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佛地覺悟,也就不是“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個法則了,也就不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力成就。

  現在很多在學習淨土法門中,以自己的情計,以自己的修持,以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的學教,來分析阿彌陀佛的教言,結果就昧失在自己的所知障中,不得佛法利益,不得淨土法門的利益,就是廣大清淨平等的利益。這個廣大清淨平等的利益,就是諸佛親證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無上根本心智,也就是說一切諸佛所證的果德在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徹底地無疑地回施給衆生,令一切衆生于現下聽聞之時得到覺悟與印證,在此處無疑無慮,得以安住,就是往生彼國之大利,不離當人、當念,不離于當下,得以抉擇,所以“決定往生彼土”。

  此土是一切衆生法性之本體,此土是無量光佛刹,無挂無礙,此土是清淨土、平等土,是一切衆生本具之德相土,遠離造作過患,壽命無量。這個諸佛來印證,我們感覺到散漫無依,但以阿彌陀佛觀察二百十一億佛土殊勝莊嚴,以五劫的思維觀察一個善巧,怎麼樣把諸佛所證的果德平等回施于一切有情呢?他就發起了這樣的大願:願一切衆生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即印自心。如是知諸佛所證,如是接納諸佛所證,如是照見自心與佛無二心智。

  那麼這樣一個大功德回施的法門,阿彌陀佛又發這樣的願:“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群苦,誓不成等覺”。他這個大施主,就是令一切衆生決定往生彼國。“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群苦,誓不成等覺。”就是佛以下都是貧苦者。他又發這樣的願:“設我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他發這個“名聲傳十方”的願望幹什麼呢?在他的一個究竟願望中發出來了,說“設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所以阿彌陀佛出世的願望就是以名號聽聞,令衆生得以印契自心,得以度脫成就,得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那麼最弱的有情得以不退轉的種性的成熟,再弱的就是作以遠緣,他不信不順,作一個遙遠的因緣,亦得究竟的利益。所以“決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諸佛如來所證,就是一切法界有情,若胎生、濕生、卵生、化生,若凡、若智、若愚,其本質與佛決定無二無別,所謂的平等法身心智者。阿彌陀佛就加被一切衆生得見此清淨法身、平等法身。我們一般讀《無量壽經》就有這樣一個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那麼一切衆生其本質心智皆是如來會,所以《大寶積經》有十方諸佛如來會這樣一個如來會集品,那麼一切衆生在諸佛心智功德眼目中都是如來會。

  所以我們看看《大方廣如來藏經》我們就會看得到,佛看一切衆生都坐在清淨蓮花中,皆坐在清淨蓮花中,衆生不知不曉,被自己現前虛妄無明業習所蒙蔽,煩惱執著所蒙蔽,其花就枯萎了。但在佛的清淨智德中,親證如是,決不被蒙蔽了。我還建議大家下去能讀一讀《大方廣如來藏經》,我們放光寺倡印了很多,客堂就有,希望讀一讀,很薄,但是我看讀的人很少。它實在是講的是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如來的心智的回施,無遮無蓋,作了九種喻。在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藏經的時候,出了一身汗,掉了一通淚,感動的,感激的……真是很感激的,因爲一切了義教的印證是無二無別的。以前讀到蓮花生大師的一個伏藏品的赤裸真性,讀的時候也是痛哭流涕的,跟讀《大方廣如來藏經》的感受是一樣一樣的,就是說心智受到了極大的安慰,深感諸佛如來是一個無畏施者、智慧施者、慈悲的施者、報恩的施者、真知恩的施者,令一切有情感動的,起碼像我這樣頑愚有情能感動,我感覺其他人會受感動的。

  清淨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

  就是八地以上菩薩,

  與上地菩薩,

  歡喜地菩薩,

  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這個寂滅平等實在是諸佛證的一切衆生本源心智。我們在這個地方主要是認取不夠,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以喚醒自心。這個地方真需要去實踐與修持,單明其理,多生邪見。假設說我們了解到這個地方了,你不去實踐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名號,你會生邪見的,因爲你會拿你懷疑的業力思維去觀察這個名號的功德,那會産生五逆謗法之過患的。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中,說惟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我們疑佛、謗佛之心,在凡愚之心中是最重最重的。遠離謗疑,像我們薄地凡夫是甚難甚難的。舉心動念,多有疑慮。何以故?這種疑心塵垢深厚故。怎麼來消除呢?就是先明其理。

