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映出空中之月是一樣的。那我們在昏睡的時間,月光還是在普照。不是月光不周,只是你在昏睡、蒙蔽之中,不能得見月光之圓明。那我們念佛呢,最主要是很容易晃動、蒙蔽、昏睡自己,無明業蒙蔽自心,得失心蒙蔽自心。這個呢,是依這樣一個機製狀態,說“無有前後”。
若是以分別心智,來作對治利益,好比說我念佛回向給某個人,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說法,哎呀!家裏某某親人有病了,某某人去世了,某某人做什麼事情需要念念佛加持了,這就是一個具體針對性的回向。就象一個燈光手電筒一樣,單照一個地方來表達,它不是周遍性的,這是個擇取的法則,對治與擇取。
在這個淨土法門的修持中,在果地教言中,都是周遍平等回施,普利十方,不疏漏任何有情,也不減損任何法界。普等回施,圓滿回施。
在菩薩正修行中呢,就是不舍任何……你看 “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一念及一時,無有前後際,不舍任何諸佛世界,不舍任何衆生世界,不舍任何機類,普等回施。所以無有前後際,就是令我們這個不動的心智、平等的心智、圓滿的心智,在念佛中、實踐淨土法則中運用出來。
凡夫心中因爲執著分別,親疏、凡聖之感、得失之感,往往是取于親疏,親人我就利益他,善人我就利益他,我們同一道場的我就利益他,我們是同參道友就利益他;我的怨對、這個惡性人,這個衆生跟我沒有緣,那我就不去利益他。那這個就不是淨土一法的正修行路了,不是光明遍照的正修行路。所以佛的果地覺是周遍性的,佛證法性周遍哪,無有任何虧欠,但順應法性周遍之力,我們稱念佛時,就如摩尼寶珠一樣,能出生一切功德,利益一切衆生。
慢慢地我感覺我們會熟悉這種思維機製的。主要是我們這種擇取對待的思維、狹隘的思維已經形成了這種習慣。通過不斷的熏習呢,會正修行人們的心智,所以隨順佛果地覺的心智我們會逐漸趣入與純熟。
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3、無余供養德
〖叁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因爲四種正修行證量以真如爲體,一舉法界。也就是說諸佛親證周遍心智啊,我們慢慢來感觸它。實際是我們一切衆生本具功德,只是說被平時的這種擇取蒙蔽,作了相似的減損,實在是不幹體相的,我們永遠毀滅不了這個真如之體。
叁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衆。
這個無余就是諸佛親證周遍之法則,一切菩薩不能親證,若親證者,是名爲佛。所以淨土一法的修持呢,就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的。他把這個果地覺用平白的法則,不斷地給我們一個揭示的方法,讓我們去親近、了解、感知這個周遍的心智。實際是一切衆生本具的心智,但我們太生了,久久以來我們已經被這種分別、執著、妄想、狹隘的東西純熟了。那麼四種正修行,不斷地讓我們去體解大道,體解這個真如心性,體解這個周遍心智。周遍心智實是諸佛親證,實是一切衆生本具。我們要不斷的去感知它,去觀察它,去實踐它,乃至去印契它,去挖掘、成熟它。
無余照諸佛會大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
這唯佛與佛能信之法,那爲什麼回施給我們衆生呢?就是要把果地覺回施給衆生,令衆生得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真正機製,就是說平等智的機製,或者說法性周遍的機製,令我們真正地圓滿覺悟,生起圓滿覺、無上覺,也就是說以佛覺爲自覺,所以稱爲果地覺,因地心之覺,這正是這個法門修持的一個綱領性的、抉擇性的、必須性的一個法則。
恰恰在這個淨土的傳播中,就在這個地方被埋沒的多;在衆生分別心智中、狹隘心智中,大家修行的多是:功夫啊、得失啊、善惡啊、誰坐的時間長時間短啊、誰能念幾遍經啊、誰念多少佛號啊、誰供養多少鈔票啊,誰建了多少廟子啊,落到這個(地方),這跟真如之體毫不相幹,但是世間差別之相,但是所謂的造作之分,皆有對待。那麼我們在這個地方用功,塵沙劫不得成就菩提,沒有成就菩提的機會,因爲跟你真如之體無有相應的機會。
所以我們在學菩薩四種正修行中呢,可以看得到這個真如之體正修行的啓用刹那,會使我們契入如來知見,就是說以如來的果地覺爲現下因緣之心,就是我們現量之心,就是用我們現在的量來體契諸佛本來親證的量,此量無別。要是以這個次第修持的量來說,從信位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按四十一位也好、五十二位菩薩次第也好,來算起,我們不知道站哪一位。但是位位次次中不能究竟了知這個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心智,不能周遍這個心智的。所以此地果地覺爲因地心就十分清晰地透視出來,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把他的所有諸佛親證的功德,平等地回施一切衆生,普利一切衆生,所以無余照諸佛會,無余供養諸佛,贊諸佛功德,這個無余贊諸佛功德,這個諸佛是何有情呢?就是十方衆生!你要不多親觀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平等供養十方諸佛,這十方諸佛何以安立呢?所以呢,佛見衆生衆生即佛啊,那衆生見衆生呢,衆生落衆生分啊,因爲執著分別心故,所以他所有的覺知照見就是分別執著;諸佛如來以廣大清淨圓明心智,照耀一切世間,所以就平等供養一切諸佛。
