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內容提示
十重義第二義起觀生信
此分中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示五念力者
五念門者: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本集講解:禮拜門贊歎門
原文:
▲起觀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示五念力者: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叁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叁號,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故曰“應”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雲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
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爲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叁時、夜叁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雲何贊歎?口業贊歎。〗
“贊”者,贊揚也。“歎”者,歌歎也。贊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衆生一切無明,能滿衆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雲何爲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又有叁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此叁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問曰:名爲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瘥。亦如行師對陣,但一切齒中誦:“臨兵鬥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樸子》謂之“要道”者也。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複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複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講解:
《往生論》的文字學習我們繼續進行。
昨天我們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長行解義分,我們從解義分開始學習。爲什麼要這樣做?因爲根據我們現在人的這種思想狀態來作一個分析,我們從解義下手,再來實踐觀察就比較方便。那麼這個文字,有書的可以翻到《往生論注》下半卷,卷下的文字解釋。
昨天我們把願生偈大意……他分成十重,這十重的第一重就是願生偈大意。(有聲音嗎?好,有聲音就行。聽得到吧?聽得到就行。)願生偈大意,這是解義分的十重,義分有十重,它這樣一個科判,就是說層次分明的把這個解義分,也就是長行的文字判成了十個部分。我們先學它第一個部分,也就是願生偈大意。
昨天我們讀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學了這個地方的文字,下面我們接著這個文字學習,逐漸給我們有一個深入的機會。那麼下面讓維那師給大家讀,把這一段文字讀了,我給大家作個提示。
▲起觀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示五念力者: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二、起觀生信
(起觀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
這一段文字,所謂的起觀生信,在這十重義中,起觀生信是第二個,所謂的二重義,因爲願生彼國,那麼願偈大義:觀彼世界相,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他沒有作什麼文詞的解釋,就直接地以原文來作解釋了。那麼最主要的是要生信。雖有此願,若無正信,那麼此願難立。所以他就從起觀生信這第二個方面來作提示。這是第二重義起觀生信。
那麼起觀生信它又分作二重,二重義,我們看這二重。
一者示五念力
我們平時,昨天我們提到這個事情說,剛剛把這個理出來個頭緒,又結束了這一堂課,能不能把一堂課延長兩個小時呢?那麼這個就是念力的問題,或者就是我們意念力的散慢、不條理性,或者是需要有一個大家回觀的過程,需要一個回觀的過程。那麼這個念力,對凡夫有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串習,或者薰習的這麼樣一個要求。
二者出五念門。
這個念力與念門,他是這樣作了一個評判。
示五念力
示五念力者:雲何觀,雲何生信心?
産生這種念力,引導我們願力的抉擇。“雲何觀,雲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
因爲我們都知道淨土教門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有這麼樣一個框框,也是這樣一個教導。若不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那不能說是所謂的行成就,只能說是因,在因地作一個這麼樣的見習,經過久久修持,得以成就。那麼五念門的成就,就是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在隨順分中建立,所以說“行成就”。就我們好比到這個大殿裏來,我們在這個殿堂護佑下,太陽不能直接照射我們,風啊雨啊它不能直接來侵蝕我們,那麼這就起到一個成就的保護。五念門亦複如是。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法身報身化身
因爲阿彌陀佛的國土十劫前已建立,阿彌陀佛的大願十劫前已圓滿,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功德力十劫前已成就,所以我們能得聞、聽聞這個法則,隨順之時,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叁身。像我們說見佛,一般我們談到法、報、化(身)。象這個藏傳佛教,他們判得就比較多一些,有五種身。那我們就說法、報、化叁身阿彌陀佛。
象《金剛經》講“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說的法身分,就是所謂的清淨法身。此色身,無色無相,威德利益十方,不動法座。《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四句偈子講的就是這種法身方便。“隨機感應彌不周,恒常坐此菩提座。”(編注:《華嚴經》說:“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就是廣利有情,不動法座。
那麼我們講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普利十方,令衆生無礙,圓滿心智一時得見,就是圓滿報身威德攝化。那你在這地方能運用得起來,就是爲報身所攝,那見報身功德。我們稱爲光明遍照,是爲報身佛——盧舍那佛。
那應化身,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順應現緣,各有所獲,若求善法,若求人天福報,若求出離生死,若求了解自性,各個安立,這是應化所得,應化身分。
那我們能不能運用這種利益呢?運用得起,那就是得見彼佛。我們行般舟這種行法,無有斷欲而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種行持是證念佛叁昧——般舟叁昧而親見阿彌陀佛,問法無礙,親臨教誨。那這樣的修持,是叁昧力所得見。這不是道理,這應該有所解、有所行的一個法則。解行並舉,是爲佛法真實的功德。那我們爲什麼學解義分?就是爲了使大家有正解正見,對這個法的機製,有正解正見,産生正行之正機,不至于走彎路啊,這樣子。
出五念門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
前面是念力,這念力以阿彌陀佛果地覺來加持凡夫有情,令持得到這樣的力,什麼力?五種念力,得見阿彌陀佛。
這個五念門:
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這…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