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減、在佛不增的這個不動智,也就是我們常談的佛性。因爲佛性之說,或者如來藏之說,這個差異在大乘佛教是廣泛認取的;在聲聞中要談佛性,他是不認取的;那如來藏性教,因爲淨土法門是開如來藏啊,與一切衆生打開這個寶藏,令一切衆生一時得以啓用,不假任何方便。就是阿彌陀佛所布施給你完整的佛果,令衆生雖未證果而親嘗果德受用,不在果位,享受果德。這就象別人種蘋果,我們來吃蘋果的這樣的機製是一樣的。別人來種麥子什麼的,你吃到麥子面做的饅頭什麼的。是一個這樣的機製、這樣一個法則。
複言“如須彌住持”也。
因爲此心智,無始以來無量煩惱罪惡不能減損、不能腐蝕此不動智;那無量的顛倒妄想呢,亦不能蒙蔽此心智;無量的善法,亦不能增長此心智,所以是爲不動心智。
所以說此智如須彌山住持法界,住持一切衆生善惡二法,衆生若能得見,那麼就能照耀十方,一時歸入無上菩提。所以叁世爲一念,這種所謂的住持善惡法界。如此不動,非修得、非不修得,無以言狀,所以“複言如須彌住持也”。
“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
因爲我們一切本源心智與諸佛菩薩是等一心智的,就是這個不動的心智,要是生得無畏,《方等經》是會不斷地來提示我們,還是希望大家看一看《大方等如來藏經》,我們若看這些比喻,都很能清晰地令我們啓用這個如來藏。以佛力、以佛的親證果德,來打開我們這個模中的金像(編注:見《大方等如來藏經》第九喻模中金像),使它放出照耀世間的光明,它珍貴的價值自然就會袒露出來。象《方等經》上世尊作的種種喻說,就是喻我們這一個不動的所謂的佛性,或者說不動的具足的如來藏。
諒夫!紹隆叁寶,常使不絕。
第一個菩薩正修行不離真如正體啊,就是非造作。那你不造作,你要是無所行法,那何以得以證道呢?所以此非修證之得,但是還要假以運用。所以菩薩正修行路,了了分明,無染無著,安樂世間,令衆生出淤泥,象蓮花一樣出于淤泥。所以我們一切煩惱垢習猶如淤泥,但是它正是滋養我們、坦露我們如來藏性之花的機製。我們每一個現前煩惱、現前的煩惱業習,本來是我們一切衆生所擁有的財富、成就菩提的基礎、諸佛之良導益師,也是我們的大師。那你說這個地方跟斷煩惱證菩提這樣說法能不能相應呢?
這個正修行的法則呢,非作爲法,不舍于作爲,但以現前業緣成熟之時,以無作爲法,照了覺知,令人心智得以安樂住。
(下面讀了嗎?沒有。沒有讀吧?那我們就繼續讀。)
2、一時遍至德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複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善哉!這個文字假設用對待心智去思維,是比較痛苦的一個事情。那你說我們在凡夫地的有情呢,假以思維已經習慣了,怎麼來對待這個法則呢?昙鸾法師慢慢地來引導我們進趣這種教化,來看看能不能在真如心智中,或者如來藏性心智中,有一個啓用的機會。
二者彼應化身。
那就隨順我們的心智來表達了。
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
你說我作意能不能這樣作意呢?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
要是我們以不動心智守護,能滅一切苦。“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我們一般讀《心經》就會讀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這個心智若不晃動、分明、無所對待,那麼一切苦一時消除,能照耀一切世間。
像我們現在這個凡夫心智中,他有一個被某一事、某一物、某一知見所局的局限的感知。一真法界的廣大平等心智、不造作心智、無對待心智,很難生起妙用,多墮在自己的一個知見、一個感知、一個事相中,被埋沒于此,那麼怎麼來使它産生這種所謂的普照十方、利益有情的善巧呢?