我們一般稱諸佛是視一切衆生視若自己,視一切衆生視若父母,視一切衆生視若一子,此子者正是佛子分,正是供養分,所以諸佛報衆生恩德啊!因爲衆生諸佛而成佛。那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得見這種廣大無余的心量、廣大無余的善巧、廣大無余的供養,那我們的心智能不能隨順這個心智得見不動的真如心體呢?這正是我們念佛人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順性起修的問題,順性延續法身慧命的問題,實在是一個大問題。
經常到一些念佛堂,或者到一些堂口去住,他們就經常給我講這個事情,說某某某法師啊,一天休息兩個小時,很能念佛啊;某某某善知識,很能坐啊,一坐就是很長時間哪;某某某善知識,很能讀經啊……。但是很少有人說佛功德不可思議啊,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啊,佛普利一切有情啊……。很少贊歎這個的。贊歎功夫的多,贊歎法性的少。功夫是何意呢?是對待而言的,高低而言的,差別而言的,確能令衆生向往,有增上鼓勵,但不爲解脫,不爲究竟,不爲安慰,只爲鼓勵,它不能令衆生得究竟的安樂。
這個地方它有差別,像世間說你怎麼開了這車子呢?你怎麼不買個什麼什麼車子呢?你怎麼不買個寶馬?你看誰誰都買什麼車子;你怎麼住這個房子?怎麼不買個別墅呢?跟這是一樣的,所以令佛法墮入世俗差別,令人心智熱惱。
阿彌陀佛的教言不是這樣,他是周遍的、平等的、真實的,令一切衆生趣入平等周遍心智,安樂清淨平等法則。那他每一個修行的機製都是令一切衆生趣入平等安樂住。所以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一念及一時,這個是普遍供養一切諸佛,無余遍知一切刹土,入一切諸佛大會。那我們這個腿子你說你能一坐叁百年,你能無余照一切諸佛大會嗎?跟這有沒有關系呢?
在淨土一法的修持中,逾越了對待的法則,照耀著對待的世間,要是我們還用對待的心智來念阿彌陀佛,來修行淨土法門,實在很難趣入果地覺爲因地心的這樣一個大的機製,可能是會修證出一點功夫,得到一點相似的感受,但在這幻化的感受中,刹那生了,刹那又滅了,無有自性可得,無有實法可得。所以要是不用清淨平等心智來修行淨土,多生驕慢,在感應差別中相互攀比,不能真正的安樂。我感覺諸位知識呢,會在平時的念佛中,有這樣的體察的。在淨土一法的修持中,果地覺爲因地心,甚爲重要。所以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
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這個雨衣在我們中國可能這概念不太清晰,就算是鋪地毯吧。
“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那我們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間,也就是把分別心徹底地消融、對待心徹底地消融、不平等的心徹底地消融的這種機製中建立起的修法,表達的這種功德與利益。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這個肇公可能是僧肇大師,他有一個《肇論》,這個肇公應該是名詞,曆史上僧肇大師後人對他極爲地推崇,正在青年時間就去世了,英華之年就取滅了,但他這個《肇論》在我們中國傳誦十分廣的。
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
他這文字十分的簡練哪,看過僧肇大師的《肇論》的,你就能感覺出他講真如之體。
至韻無言
真正美妙的韻律是沒有聲音的,就象中國道家的老子的《道德經》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類的說法。
而玄籍彌布
他描述真如之體啊,佛親證真如之體,親證這個功德藏啊,實際他爲了把我們一切衆生這個虛妄、對待、分別的心智安排到我們本來的心智中去,或者說讓我們回歸到本來的心智中去,來提示我們。
冥權無謀
真正的權力啊,是不謀而得的。像我們這個法性、我們這個如來藏性具足的本心,不需要你造作的。你怎麼樣的造作都是有對待性的,都是生滅法。所以造作分中終是對待啊,終是無常,終是無我。所以這個“冥權無謀”正是說我們與諸佛等法味的周遍心智與功德是不假修證的。
只要我們不墮到原始墮中就行了,就是不墮到這種平庸心中,來放逸自己,那我們學到這樣的理論都是十分有意義的。雖知無所可得,常行一切善法,普利十方有情。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