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照十方故無所障礙,也就是度盡衆生,同生安樂國土的意思。那你要是說我看那些人怎麼能往生呢,甚至有些人不希望別人往生。我以前到一些地方跟人共同學習淨土教言的時間,經常聽到這樣的人說,說某某某要能往生了,我就不往生了。我說你不往生也不能擋著別人往生啊,對不對啊?他說這樣的人太壞了,他不能往生。我說你怎麼知道你是個好人呢,對不對啊?再說阿彌陀佛的教言中也不是說好人和壞人往生,是“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鹹成無上菩提的。
所以我們在學淨土法門中,要常常審思淨土法門究竟是什麼樣的教義,果地覺究竟是什麼樣的覺?果地覺的確是無所障礙的覺,果地覺是清淨覺、平等覺、無造作之覺、無對待之覺、智慧之覺、慈悲之覺、喜悅之覺,超越了思維之覺、不思議之覺。這個覺是圓滿覺、無上覺,是不動搖之覺悟。
那我們要用我們的凡夫心去覺,覺來覺去就煩惱重重了。所以我們念佛之時實在是校正自心,如實知自心與諸佛之覺無二無別之覺,要不然真是我們學佛太難了,尤其念佛這個法門很難契入。我們還看下面的文字。
還相回向
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
就是“止”。學習佛法要是離開當下、當人、當時之一念,我不知道怎麼下手。因爲這也是我與許多善知識有爭議的一個說法。過去一些人說淨土,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然後再乘著願力輪再來到此娑婆世界來度衆生。我說你這樣說不如你現前這一念,念阿彌陀佛之時普利十方有情,令有情得安樂,回施給有情,令衆生皆能往生彼國。我感覺這樣守護是爲最殊勝方便,這樣念,人心智就很暢明。
因爲在一切說教中有密義與顯義:顯義者順應衆生說,令衆生接受故;密義者,但說心智之抉擇,橫斷叁際,無前後際,一念入叁千,叁千入一念,皆在一念中,來了達現前心智之善巧。佛法要不抉擇在這個地方,我不知道怎麼來運用。所以這個地方雖然有些人有爭議,我感覺我們要尊重自己現前這一念,發起正修行,能有正修行的善巧。
還相者,生彼國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所有的返相、往相,皆是爲了拔濟衆生。那我們現在念佛,皆是爲了拔一切衆生之苦,非爲自求。要是于一切衆生說不爲自求,現在你到街上走一走看看這些念佛的人,大部分修行就是爲自己。所以若往若返,皆爲拔濟衆生之苦。以前看到本煥老和尚抄血經一個序言,本煥老和尚在抄血經之前,他就被佛教的一些善知識不爲自求得安樂,不爲自求安樂,但爲拔衆生之苦而出家行道的這樣的心智深受感動,他寫了一個序言。我看到這個真是感覺到十分的感動。
那我們修行佛法要是爲自求,或者說爲一己之利來修行佛法,那怎麼能與佛法相應?那你還有一個爲自利的我、我所,你那個自利是何物呢?所以回向爲首,就是爲了修行這種大悲心,拔濟衆生之苦。這是我們漢地人學佛之急務,這個地方要是走不出來,佛法利益終不現前,十分可惜。雖遇無上乘教言,還行人天福報之心智,爲自利之修持,只落人天福報,哪怕是最殊勝教言,落得人天福報就不錯了。這實在是可惜,在這個地方希望大家要真正的去思維。
尤其是第五門的修持,希望諸位善知識多多地下去思維串習。就是往返二種修持中皆爲利益一切衆生往生安樂國土,令一切衆生得大安樂,出生死苦海。這樣一個地方要是我們能純正的、無畏的去實踐實踐,你真會得到淨土法門乃至佛法的最殊勝功德利益,就是無我的大利。希望諸位善知識善于觀察,善于思維,這個要多多的串習。往往在凡有情,修這個慈悲心是不容易的,就是不爲自求的心。
學佛的利益最主要是表現是我們的煩惱薄少了,習氣薄少了,慈悲心生起來了,你這個佛法一定會相應。若沒這叁點,你越學越自我,越學越迷失,越學越自私,跟佛法真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的晚課中,“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以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文殊的這個大願,十分契合淨土,淨土的教言十分智慧,這個第五門就是智慧中的慈悲門。就是不爲自求,若往若返,皆爲衆生,皆爲饒益有情。你一定不要把這當成一種口號,當成一種高尚的話,你要去付諸實踐的,付諸你的心智的實踐,若不然我們實在是真是很痛苦的。得遇佛法而不實踐佛法,得遇佛法而迷失在自私的狹隘之中,那真是很狹隘、很狹隘的。這個地方希望我們不厭其煩的來善觀。
好,我們看下面一段文字。
叁、觀行體相
▲觀行體相者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衆生體。
器分中又有叁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叁者入第一義谛。
國土體相者: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衆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叁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釋。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衆生。衆生福盡,此舍利變爲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爲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于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裏,若十裏,若百裏,隨我心願。”爾時即便于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