  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有十七種。阿彌陀佛的國土莊嚴,天親菩薩用十七個角度來闡述它的莊嚴,後邊會學到的。

  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阿彌陀佛有自他二種受用,八種功德所顯,後邊也會學得到。

  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就是四種菩薩正修行功德,後邊我們也會看得到的。這合起來就是二十九種觀察,能了解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殊勝利益,其國土莊嚴的不可思議的內涵,就是我們的家珍,也就是我們法性之威德,以及莊嚴的實質內涵。要不了解這樣的內涵,人就不願意往生彼國,所以通過作觀,抉擇于往生彼國之信心、安樂住。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就是說了了分明是爲觀察之心。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要不然就過時了,我們還看文字吧。

  

5、回向門

  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門,也就是出功德門,前四門就是所謂的入功德修持,出功德門,這個出功德就是往返二種回向,在這裏邊提出,令我們審觀這個法則。

  ……

  回向門,不舍一切苦惱衆生,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心中不舍一切衆生是很不容易的,這個修法有一定的……對凡夫的心量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可能來自于我們的親疏觀、善惡觀、是非觀,可能會有取有舍。第五門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前四門是自心修持,第五門是利他修持。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

  作什麼願呢?回向令一切衆生,若往若返,得往返的利益,不是爲自求,佛法一直有一個大的綱領就是不爲自求,但在我們漢地這個不爲自求的修持,這個要求,往往人不清晰。我常年在這個地方遇到出家師父、居士來要求閉關的十分多,從九七年到現在來的太多太多了,但是說我爲常住、我爲大家學佛、我做點什麼守護啊,爲大家了生死、爲大家的道業的人,基本上沒有聽到過。就是你們修法吧,我來服務,我來做事的,基本上沒有聽到過,大部分是我要閉關、我要修什麼、我要怎麼的、我要怎麼的、我要求什麼、我要成什麼,基本上是這個概念。

  那這個在佛教中是基本上違背佛教的教義。那爲什麼我們現在的狀態會是這樣的呢?藏傳佛教不可能,讓他這樣發心是不可能的,這樣的發心是很難聽到的,在藏傳佛教點個燈也會發個願,說願此燈光照亮法界有情,願一切有情得以智慧光明,他不會說我點個燈我有智慧吧,這樣的心理肯定是很少很少人有的。所以說我們漢地的教育,有時候反而形成一種很自私的東西。所以我們晚課有一個“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雖然我們這樣天天念,但到事上還是我要幹什麼,我要成什麼,我能是什麼,這樣的知見在我們生命中表現得很充分。

  那麼這個慈悲門的修持是佛教修持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煩惱越來越少,我執我見越來越少,那就會生起慈悲心。所以看你慈悲心是否生起來了,就是欲饒益其他有情,令有情得安樂的心是否多起來了,那這樣一多,你的煩惱也就少了,我、我所、我執堅固也就少了,那佛法也就現前,利益就現前了。這個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引不起我們的重視,那可能就會出現其他的學習佛法的彎路,與佛教不相應的一些法則。

  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二種回向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就是往返二種往生,在這個地方昙鸾法師就講出來了,就是往相、返相二種往生。像我們一般說往生彼國,然後還到此娑婆世界度化衆生,那就是往返二種心智。有人說我再也不來這個娑婆世界了,這個世界太虛假了,太苦了,太渾濁了。那麼這是單是往生之心,沒有返相修持。返相修持在現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在未來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說未來世多令衆生迷惑,所以當下修持中可以深刻觀察。

  

往相回向

  說二者還相往生,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國土。

  我們現在拜往生禮贊說“願共諸衆生,同生安樂國”,那麼這個願是十分重要的。往生不是我往生,是法界清淨往生,是平等往生,是一切衆生皆得往生。淨土教言的教綱在這個地方,願一切衆生得往生。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心。與這個心相應,就是與佛願相應;與佛願相應,就與佛的果地覺相應;與佛的果地覺相應,你的心裏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遠離了對待;無對待就是無對待光,無對待光你心智就會暢明,就會與阿彌陀佛相應,你就會在贊佛念佛,就是佛佛相念,你就是覺悟者念佛。要不然我們用自己的情執、自我的自私心來念佛,那“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樣的心智是很難成熟的。

  所以阿彌陀…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