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我以前也是,大家議論過這個事情,問法師你拜過上師沒?我說沒有。你拜過其他的人沒?我說我依止過人學法,但是說要作我的上師,作我的法身慧命的整體的因緣的成就者,我現在真是疑慮,疑慮——就是某一個人能作我生命的頂戴者,無疑無慮的,我感覺到我有點困難。爲什麼呢?很多人都有參差不齊的業習、業相,都有所虧欠,我感覺到一個虧欠的人能讓我整個身心都去頂戴他,我感覺到十分困難。因爲啥呢?我受的教育不允許。 也可能我在說我自己,我感覺到大家每個人都應該思考思考,我們這個時間怎麼來看自己修行的法則。

  

因爲淨土一法是唯仰仗阿彌陀佛,唯依阿彌陀佛爲根本導師,來念佛、憶佛、往生彼國、成就無上菩提,他不假其他方便。象我們現在這個交流,只是個佐緣——輔佐的因緣,就是我來輔佐大家了解阿彌陀佛,我也這樣實踐,你也這樣實踐,我們依這個法則去實踐罷了。這樣就能清晰這個教理、教義,不模糊。

  

所以這個地方仰止唯佛陀,仰止唯彌陀,就是我們依靠的唯一是阿彌陀佛。若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業習,都有參差不齊的地方,你學佛就會徘徊迷茫,到一定的時候可能會産生誤解。這個地方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在座的善知識來細細地審視這個大是大非,這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比較敬仰她們女衆行法的問題,也不是其他的,我感覺到行法尤爲地重要。但教理不明猶如盲人行法,盲人走路是磕磕碰碰,會出問題的;那教理明了你不去行,你會生邪見的,會欺辱別人的,你會欺騙別人,你跟別人說的時候說得很好啊,但到事上你還會被自己不如法的行爲所困惑。

  

所謂的有信有解,有行有證,那就有果;那要我們有信無解,就會迷,就會迷信;有信有解,無行無證,就會生邪見;若有信有解又有行,又有經典不斷地給我們印證、傳承的洗滌,那我們必然會證果的,必然會得到真正的佛法的利益的。

  

在淨土法門之所以無畏,我之所以得到無畏的加持,以前是持戒念佛,按照蕅益大師的念佛方法,的確得到過歡喜。這個歡喜以前自以爲是雷打不動的,別人贊啊、謗啊、譽啊、辱啊,沒有感覺,沒有啥想法,就是自己只管念自己的佛,給自己定個任務,定個數量,根本不管別人說我什麼、想我什麼,也不去問,只管那樣做,得到過一點相似的安樂。

  

那麼後來接觸到《往生論》之後,我感覺到這個理路是清晰的,清晰了反而實踐得少一些,感激還是有的,只是說眼比較明亮。以前就是靠行法、行法、行法,感激、感激就對了,那麼不念,真是不念還是發慌的,這個一斷念就發慌,以前睡覺的時候念佛是不敢斷的,夢中要是念佛斷了,第二天肯定是要忏悔的,就會到佛前忏悔的。

  

象以前跟我一起學佛的居士、出家人說他們夢裏犯過失了,不能把握自己,我說到佛前磕頭去,把頭撞破,就那樣說的,就是說你好好忏悔去,以前是這樣子。那麼後來遇到《往生論》這種條理性的教言,的確心裏有個休息的地方了,知道理路了,就是仰仗佛力,心智中越無挂礙越方便。但你要是不念佛、不憶佛,不依佛願力,那你要依自己的業力,馬上會産生沈重與苦惱。所以說這個法則的差別,我們諸位善知識呢,一定要細細地去觀察。

  

以上爲《往生論注》上卷內容,下面講解下卷內容

  

――――――――――――――――――――――――――――――――

  

十重義

後面這個長行重釋,來解釋這個文字,我們來看一看昙鸾法師是怎麼來解釋這個長行的。

  

【論曰:】

  

  “論曰”已下,此是解義分。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叁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論曰”已下,此是解義分。此分中義有十重。

  

他把它分成十個段落,或者說十重義。

  

一者願偈大意。

  

就是說這九十六句頌的大意,四百八十個字講些什麼呢?我們可以寫一寫,寫一寫比較好,他是從十重來講的。象學比丘戒都知道,他們把戒律也都判成十重義,世尊講每一條戒都有十種功德。那麼昙鸾法師把這個長行分十重義,就是以後我們學的這個文字中有十重義。一者願偈大意。能記的就記一記。

  

二者起觀生信。

  

記一記很好的,容易條理起來,

  

叁者觀行體相。

  

四者淨入願心

  

它逐漸把我們引導到這個……通過文字引導來使我們真正的進趣佛法。淨入願心。

  

五者善巧攝化。

  

要是有《往生論注》的人可以找一找,我今天專門去客堂看看,沒有這本書,要有這本書就很方便,以前放光寺印過很多的《往生論注》,可以給大家看一看。

  

六者離菩提障。

  

他這是逐步深入,來讓我們進趣這個法則。我這也是下決心和大家一起學,我在底下沒有看。我想最好不看,哪怕生疏一點,跟大家一起學,也方便一些。要是我看得很熟,又怕自己發明,我想抑製一下自己的發明因緣,有時候講東西很容易把自己的私心破除了。我們盡量地,不是說依文解義吧,來依文自我剖析,看怎麼能引發我們的正信、正行、正見,于這個法産生抉擇。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轉達給大家,還是想通過曆代的傳承機製,他們很嚴謹的,象昙鸾法師、道綽禅師、善導大師,都是很嚴謹的,他們的著作,就是所有言說必有出處的。我很希望我這一次也會這樣做。

  

七者順菩提門。

  

他這個逐步進趣,是很詳細的。順菩提門。

  

八者名義攝對。

  

九者願事成就。

  

十者利行滿足。

  

我再從第一個念一下。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叁者觀行體相。這過去稱爲科判,作了十重科判。因爲昙鸾法師時間很早,他跟遠公大師是同一時代的人,那時候科判意識還沒有出來呢,這種科判還是後人逐漸建立的。四者淨入願心。實際這是法的修持的逐步深入的法則。五者善巧攝化。看漏下的重新記下來。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名義,名字的名,意義的義,攝影的攝,對待的對。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因爲這一個法要是沒有這樣的機製呢,我們就不太條理。十者利行滿足

  

我們要是把這十重義真正的了解了,我感覺到對淨土一法的整體的機製的了解就很清晰了,就不至于草草的來接受一個法則。大概這樣的機製我在十年前講過一次,其他都是提示一下的講話。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

  

它是解釋論曰的。

  

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他從“論曰”開始,因爲“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他沒有從那個下手,前一段偈頌問題,從論曰開始來啓發的,故言論曰。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就是偈在說些什麼呢?“曰”者,詞也。就是裏面的內容。故言:“論曰”。

  

我們看它下面的文字。

  

一、願偈大意

願偈大意者。

  

十重義嘛,開始從第一開始,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

  

因爲先說願偈大意嘛。

  

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他這是以《往生論》的文字來直接展示的,他後面來解釋,我們來看《往生論》的原文。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他直接把意樂給講清楚了。願就是意樂,就是願生安樂國土。怎麼願生呢

  要觀彼世界,見阿彌陀佛。

  

我見過念佛見到極樂世界景色的人是很多的,尤其是以前。因爲在堂口中,比較安穩,…

《往生論注講解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