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四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我以前也是,大家议论过这个事情,问法师你拜过上师没?我说没有。你拜过其他的人没?我说我依止过人学法,但是说要作我的上师,作我的法身慧命的整体的因缘的成就者,我现在真是疑虑,疑虑——就是某一个人能作我生命的顶戴者,无疑无虑的,我感觉到我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很多人都有参差不齐的业习、业相,都有所亏欠,我感觉到一个亏欠的人能让我整个身心都去顶戴他,我感觉到十分困难。因为啥呢?我受的教育不允许。 也可能我在说我自己,我感觉到大家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我们这个时间怎么来看自己修行的法则。

  

因为净土一法是唯仰仗阿弥陀佛,唯依阿弥陀佛为根本导师,来念佛、忆佛、往生彼国、成就无上菩提,他不假其他方便。象我们现在这个交流,只是个佐缘——辅佐的因缘,就是我来辅佐大家了解阿弥陀佛,我也这样实践,你也这样实践,我们依这个法则去实践罢了。这样就能清晰这个教理、教义,不模糊。

  

所以这个地方仰止唯佛陀,仰止唯弥陀,就是我们依靠的唯一是阿弥陀佛。若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业习,都有参差不齐的地方,你学佛就会徘徊迷茫,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误解。这个地方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在座的善知识来细细地审视这个大是大非,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比较敬仰她们女众行法的问题,也不是其他的,我感觉到行法尤为地重要。但教理不明犹如盲人行法,盲人走路是磕磕碰碰,会出问题的;那教理明了你不去行,你会生邪见的,会欺辱别人的,你会欺骗别人,你跟别人说的时候说得很好啊,但到事上你还会被自己不如法的行为所困惑。

  

所谓的有信有解,有行有证,那就有果;那要我们有信无解,就会迷,就会迷信;有信有解,无行无证,就会生邪见;若有信有解又有行,又有经典不断地给我们印证、传承的洗涤,那我们必然会证果的,必然会得到真正的佛法的利益的。

  

在净土法门之所以无畏,我之所以得到无畏的加持,以前是持戒念佛,按照蕅益大师的念佛方法,的确得到过欢喜。这个欢喜以前自以为是雷打不动的,别人赞啊、谤啊、誉啊、辱啊,没有感觉,没有啥想法,就是自己只管念自己的佛,给自己定个任务,定个数量,根本不管别人说我什么、想我什么,也不去问,只管那样做,得到过一点相似的安乐。

  

那么后来接触到《往生论》之后,我感觉到这个理路是清晰的,清晰了反而实践得少一些,感激还是有的,只是说眼比较明亮。以前就是靠行法、行法、行法,感激、感激就对了,那么不念,真是不念还是发慌的,这个一断念就发慌,以前睡觉的时候念佛是不敢断的,梦中要是念佛断了,第二天肯定是要忏悔的,就会到佛前忏悔的。

  

象以前跟我一起学佛的居士、出家人说他们梦里犯过失了,不能把握自己,我说到佛前磕头去,把头撞破,就那样说的,就是说你好好忏悔去,以前是这样子。那么后来遇到《往生论》这种条理性的教言,的确心里有个休息的地方了,知道理路了,就是仰仗佛力,心智中越无挂碍越方便。但你要是不念佛、不忆佛,不依佛愿力,那你要依自己的业力,马上会产生沉重与苦恼。所以说这个法则的差别,我们诸位善知识呢,一定要细细地去观察。

  

以上为《往生论注》上卷内容,下面讲解下卷内容

  

――――――――――――――――――――――――――――――――

  

十重义

后面这个长行重释,来解释这个文字,我们来看一看昙鸾法师是怎么来解释这个长行的。

  

【论曰:】

  

  “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

  

他把它分成十个段落,或者说十重义。

  

一者愿偈大意。

  

就是说这九十六句颂的大意,四百八十个字讲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写一写,写一写比较好,他是从十重来讲的。象学比丘戒都知道,他们把戒律也都判成十重义,世尊讲每一条戒都有十种功德。那么昙鸾法师把这个长行分十重义,就是以后我们学的这个文字中有十重义。一者愿偈大意。能记的就记一记。

  

二者起观生信。

  

记一记很好的,容易条理起来,

  

三者观行体相。

  

四者净入愿心

  

它逐渐把我们引导到这个……通过文字引导来使我们真正的进趣佛法。净入愿心。

  

五者善巧摄化。

  

要是有《往生论注》的人可以找一找,我今天专门去客堂看看,没有这本书,要有这本书就很方便,以前放光寺印过很多的《往生论注》,可以给大家看一看。

  

六者离菩提障。

  

他这是逐步深入,来让我们进趣这个法则。我这也是下决心和大家一起学,我在底下没有看。我想最好不看,哪怕生疏一点,跟大家一起学,也方便一些。要是我看得很熟,又怕自己发明,我想抑制一下自己的发明因缘,有时候讲东西很容易把自己的私心破除了。我们尽量地,不是说依文解义吧,来依文自我剖析,看怎么能引发我们的正信、正行、正见,于这个法产生抉择。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转达给大家,还是想通过历代的传承机制,他们很严谨的,象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都是很严谨的,他们的著作,就是所有言说必有出处的。我很希望我这一次也会这样做。

  

七者顺菩提门。

  

他这个逐步进趣,是很详细的。顺菩提门。

  

八者名义摄对。

  

九者愿事成就。

  

十者利行满足。

  

我再从第一个念一下。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这过去称为科判,作了十重科判。因为昙鸾法师时间很早,他跟远公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那时候科判意识还没有出来呢,这种科判还是后人逐渐建立的。四者净入愿心。实际这是法的修持的逐步深入的法则。五者善巧摄化。看漏下的重新记下来。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名义,名字的名,意义的义,摄影的摄,对待的对。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因为这一个法要是没有这样的机制呢,我们就不太条理。十者利行满足

  

我们要是把这十重义真正的了解了,我感觉到对净土一法的整体的机制的了解就很清晰了,就不至于草草的来接受一个法则。大概这样的机制我在十年前讲过一次,其他都是提示一下的讲话。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

  

它是解释论曰的。

  

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他从“论曰”开始,因为“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他没有从那个下手,前一段偈颂问题,从论曰开始来启发的,故言论曰。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就是偈在说些什么呢?“曰”者,词也。就是里面的内容。故言:“论曰”。

  

我们看它下面的文字。

  

一、愿偈大意

愿偈大意者。

  

十重义嘛,开始从第一开始,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

  

因为先说愿偈大意嘛。

  

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他这是以《往生论》的文字来直接展示的,他后面来解释,我们来看《往生论》的原文。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他直接把意乐给讲清楚了。愿就是意乐,就是愿生安乐国土。怎么愿生呢

  要观彼世界,见阿弥陀佛。

  

我见过念佛见到极乐世界景色的人是很多的,尤其是以前。因为在堂口中,比较安稳,…

《往生论注讲解 第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