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古來以久對淨土法門特定的一個名詞,稱爲往向與返向往生的這樣的五門機製。

  前四門是往向往生,就是所謂的我們現在常談的往生彼國,這樣的一個心願,就是自利入功德修持。前四門是自利入功德修持,也就是往生修持。因懼怕生死輪回故,因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修法不易故,不能親聆世尊教誨故,多遇惡緣故,有這樣的因緣,所以欲成佛,欲度衆生故,欲得無上大利故,願往生彼國,修前四念門,以往生彼國,得見阿彌陀佛,加持授記,乃至于法得以親證,返回娑婆世界,普利有情。這是通常往生知見,也就是所謂的入功德自利知見,也就是願往生的往向往生的常規的一個教言說法。這個我們要有善思維觀察的一個機製。

  五者回向門,第五門就是所謂的返向往生。雖居凡位,依佛威德,仗佛威德,傳達佛法,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令有緣得遇者鹹得往生度脫,鹹得成就菩提,于一切衆生,作法傳布者,所以就稱爲返向往生,以利他爲自利善巧。

  那麼第一個法則就是以自利往生,純熟之後,普利有情;這一個法則是以利他,回向利他有情,而得到往生的大利,所以是返向往生修持。出功德不爲自求,爲饒益一切有緣故而念佛,傳播阿彌陀佛殊勝願力,這樣的一個一門修法,稱爲回向門,也就是返向往生的一個修持方法。他所言說就是不舍一切苦惱有緣,愛樂一切現緣有情,于一切有情作法則之抉擇,令一切衆生隨順阿彌陀佛的願望,得生彼國之抉擇,無疑無慮。這樣是不求自利而利他的一種利他功德的修持,也就是大悲心的修持。這是淨土一法的一個特定的修法。前四門可以說是自利門,也可以說是入功德門,也可以說是往生門;第五門是返向往生。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就是所謂的往生門,往向往生。就是說願生彼國,得生彼國後,得無量叁昧,種種自在神通方便力,回施娑婆,饒益有情。這樣誓願是一個人修持的法則。若發這樣的心,如是修持,是爲方便。就是前四門的修持——禮拜、贊歎、作願、觀察,以達到往生的殊勝的目的。真正地得見阿彌陀佛,得生彼國,具足無量叁昧善巧,回入娑婆,普利衆生。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淨土法門的教言與傳播。就是前四門的修持——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前四門的修持,就是入功德,所謂入功德就是往生彼國,也就是自利安樂住。那麼後一門是慈悲教化門,此門修持的就是以大慈悲爲方便,不爲自求,但爲饒益一切有緣,令其無畏往生,令其無畏抉擇于往生,這樣的修持法門,所以稱爲返向往生。

  我不是故意要舉這樣一個往向與返向。因爲在現世中的修持,願我往生的教化早已普及,就是前四門自利入功德修持——往向往生修持,大家基本上都是有觀察、有耳聞,唯有返向往生之教言,缺于傳播,更少于修持,這是以利他爲自利。暢談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令衆生聽聞而得度脫,隨順佛的願力,任運往生彼國無疑無慮,這樣的心智。

  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法則宣化。因爲在淨土法門的傳播中,自利修持的教言大家就十分的純熟,在返向往生這個教言中就比較弱。這個事以及這種修持的方法與傳播,在我們中國就比較弱。所以象一些特定教言中說,我們學習佛法,慈悲心是不是強了?煩惱業習是不是弱了?淡化了?這是如法行的一個特殊標志。但在我們漢地教言中的機製,表達最多是自私的教言,就是所謂的“我往生,我怎麼樣”的利益比較多一些,結果造成了許多不學佛的人看到學佛的人,認爲學佛的人比較自私,甚至比較狹隘、閉塞那種樣子。

  那要是我們兼修于自他二利,往返二種往生,出入功德皆自由的修持、對照的修持,這樣就很容易了解淨土法門的整體教化機製。而不是片面的在智法上,或者在悲法上,偏頗于某一法則,那我們能悲智雙修,就會可以很容易完整地了解淨土法門。

