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四集▪P5

  ..續本文上一頁3>願心莊嚴

  淨入願心者:〖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那麼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也好,衆生世間莊嚴也好,成就這個願心莊嚴,皆是以阿彌陀佛的願心所成就,國土與情世間二種世間表達了阿彌陀佛的願心,願心功德所在。

  “應知”者,應知此叁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

  這講得很平白的話,但你要去細細地觀察,不可輕易帶過。

  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因淨果淨,他的誓願是清淨願,所以果也是淨。那我們作爲一個凡夫地的有情,了解自己的心願嗎?是淨啊是濁啊?此淨,阿彌陀佛的淨是無對待的淨;我們世間的淨往往是有對待,有濁淨之對待;阿彌陀佛之淨是無濁淨之對待,無分別對待之淨。

  我們下面看他的文字,所舉真如之體。

  

一法句廣略相入

  〖略說入一法句故。〗

  這一句是清淨句啊,但顯法性之句。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爲廣。入一法句,爲略。

  說一法句清淨句,囊括這種清淨願心,表達了清淨願心。那麼這二十九種莊嚴,是廣說;入一法句是爲略說;若廣若略,是爲互攝。所謂的互攝,如珠照珠,我們要是到一間房間幾面都有鏡子,就很好看得到了。一個人在這一面鏡子裏照到了,它不斷的反射,不斷的反射。那麼你很難辨識說,分這是這個鏡子裏的相,是那個鏡子裏的相,若這個鏡子沒有相,那個鏡子裏沒有相,很難說得出來了,無以分開了。但你這個相,人一走出去了,一切相都消失了。所以一相中映出多相,相相互攝,那麼在廣略二法種中呢,亦複如是。我們看看下面怎麼來解釋。

  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

  他從兩種法身來解釋。

  

法性法身方便法身

  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按照後人解釋,對這個方便法身就是說呢,報身應化身分,這樣比較容易理解一些,比較好容易理解。若單說法性身,無以啓用;單說方便身,無以依止。所以他說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就是由法性身,出生報化二身。古代人還舉月亮這個“體、相、用”說,月亮就如法性之體,圓光就如報德之相,映到水月之中,有應化之身,體、相、用所顯。那麼法性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是互相映攝的。那麼由應化身我們可以追隨到、看到月亮的本體,由光相,由水中之月,我們可以追尋到月亮的本體,實際這個叁身不相隔離,那麼方便化身、法身、法性法身是不相隔離的,不能說同、不能說異,取之異亦不可得,全體不可得的。那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所以“由方便法身出生法性法身”,這是互容互攝的。

  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你說水中的月亮跟天上的月亮是同一個月亮嗎,那不能那樣說;但你不能說它異,異又不能出生,絕對不能出生。我們要有這種參照的審視,這樣我們就對這個法性就有一個回歸的依靠,我們就沒有畏懼,“一而不可同”。

  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這是真實說,就是說我們不能順應著佛陀的報化二教的這種利益的回施,我們不能得見法性身,不能見周遍的法性身的安樂住,就是不能識諸佛教化之真體、真如之體。你不能趣入,那你何以自利利他呢?若我們但是執著于所謂法性之體,不了解方便法身,就是報化二身的妙用,那我們就拘泥于一個所謂的斷滅層中了,斷滅心智中,就是寂滅斷滅,不能生起悲智二種方便,所以不能入所謂的方便法身,就是悲智二利不能生起,不能純熟,利他不能建立方便。所以,“菩薩若不能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這是顯而易見的。

  

清淨句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是法性身份,無爲無作,無造無起,清淨廣大。那麼所謂的法性身如實建立,照耀十方普利有情,那就是悲智二身。有作有爲,方便法身,利益世間。所以有作有爲,無離無作無爲之體。

  還舉例月亮吧。月亮照耀著這個山河大地,太平洋上也好,大西洋上也好,這個月亮到哪個地方就會照耀哪個地方,水中大水小水都有月,普照于十方,各各映化,各各同一月而映化之。所以法性之體莫不如是,隨一切衆生之需求,普利于十方有情。本體無造作,作用各顯其用。這個我感覺我們都能感知得到的,月亮不會造作的,但它的光相在照耀著池塘裏的水、盆子中的水、草上的露水,每一個地方的水都會顯現月光的妙用、月光的這種圓相,佛法利益亦複如是,法性之妙用亦複如是,法性無造作,光相圓照十方,各個取用,各個得相應分,所以衆生各個隨類而取用。就是法性分,應化所現。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這個法性法身是無作無爲,無造無起,所以猶如月光之體。

