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佛地觉悟,也就不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法则了,也就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力成就。

  现在很多在学习净土法门中,以自己的情计,以自己的修持,以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的学教,来分析阿弥陀佛的教言,结果就昧失在自己的所知障中,不得佛法利益,不得净土法门的利益,就是广大清净平等的利益。这个广大清净平等的利益,就是诸佛亲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无上根本心智,也就是说一切诸佛所证的果德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彻底地无疑地回施给众生,令一切众生于现下听闻之时得到觉悟与印证,在此处无疑无虑,得以安住,就是往生彼国之大利,不离当人、当念,不离于当下,得以抉择,所以“决定往生彼土”。

  此土是一切众生法性之本体,此土是无量光佛刹,无挂无碍,此土是清净土、平等土,是一切众生本具之德相土,远离造作过患,寿命无量。这个诸佛来印证,我们感觉到散漫无依,但以阿弥陀佛观察二百十一亿佛土殊胜庄严,以五劫的思维观察一个善巧,怎么样把诸佛所证的果德平等回施于一切有情呢?他就发起了这样的大愿:愿一切众生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即印自心。如是知诸佛所证,如是接纳诸佛所证,如是照见自心与佛无二心智。

  那么这样一个大功德回施的法门,阿弥陀佛又发这样的愿:“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他这个大施主,就是令一切众生决定往生彼国。“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就是佛以下都是贫苦者。他又发这样的愿:“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他发这个“名声传十方”的愿望干什么呢?在他的一个究竟愿望中发出来了,说“设我成佛道,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所以阿弥陀佛出世的愿望就是以名号听闻,令众生得以印契自心,得以度脱成就,得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那么最弱的有情得以不退转的种性的成熟,再弱的就是作以远缘,他不信不顺,作一个遥远的因缘,亦得究竟的利益。所以“决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诸佛如来所证,就是一切法界有情,若胎生、湿生、卵生、化生,若凡、若智、若愚,其本质与佛决定无二无别,所谓的平等法身心智者。阿弥陀佛就加被一切众生得见此清净法身、平等法身。我们一般读《无量寿经》就有这样一个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那么一切众生其本质心智皆是如来会,所以《大宝积经》有十方诸佛如来会这样一个如来会集品,那么一切众生在诸佛心智功德眼目中都是如来会。

  所以我们看看《大方广如来藏经》我们就会看得到,佛看一切众生都坐在清净莲花中,皆坐在清净莲花中,众生不知不晓,被自己现前虚妄无明业习所蒙蔽,烦恼执着所蒙蔽,其花就枯萎了。但在佛的清净智德中,亲证如是,决不被蒙蔽了。我还建议大家下去能读一读《大方广如来藏经》,我们放光寺倡印了很多,客堂就有,希望读一读,很薄,但是我看读的人很少。它实在是讲的是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如来的心智的回施,无遮无盖,作了九种喻。在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藏经的时候,出了一身汗,掉了一通泪,感动的,感激的……真是很感激的,因为一切了义教的印证是无二无别的。以前读到莲花生大师的一个伏藏品的赤裸真性,读的时候也是痛哭流涕的,跟读《大方广如来藏经》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就是说心智受到了极大的安慰,深感诸佛如来是一个无畏施者、智慧施者、慈悲的施者、报恩的施者、真知恩的施者,令一切有情感动的,起码像我这样顽愚有情能感动,我感觉其他人会受感动的。

  清净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

  就是八地以上菩萨,

  与上地菩萨,

  欢喜地菩萨,

  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这个寂灭平等实在是诸佛证的一切众生本源心智。我们在这个地方主要是认取不够,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以唤醒自心。这个地方真需要去实践与修持,单明其理,多生邪见。假设说我们了解到这个地方了,你不去实践阿弥陀佛的愿力与名号,你会生邪见的,因为你会拿你怀疑的业力思维去观察这个名号的功德,那会产生五逆谤法之过患的。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中,说惟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我们疑佛、谤佛之心,在凡愚之心中是最重最重的。远离谤疑,像我们薄地凡夫是甚难甚难的。举心动念,多有疑虑。何以故?这种疑心尘垢深厚故。怎么来消除呢?就是先明其理。