“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爲喻,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衆生衣食等願,不能與衆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衆生一身願,不能與衆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善哉!這是長行解義分的十重義的第叁重。昙鸾法師把解義分,就是長行這一段文字說十重義,這是第叁重義,第叁重來解釋觀行體相。因爲我們所觀所行的體相,你要是沒有了解爲什麼它有這種功德與利益,我們不能深入。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衆生體。
就是觀極樂世界情世間與器世間二種相的差別。若我們不觀這個,我們知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由情世間與器世間二種世間所表達。過去講四悉檀中,有對治世間、第一義谛世間,情世間與器世間,說四悉檀。(編注:悉檀,意譯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導衆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即:世界、各各爲人、對治、第一義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悉,即遍之義;檀,爲檀那(梵da^na,譯作布施)之略稱,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衆生,故稱四悉檀。)那麼這個地方講這兩個情世間與器世間,衆生體。
器分中又有叁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叁者入第一義谛。
那麼這叁重表現的實際跟四悉檀的教法是沒有差別的。我們看國土。
國土體相
國土體相者: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這個“相似相對”它是個比喻說,就是一個對比說,以令我們有一個參照、了解的心智,或者讓我們來接受這種不可思議的力。因爲我們會不接受、拒絕,所以說在我們一切衆生法性中與諸佛一樣同等莊嚴,具足妙用,但我們不接受,只接受的是妄想執著無明業力,那麼這樣就會拒絕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德力。所以用相似相對的法來給我們作一個提示。
五不思議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
十七種莊嚴功德,我們後邊會學得到的,就是“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那一段文字,就是講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報莊嚴。
十七種莊嚴功德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
就是說佛舉了五種不可思議的種類。
一者衆生多少不可思議。
就是你說我思維思維衆生有多少量,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個量是不可及的,不可言說,不可稱計。像我們有的人就去看過高倍望遠鏡,你那個手啊,或者隨便搞一滴水什麼的,在鏡底下一看,那個蠕動的東西你就會嚇死了,太多太多了,我們稱爲細菌。生命的種類太多太多了,蜎飛蠕動之類,大到抹香鯨、大象,我們說再大一點的大鵬金翅鳥,龍啊什麼的,這樣的一些大體動物;小到的確在顯微鏡下,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蠕動的東西。實際整個世間要是用特定的心智來看都是動的,都是在動的,都是有生命的。那麼這可能是個差別,所以“衆生多少不可思議”。
二者業力不可思議。
有人會問: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皆有佛性,那爲什麼會有差別衆生呢?這是業力不可思議的表現。佛力、本性力決定不可思議,那麼我們的執著無明的虛妄業力,亦不可思議。它不可思議與佛性、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這個力不可思議是同等的,但取用有異。我們取用了業力,業力變的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取用了佛力,佛力的不可思議力會表現在我們的現前因緣中。這個地方你要是不深信,你只會認爲可能是佛力不可思議吧,業力可能…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