  (今天缺這麼多人?看來平時誦經是沒有人誦啊,這個寺院裏安居這些沙彌他們這種自覺的意識匮乏得很。

  那麼這個是應該注重地觀察。我們在學教的過程中,尤其是淨土法門,這個地方要深深地思維,因爲學佛的確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象現在在學佛的機製上,不珍惜自己的機會,學得圓滑,或者說自己的業習蔽障比較重,這都可以理解。但有一點,我們珍惜自己的機會就很好。)

  那麼往返二種往生的修持,在淨土法門的完整教化機製中,尤其我們現在學佛的、學習淨土法門的人應該注意觀察,不可草率。

  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1、禮拜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叁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叁號,即此如來正遍知也。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故曰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雲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

    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爲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叁時、夜叁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身業禮拜,禮拜門我們大概會出現一個比較直接的意識概念,可能會一聽到禮拜,就想到深夜在佛前、經像前來五體投地的這樣來禮贊佛陀。他作了一個解釋。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這個“應正遍知”,後面解釋:知一切諸佛實不壞相,不增不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諸法不動,故雲正遍知。

  我們禮正遍知是個什麼?就是意不動、身不動、不增減、無有好惡、無有濁染、無有凡聖,一切對待消融之時,正是禮佛。所以在文殊七種禮佛法中,就是禮法界佛。就是心智不晃不動、不動不搖、遠離對待、遠離善惡、,遠離心行言說,但以清淨無挂礙、明了心智來禮敬,所謂的守護就是禮敬。

  ……

  應正遍知。實際我們真如心智的現前是真正的禮佛,禮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的真如心性。這麼說容易混淆,幹脆我們就換種說法。

  諸佛如來,德亦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

  說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實際說一切諸佛的名號都是無量的。

  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

  磬竹難書,那是無以載的。

  是以諸經或舉十名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世、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稱爲如來十號。

  或騰叁號

  這叁號就是把前面的叁號來作一個提示。

  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叁號

  他是這樣說。

  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如來”的解法很多,最主要是所謂的不于後有中安住,但表現真實功德心智,那麼如來的名號就比較好了解一些。隨其現前心智,清淨現前,是爲如來。如是守護故。

  “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故曰也。

  象我們一般說阿羅漢是應供者,一般凡夫僧不這樣說,象凡夫僧依法修持,守護道場,守護教法,信順守護故,而得到消受信施,但凡夫的這種業習中,多行忏悔,所以可以消受信施。那麼聖者入聖位之身,他是應供之位,所以受叁界之應供,阿羅漢是叁界之應供,佛世尊當然如是,受一切人天之供養,是人天出世入世之福田。是這麼個名詞。

  正遍知。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這個應正遍知,是很重要的,往往我們會帶過去了,這個地方把它一帶就過去了,那麼帶過去一讀那就滑口。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這一段文字,要是讀的熟了,運用得及了,那我們就真正會禮拜。

  禮拜是不是五體投體是爲禮拜?這也是一種禮拜。下去了,我可以把它查一下,文殊禮敬方法的七種法。像我們說五體投地是一種方法,頂足禮是一種方法,象大禮拜,現在我們看到藏族的大禮拜也是一種方法,半蹲是一種禮拜,合掌是一種禮拜,一鞠躬是一種禮拜,最尊貴的禮拜或者是具足禮的禮拜也就是禮拜應正遍知,照見自心,如實相應,無增無減,是禮法界佛。有文殊菩薩的禮拜的一些文句,對這個地方有解釋。以後我們查一查。

  那麼這一段文字,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這個文字它解釋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雲何不壞?心行處滅,

  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什麼都用理解的方法,那麼有沒有不理解的方法?不思議智中安立。所以你那個心行處,見聞覺知所涉足之處,不可留戀,不可以爲實,實無所得,那麼這樣就是智慧的修持,這個智慧修持就會“心行處滅”,人就會得清淨安樂住。

  言語道過。

  就是言語道斷之意。

  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他們前面有解釋,我們現在回頭再看。

  爲生彼國意故

  這段話就十分重要了,“爲生彼國意”。“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