  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有十七种。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天亲菩萨用十七个角度来阐述它的庄严,后边会学到的。

  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阿弥陀佛有自他二种受用,八种功德所显,后边也会学得到。

  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就是四种菩萨正修行功德,后边我们也会看得到的。这合起来就是二十九种观察,能了解阿弥陀佛依正二报的殊胜利益,其国土庄严的不可思议的内涵,就是我们的家珍,也就是我们法性之威德,以及庄严的实质内涵。要不了解这样的内涵,人就不愿意往生彼国,所以通过作观,抉择于往生彼国之信心、安乐住。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就是说了了分明是为观察之心。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要不然就过时了,我们还看文字吧。

  

5、回向门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门,也就是出功德门,前四门就是所谓的入功德修持,出功德门,这个出功德就是往返二种回向,在这里边提出,令我们审观这个法则。

  ……

  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心中不舍一切众生是很不容易的,这个修法有一定的……对凡夫的心量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可能来自于我们的亲疏观、善恶观、是非观,可能会有取有舍。第五门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前四门是自心修持,第五门是利他修持。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

  作什么愿呢?回向令一切众生,若往若返,得往返的利益,不是为自求,佛法一直有一个大的纲领就是不为自求,但在我们汉地这个不为自求的修持,这个要求,往往人不清晰。我常年在这个地方遇到出家师父、居士来要求闭关的十分多,从九七年到现在来的太多太多了,但是说我为常住、我为大家学佛、我做点什么守护啊,为大家了生死、为大家的道业的人,基本上没有听到过。就是你们修法吧,我来服务,我来做事的,基本上没有听到过,大部分是我要闭关、我要修什么、我要怎么的、我要怎么的、我要求什么、我要成什么,基本上是这个概念。

  那这个在佛教中是基本上违背佛教的教义。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状态会是这样的呢?藏传佛教不可能,让他这样发心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发心是很难听到的,在藏传佛教点个灯也会发个愿,说愿此灯光照亮法界有情,愿一切有情得以智慧光明,他不会说我点个灯我有智慧吧,这样的心理肯定是很少很少人有的。所以说我们汉地的教育,有时候反而形成一种很自私的东西。所以我们晚课有一个“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虽然我们这样天天念,但到事上还是我要干什么,我要成什么,我能是什么,这样的知见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得很充分。

  那么这个慈悲门的修持是佛教修持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烦恼越来越少,我执我见越来越少,那就会生起慈悲心。所以看你慈悲心是否生起来了,就是欲饶益其他有情,令有情得安乐的心是否多起来了,那这样一多,你的烦恼也就少了,我、我所、我执坚固也就少了,那佛法也就现前,利益就现前了。这个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引不起我们的重视,那可能就会出现其他的学习佛法的弯路,与佛教不相应的一些法则。

  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二种回向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

  就是往返二种往生,在这个地方昙鸾法师就讲出来了,就是往相、返相二种往生。像我们一般说往生彼国,然后还到此娑婆世界度化众生,那就是往返二种心智。有人说我再也不来这个娑婆世界了,这个世界太虚假了,太苦了,太浑浊了。那么这是单是往生之心,没有返相修持。返相修持在现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在未来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说未来世多令众生迷惑,所以当下修持中可以深刻观察。

  

往相回向

  说二者还相往生,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国土。

  我们现在拜往生礼赞说“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那么这个愿是十分重要的。往生不是我往生,是法界清净往生,是平等往生,是一切众生皆得往生。净土教言的教纲在这个地方,愿一切众生得往生。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心。与这个心相应,就是与佛愿相应;与佛愿相应,就与佛的果地觉相应;与佛的果地觉相应,你的心里就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就远离了对待;无对待就是无对待光,无对待光你心智就会畅明,就会与阿弥陀佛相应,你就会在赞佛念佛,就是佛佛相念,你就是觉悟者念佛。要不然我们用自己的情执、自我的自私心来念佛,那“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样的心智是很难成熟的。

  所以阿弥陀…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