就象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時,順應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名號功德力,就是光明之力,隨順這個光明之力,安住自己的心念,以令自己的心念隨著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而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在這種相應的機製下,你能感受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報德成就,亦能體會到我們自身不動心、不染著心智的這種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機製。
雖然是相似的修持,象第二門中口業贊歎,稱如來光明名號,與光明名號相應,那麼這個相應的機製呢,可以在這不前不後中,普利十方。我們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造作分,有無造作分。依佛願力無有造作,無生無滅,無來無去;若依我們自己的心智想法,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念之時有名號傳播,這是造作分,那有念時,有不念時。那念時傳十方,不念時何以安立呢?所以但顯無自性之法則,決定普利十方,普照耀于十方,普潤之于十方,悄然無聲啊。那麼這個法性周遍性,正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真體,也是真如之體、不動之體、清淨之體。那我們造作分的稱念呢?只是我們取用之體,我們感知契入之體、方便之體。
就象我們擊這個鼓一樣,“咚咚咚咚咚”,鼓一打,你知道在打鼓了;不打的時候,這個鼓還是鼓,但你在擊鼓的時候你能使鼓音傳播十方,令衆生得聞得知,覺醒有情,産生妙用。實際說你不擊鼓的時候,鼓一樣圓滿安住。所以說有真如之體,有使用之體。
我們凡夫心智稱念之時呢,亦得相應應化施教的機製,所以各個取用;無量衆生一時稱念阿彌陀佛,各個取用;無量衆生聽聞阿彌陀佛殊勝名號,各個取用;不前不後,普利十方。猶如擊鼓,鼓聲傳播十方之時,各個聽聞,聽聞心智雖有差異,但以鼓名傳播十方。
那我們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種相應的修持中,容易契入這種機製。那我們說登地菩薩已斷煩惱,有意生身(編注: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緣,唯由心意業力所化生之無實質之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楞伽經》卷叁有關于叁種意生身的描述,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善巧,此語不假,他就有感受了,他有覺受方便了。我們現在只能隨順這種覺性,安立這種所謂的“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或者說“利益諸群生”的這種教言,放大光明,無動無搖,清淨守護。這個無動無搖就是大光明相,就是普照相、普利相,也是離苦相。離一切苦者,無動無搖!無動無搖,離一切苦!
這種修持實踐的法則呢,修證上、機製上他有個得見,在次第法則中,像我們在凡類有情怎麼來進趣呢?所以五念門的修持就尤爲重要,這個也是菩薩正修行的一個法則。
前者說啊,“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就是說身不動搖,後面就普利十方,決定是以具足圓滿平等的心智觀察十方,觀察一切因緣,普利、不增減于世間。所以“令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衆生得度者”。這令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實在令無量衆生一時得見如來藏性。所以“爲衆開法藏”,此法藏者,一切衆生本具,一切衆生本來不可丟失,諸佛亦無可增減。這就是開衆生法藏,令衆生安住無疑。
“悉能遍知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一切衆生苦故。”
若是我們在念佛過程中,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的這樣的修持念佛,這個大光必然是廣播于世間。很多人在念佛一日、七日乃至九十日這種念佛中呢,就會感動十方諸佛光明廣泛地傳達于世間,諸佛菩薩都會來贊歎的,來守護我們實踐的法則。所以象佛在經典上經常會講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乃至九十日、百二十日等等說法,無外乎是讓我們這一心一念實踐一個法則,無動無搖,觀察世間,了曉法性,真實住于無染無著之中,遠離一切塵勞垢習。
我們這個塵勞垢習就是造作分的染著,造作分的索取,得失分的索取。這個正修行路離我們有沒有距離呢?我感到漸次修行,它會逐步地貼切這個法則,貼切進趣這個法則。
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複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這可以舉個例子,像有意生身的這些菩薩們、入地菩薩有這種善巧,他身相是不會需要動搖的,若分一身、百身、千身、萬身、塵刹身,身不動搖,隨機感應,莫不周遍,利益有情,無前後際。例子可以舉,“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可以舉的。就是說菩薩在不動心智守護中,猶如虛空之月,照耀著這個世間。世間若有河水可映照于月,池塘水、露珠水、盆中水、種種水、種種映光之處皆可以映出月相。菩薩亦複如是,心智如月,無所動搖,普照十方,圓光普照故,所有的這種相應心智皆得到相應的取用。
象我們在這個世間,月亮會有這樣的作用,那菩薩行法,在這個不動叁昧力中,或者說我們隨順佛陀的光明願力之中,也會得到這樣的善巧機製。我們只是說怎麼趣入與實踐,來享受這種法則,安住這種法則的機製呢?我感覺到我們應該去實踐觀察。
月亮可能是一個比類說,但“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是能感知得到的,可以用一個感知來體驗菩薩于一切時處,不動不搖,普利十方的這種機製,消除一切衆生苦難的善巧。實際我們在修法中,念南無阿彌陀佛,若不以得失心、不以動搖心、不以增減心來稱念,分明稱念之時,亦在普利十方。這個知與不知實在是沒有太大的遮護的,它遮蔽不住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
象月亮一樣,月亮照耀著十方,你睡與不睡,月亮都在照耀著,圓光普照,所有的水中都能映出來,只要無有遮蓋,都…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