安清净与乐清净心,也就是悲智二心。因为无染清净心是菩萨所行之智体,就是智慧之体,此体就是实相心,也就是所谓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说实相得见得用。那么摄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安乐国土,就象我们拜的往生礼赞一样“普共诸众生…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