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機製。你要是認爲無所得,你就生放逸心、平庸心、墮怠心,那就成爲邪見了。這樣的邪見在世俗中,有很多人很多人在運用著,認爲我本具啊,我象佛一樣的具足安樂,那我什麼也不要幹了,你這樣不但不生福慧妙用,還墮入邪見。這是一定要引起我們重視的。
學習淨土的這個實踐呢,象我這也不是一個真正的所謂淨土實踐者吧,有時候實踐一段回頭看一看,淨土法門有一個特別大的暗點,就是一個不容易突破的地方,就是這個放逸。要麼就是勤苦于作爲之法,要麼就在這個所謂的真如體製中墮怠。要真正地了解了這個真如之體,那你就會勤行于一切念佛功德的善巧,利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還歸于清淨法性之中,不會墮怠此處。所以“冥權無謀”,無謀不是斷滅。
這個機製中呢,往往墮怠有情順理就滑下去了,要順從一個理就滑到自己的墮怠心智中去了,可找到一個放逸的機會了,可找到一個理由了,這一次,本來圓滿嘛,就天天吃飯睡大覺就行了,做個閑人,實際是不是閑人?是放逸懶惰,那不叫閑人了。閑人者,心閑啊,多行于善法;懶惰者多墮于心智。過去古人講:智者心得閑,勤行于世,福德具足;愚人呢,放逐于世相,心智苦勞。你坐下來不得安穩,一時都不得安穩,坐那滿腦子都是妄想。所以福慧的實踐,無造無作,順應法性,這樣是福德具足。
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他這個名詞用詞十分幹練。象這後面這一段解釋呢,但顯大道之機製、法性之機製、衆生本具之機製罷了。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怎麼來運用這個清淨的法身、無相的法身呢?很多人都讀過《金剛經》,說“諸相無相,即見如來”,那我們是不是在諸相無相中、無染無著中,真正地運用這個法則呢?所以這四種正修行中,每一個修行的機製莫不是周遍平等普利的心智,就是順性建立的心智。
因爲我們長時間或者說是生死海中蕩漾著自己的業力與感知,于這個地方我開始感覺到十分生、十分生的。最早接觸這些教言的時候,歡喜,感覺到陌生,常有畏懼感。就是很喜歡,但是又感覺什麼東西又有點畏懼,這種感受。我不知大家有沒有這個感受啊,可能我是善根薄少吧。希望大家不要有畏懼,要在這個地方去純熟它,轉我們業力的熟處變成生處,對這個法則的這種周遍、清淨、平等的生處變成熟處,那我們就真正地有實踐法則的機製了。
4、遍示叁寶德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叁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觀行體相竟。
善哉!昙鸾法師這文字啊,都是十分地要命的。把我們那種不平等的、執著的、不周遍的命呢,投到周遍的智海中。
看那個鉛字,
“四者”,
這是個誓願性的守護。
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
你看我們現在呢,我們願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有叁寶處,有佛國土,來住持聖教,來習法,成就。那這個誓願,你這個念佛的人,你怎麼念,怎麼沒有叁寶處呢?這真是一個大的機製問題了。這在第五念門中,可以認取這個法則。
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這個文字呢,以前我就把它當成自己的誓願了。好比這麼說,我們念阿彌陀佛時,是有阿彌陀佛,你感覺到也有,你體驗到也有,心裏也放心,相似的,相對放心。那不念的時候、顛倒的時候、業力成熟的時候,有沒有阿彌陀佛呢?有沒有佛法呢?你要知道它的法性之體一如平等,那就是“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在哪個地方示呢?就在你業習生起的時候,煩惱生起的時候,沒有佛法表現的時候,那個機製是不是一樣有佛法的機製呢?哪個世界有佛法啊?所以“住持莊嚴佛法僧寶”,莊嚴功德。
“遍令”,這個“遍示令解”,這四個字可能還真是有個份量啊。
“如實修行”,我們現在的修行要是以邊見修持,是不能如實的,不相應的,是偏執的。
(偈言)“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這四句偈子啊,真希望大家常念一念,這真正的淨土所在,這正是阿彌陀佛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種名號功德、刹土功德、果地覺的因地心的作爲,正修行的路。就是以果地覺來透觀無佛法世界,利益此類有情,那正是阿彌陀佛的使者啊,真正作阿彌陀佛的使者,體現阿彌陀佛的無礙的威德與善巧,清淨的願力,普利十方有情。
所以,偈言“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我們能不能示佛法如佛呢?我們能不能有這樣的機製呢?那要是用分別執著心,用自己的功夫心,那太難了,大難,十分難!
怎麼來示佛法如佛?後面他有個解釋。
上叁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
在有佛國土,有佛光明,那我們得到了安樂,就是自利的安樂,因爲被佛所攝啊。
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
什麼此句呢?就這四句——“何方無佛法,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便是法身不法。這句話說的,昙鸾法師說的真是很有意思,就是法身不周遍之義啊,法身不法。
上善有所不善。
上善者,究竟極致之善,無有不達之處啊。
除了這一段文字呢,還是希望我們大家在真如法體上去審觀,在一如心智上審觀,在平等妙用上審觀,在非造作上來審觀,在有佛的國土、無佛的國土,平等一味的法味上審觀。這樣的審觀就能示佛法如佛,令一切衆生若有佛施教、若無佛施教,皆得佛法利益。有佛施教處,佛自傳法;無佛施教傳法呢,我等正應示佛法如佛,令一切衆生得見得聞。使法性周遍之法則于我們的業相中得以延續。
觀行體相竟。
這個觀行是十重義中第幾義?我們看一看,來回顧一下。因爲昙鸾法師把長行的文字判成十重義,這是第叁重,就是所謂的“叁者,觀行體相”。那麼他這個解釋呢,下面就是解義了。(……還不是第四呢,第四重是淨入願心,還沒有到第四呢,解義分,解釋這第四重的,對吧?)第四重淨入願心。
我們把這第叁重義,因爲依止昙鸾法師對長行文字的解釋呢,他把它分成十重義。首先我們把這偈的大意,第二起觀生信,第叁觀行體相,就是真如體相啊。乃至這整個文字啊,菩薩的四種正修行啊,這些文字,乃至說佛的八種自受用、國土的十七種莊嚴,整體都是來觀體,觀它的真如之體、平等之體、法性之體、周遍之體、具足之體,令一切衆生得以趣入。所以稱爲觀行體相。
行,我們依止他這個次第,來看第四重淨入願心。
四、淨入願心
以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爲淨入願心。
淨入願心者: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應知”者,應知此叁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爲廣。入一法句,爲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此叁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爲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爲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爲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爲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衆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夫衆生爲別報之體,國土爲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衆生及器,複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衆生之所受用,故名爲器。
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
問曰:言衆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否?
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爲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叁十二相,七寶即爲所屬。雖未能爲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爲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複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
這段文字還是很長。願心,這真正地契入話題了,願心,淨入願心。昨天我們談到心不可自見哪,以願標心這個話題。我們看他怎麼來解釋這個話題。
以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分,名爲淨入願心。
我們怎麼來通過這個標題來入這個法則呢?標題者就是一個綱目啊,綱舉目張,能令我們趣入一個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