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佛照十方故无所障碍,也就是度尽众生,同生安乐国土的意思。那你要是说我看那些人怎么能往生呢,甚至有些人不希望别人往生。我以前到一些地方跟人共同学习净土教言的时间,经常听到这样的人说,说某某某要能往生了,我就不往生了。我说你不往生也不能挡着别人往生啊,对不对啊?他说这样的人太坏了,他不能往生。我说你怎么知道你是个好人呢,对不对啊?再说阿弥陀佛的教言中也不是说好人和坏人往生,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咸成无上菩提的。

  所以我们在学净土法门中,要常常审思净土法门究竟是什么样的教义,果地觉究竟是什么样的觉?果地觉的确是无所障碍的觉,果地觉是清净觉、平等觉、无造作之觉、无对待之觉、智慧之觉、慈悲之觉、喜悦之觉,超越了思维之觉、不思议之觉。这个觉是圆满觉、无上觉,是不动摇之觉悟。

  那我们要用我们的凡夫心去觉,觉来觉去就烦恼重重了。所以我们念佛之时实在是校正自心,如实知自心与诸佛之觉无二无别之觉,要不然真是我们学佛太难了,尤其念佛这个法门很难契入。我们还看下面的文字。

  

还相回向

  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

  就是“止”。学习佛法要是离开当下、当人、当时之一念,我不知道怎么下手。因为这也是我与许多善知识有争议的一个说法。过去一些人说净土,我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然后再乘着愿力轮再来到此娑婆世界来度众生。我说你这样说不如你现前这一念,念阿弥陀佛之时普利十方有情,令有情得安乐,回施给有情,令众生皆能往生彼国。我感觉这样守护是为最殊胜方便,这样念,人心智就很畅明。

  因为在一切说教中有密义与显义:显义者顺应众生说,令众生接受故;密义者,但说心智之抉择,横断三际,无前后际,一念入三千,三千入一念,皆在一念中,来了达现前心智之善巧。佛法要不抉择在这个地方,我不知道怎么来运用。所以这个地方虽然有些人有争议,我感觉我们要尊重自己现前这一念,发起正修行,能有正修行的善巧。

  还相者,生彼国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所有的返相、往相,皆是为了拔济众生。那我们现在念佛,皆是为了拔一切众生之苦,非为自求。要是于一切众生说不为自求,现在你到街上走一走看看这些念佛的人,大部分修行就是为自己。所以若往若返,皆为拔济众生之苦。以前看到本焕老和尚抄血经一个序言,本焕老和尚在抄血经之前,他就被佛教的一些善知识不为自求得安乐,不为自求安乐,但为拔众生之苦而出家行道的这样的心智深受感动,他写了一个序言。我看到这个真是感觉到十分的感动。

  那我们修行佛法要是为自求,或者说为一己之利来修行佛法,那怎么能与佛法相应?那你还有一个为自利的我、我所,你那个自利是何物呢?所以回向为首,就是为了修行这种大悲心,拔济众生之苦。这是我们汉地人学佛之急务,这个地方要是走不出来,佛法利益终不现前,十分可惜。虽遇无上乘教言,还行人天福报之心智,为自利之修持,只落人天福报,哪怕是最殊胜教言,落得人天福报就不错了。这实在是可惜,在这个地方希望大家要真正的去思维。

  尤其是第五门的修持,希望诸位善知识多多地下去思维串习。就是往返二种修持中皆为利益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令一切众生得大安乐,出生死苦海。这样一个地方要是我们能纯正的、无畏的去实践实践,你真会得到净土法门乃至佛法的最殊胜功德利益,就是无我的大利。希望诸位善知识善于观察,善于思维,这个要多多的串习。往往在凡有情,修这个慈悲心是不容易的,就是不为自求的心。

  学佛的利益最主要是表现是我们的烦恼薄少了,习气薄少了,慈悲心生起来了,你这个佛法一定会相应。若没这三点,你越学越自我,越学越迷失,越学越自私,跟佛法真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的晚课中,“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以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的这个大愿,十分契合净土,净土的教言十分智慧,这个第五门就是智慧中的慈悲门。就是不为自求,若往若返,皆为众生,皆为饶益有情。你一定不要把这当成一种口号,当成一种高尚的话,你要去付诸实践的,付诸你的心智的实践,若不然我们实在是真是很痛苦的。得遇佛法而不实践佛法,得遇佛法而迷失在自私的狭隘之中,那真是很狭隘、很狭隘的。这个地方希望我们不厌其烦的来善观。

  好,我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三、观行体相

  ▲观行体相者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善哉!这是长行解义分的十重义的第三重。昙鸾法师把解义分,就是长行这一段文字说十重义,这是第三重义,第三重来解释观行体相。因为我们所观所行的体相,你要是没有了解为什么它有这种功德与利益,我们不能深入。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就是观极乐世界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相的差别。若我们不观这个,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由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间所表达。过去讲四悉檀中,有对治世间、第一义谛世间,情世间与器世间,说四悉檀。(编注:悉檀,意译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导众生之教法可分四个范畴,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悉,即遍之义;檀,为檀那(梵da^na,译作布施)之略称,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众生,故称四悉檀。)那么这个地方讲这两个情世间与器世间,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那么这三重表现的实际跟四悉檀的教法是没有差别的。我们看国土。

  

国土体相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这个“相似相对”它是个比喻说,就是一个对比说,以令我们有一个参照、了解的心智,或者让我们来接受这种不可思议的力。因为我们会不接受、拒绝,所以说在我们一切众生法性中与诸佛一样同等庄严,具足妙用,但我们不接受,只接受的是妄想执着无明业力,那么这样就会拒绝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力。所以用相似相对的法来给我们作一个提示。

  

五不思议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

  十七种庄严功德,我们后边会学得到的,就是“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一段文字,就是讲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依报庄严。

  十七种庄严功德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

  就是说佛举了五种不可思议的种类。

  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就是你说我思维思维众生有多少量,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量是不可及的,不可言说,不可称计。像我们有的人就去看过高倍望远镜,你那个手啊,或者随便搞一滴水什么的,在镜底下一看,那个蠕动的东西你就会吓死了,太多太多了,我们称为细菌。生命的种类太多太多了,蜎飞蠕动之类,大到抹香鲸、大象,我们说再大一点的大鹏金翅鸟,龙啊什么的,这样的一些大体动物;小到的确在显微镜下,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蠕动的东西。实际整个世间要是用特定的心智来看都是动的,都是在动的,都是有生命的。那么这可能是个差别,所以“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二者业力不可思议。

  有人会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皆有佛性,那为什么会有差别众生呢?这是业力不可思议的表现。佛力、本性力决定不可思议,那么我们的执着无明的虚妄业力,亦不可思议。它不可思议与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力不可思议是同等的,但取用有异。我们取用了业力,业力变的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取用了佛力,佛力的不可思议力会表现在我们的现前因缘中。这个地方你要是不深信,你只会认为可能是佛力不可思议吧,业力可能…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