  此叁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爲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爲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因爲這個無造無起呀,是爲清淨,我們隨著彌陀的報德名號回施,還令我們回歸到這個無作無爲的清淨法身所攝、所住、所安樂中。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真智無知,這個無知,我們往往會産生一個推測一樣的什麼。真智無知,無知者正遍知處啊,正遍知著,但顯無知。還舉月亮吧,我們容易看得到,我們把這個月亮例子舉到底就對了。月亮無知,照耀之處,各個取用,取用有知,但是分別。盆子水說我這個水中是月亮,露珠水說我這個是月亮,江河水說我這個是月亮,各個都說自己是月亮,但月亮本體了無所知,但它映照著每一個能稱爲月亮的地方。

  那麼衆生偏知分呢,就是這個知分就是這個露珠中的月亮、碗中的月亮、盤中的月亮、池塘中的月亮、河水中的月亮,但這個月亮本體它並不知道自己是月亮,它不需要知。爲什麼這個露珠水它認爲自己是月亮呢?它執著這個月亮了,雖然得不到,它還認爲是月亮。回觀本體無動無搖,即見真如之體,即見月光之體了。所以我們還是從方便法身中,回歸到法性法身中來,得見其體、得究竟安樂住,無造無作,無畏無懼。

  這個無知啊,真智無知,實在就是說真智之體就是清淨之體,入一法句,但表清淨之體,就是法性法身。要是不了解法性法身,自他二利,決定會離體的,就會出現偏差,就會染著所謂利他的這種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若是說直知清淨之體,但令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度者,實無滅度者,人就得清淨智,就是所謂的方便法身。這個就會把驕慢與貢高泯滅在當下了,就是清淨法體之中、對待取舍之中。

  “無爲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

  還說月亮吧,還說月亮比較好說。那月亮本身它不知自相,放射著光明,周遍照耀。你看露水中的月亮,它是有相的,它就取月亮這個相。我們晚上可以做個實驗,放十個盆子八個盆子,每個盆子都是有月亮的,它都要取相的時候才知道是月亮,但月亮本體不用取相,它才知道月亮,要一取相就不名圓滿的相了,你得不到這個相,所以實相無相。他是喻說,不可確定,喻說。但我們可以有相似的感受,你可以觀察這個地方。“故能無不相”。說月亮本體它沒有一個確定的量,所以它能普照于十方,能令各個地方得見不同的月亮,所以無不相,處處顯現月亮。

  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

  我們要是順應法性修持,清淨法性的修持,清淨無爲心智的修持,我們就會得到正遍知的抉擇與安樂住、無畏安樂住。

  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一切種智,它這稱爲所謂的種相智啊,無知正遍知之智,也稱爲種相智。

  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

  這個智慧不是作,也不是不作,要是我們落到這個作與不作上,對待心智一時生起。非對待心智所攝,這個智慧法性之智非對待心智生起。我們一般立一個非作,就要立一個作;要是沒有作,就要立一個非作,那麼這是不攝的,就是無有此語,這是戲論,對待法中所生戲論說,所以作與非作皆是戲論。

  以無爲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

  所以說非相非不相,非此處攝。那你說我水中的月亮,我說這就是月亮,你要是定死說這就是月亮,或者這就不是月亮,這都是戲論,這跟月亮不相幹,但它可以回歸到月體。但你要執著于這個盆子裏就是月亮,那就是非說;那說不是月亮,也是非說。不是月亮何以應名呢?此月亮但不是月亮的本體。所以是非說,它沒有直達本源,在某一事相上墮入染著了。我們往往做事情都會有這樣的機製,執著于事,昧失本心,就是昧失清淨心,昧失無對待的心智。這個慢慢地我們可以思維觀察。所以“非色非非色也”。

  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

  這話呢,給我們來叁轉六繞的,主要是引發我們大家的思維。“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這不是我們應該陷入的一個困境,我們不應該陷到這裏邊來,就是是非對待的心智,不應該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所以“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你要陷入這個是非,這個是非永遠指使你的生命,浪費你的生命,浪費你的意識。就是邊見就會糾纏我們,這不是我們用功的地方。所以,“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那我們要是在這個是非中爭論了,那你就建立是非百句,不能出離了。這就是這個五濁惡世,對待世間,邊見所生。這是非百句終非佛法啊,但佛法可以利益是非百句之類有情,圓解圓用。是這樣說的。

  蓋無非之曰是也

  就是這個非、非非我們都不取了。“是也”…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