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

  第六集

  內容提示:

  1、第二義起觀生信

  作願門止有叁義

  觀察門觀有二義

  回向門兩種回向往向回向還相回向

  2、第叁義 觀行體相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衆生體。

  器分中又有叁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叁者入第一義谛。

  本集講解 :

  國土體相五不思議二力相似相對

    原文: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意,于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爲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爲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爲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雲“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叁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叁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叁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叁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譯“毗婆舍那”曰“觀”。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爲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雲“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叁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觀行體相者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衆生體。

    器分中又有叁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叁者入第一義谛。

    國土體相者: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衆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叁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釋。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衆生。衆生福盡,此舍利變爲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爲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于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裏,若十裏,若百裏,隨我心願。”爾時即便于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

    “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爲喻,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衆生衣食等願,不能與衆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衆生一身願,不能與衆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講解:

  《願生偈》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有書的就把書打開,可能書的種類不太一樣。我們昨天學的,我們把它聯系起來學習。昨天我們把口業贊歎這一門的文字作了一個讀誦與提示。因爲在這個十重義中,在解義分,就是長行以下,解義分,第一重說的願偈大意,第二重起觀生信,那麼起觀生信這一段文字昨天我們作了一個學習,起觀生信是它的第二重義,在起觀生信的所謂的五念門、五念力,在這個五念門中作了一個提示,所謂的口業贊歎。

  今天我們接著下面的文字學習。下面我們學習,我們先讀誦一下。

  

3、作願門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意,于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爲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爲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爲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雲“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叁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叁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叁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叁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門,在這五門中,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作願門是我們應該十分在意的一個修持的方式。因爲我們在初發心的位置上,修行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若方法得體能疾速成就與法相應,與道相應;若是修行的方法不得當,或者說不清晰條理,那麼相應的功德不能如實現前。昨天我們把禮拜、贊歎二門作了一個剖析,當然今天希望在這個作願門,我們作一個相互的交流。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

  這個心,對心的解釋,方式是很多很多的。我們說現前這一個心念,當下、當人的一個念頭,就比較容易去感知它;說真心、妄心、聖心、凡心、智心、愚心,這心心是無量的名字的。那我們怎麼來把這一個心把握的清晰、運用的純熟呢?可能現前這一念我們比較容易去體驗、運用、熟悉它;要是說真心、妄心、佛心、凡心、聖心之類的,內心、外心哪,很容易讓我們跟自己聯系不上。那我們不如直接當人、當念、當下這一念,我們應該來常常審視。

  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

  這一心專念,專念什麼?在淨土一法專念佛願,專念佛的國土,專念佛力、果地心智、佛的不可思議的願力與功德名號。那麼憶彼國國土,念彼佛功德,念彼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這些念呢,不像平時我們會這樣說:“哎呀,我在念佛的時間裏,總是妄想紛飛的,不可自抑。”那麼這個念、這個願,就是讓我們專注于憶念阿彌陀佛國土、阿彌陀佛願力、阿彌陀佛名號與殊勝功德力的一個法則,這樣“畢竟往生安樂國土”。

  所謂的“畢竟”,就是一種相應的心智感召出來的一種法則。“畢竟往生”。“往生”二字我們昨天作了一個提示,就是往返二種,對阿彌陀佛功德的二種認識:一個就是自己的實踐認識,再一個就是回向于衆生的實踐認識;一個是自利的審觀,再一個就是利他的修行。那麼這個“往生”就含攝著往返二種善巧,出功德、入功德二種法則,自利利他的圓成所在,是爲往生。這個往生跟生死實在是無關的。無生無死,無了可了,是爲往生安穩相。具足往返自在、出入自在,出功德、入功德皆得自在,是爲往生之大利。

  往生安樂國土,永不退轉,此心無所退。何以故呢?以佛力故,以佛願故,以佛國土故,順應法性故,非造作、非生滅法故。所以安樂國者,究竟順性而建立,徹彰一切衆生法性土,以彌陀報德而顯現。衆生若隨順,鹹得大利,就是所謂的往生安樂國土的真實利益。

  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翻譯過來,就稱爲“止”。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

  這是一種無事不辦的善巧。世人多在此處散壞、遺失、迷茫。止者,止法,多于安樂住,有種種叁昧之力、正受之力。所謂的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無事不辦能止惡揚善。

  不作惡也。

  這個惡是無明之惡、散壞之惡、不可自製之惡。

  此譯名乃不乖大意,于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爲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

  這是所謂的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就是五停心的修持,就是對治法中所修持。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有這樣的宣化,說對治法中雖有善巧,亦有其過患。他舉了一個例子,好比說有人嗔心太重,就修慈悲觀,因慈悲觀修習得純熟,多生染著,反而生貪染之心。這個地方就是說它都有負面的作用,惟有念佛一法是可以使人出離這種對待、對治的一種方法,它是總攝一切法則。

  因緣觀止癡

  這是所謂的五停心的修持。

  如是等亦名爲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爲止。是知“止”語浮漫。

  就是“止”這個言詞是很廣泛的,那這個奢摩他的修持究竟說些什麼呢?

  不正得“奢摩他”名也。

  那就不能稱佛教 “止”這個名字了。佛教這個“止”的名字實含叁義:一止輪回六道之苦,二止聲聞自利之苦。在止衆生輪回之苦中呢,有兩種延續:一個是變異之苦,一個是分段之…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