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要去淨淨身,處理處理自己。
過去我們誦戒日,大家都要調整一下自己,到戒堂灑水,淨堂啊,來漱淨自己的身心,亦複如是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持。所以說我們好比說你要下山了,你要把自己搞的很幹淨,自己住的用的東西搞幹淨再下山,或者來了也那樣做,什麼事情都這樣做,就是一個潔淨的緣起。叫什麼呢?吉祥的緣起。齋戒清淨是一個很吉祥的事情。
現在人就心智顛倒,煩惱了就去幹事去了,越煩惱越做事情做得猛,那就不吉祥了。那不吉祥的事一定不要做,發脾氣任性子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去忏悔忏悔,等心智吉祥了,平和了,齋戒清淨了,再去做事情,你一定有個好的果報。你看這個修行很簡單吧。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的大部分都是過齋戒的,那我們就用喜悅的心來守護它吧,純潔的心。是這個意思。稱爲“潔齋”。
置珠于長竿頭,發誓言:
就把這個摩尼珠系在百尺竿頭。
“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
願摩尼寶珠雨,讀雨(yù)了,就是普降的意思。不能雨(yǔ)了。
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裏,若十裏,若百裏,隨我心願。”爾時即便于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
就是所謂的相似相對法,就是說你要什麼,它會給你雨什麼。你也不要疑慮,你說我也沒有見,我不相信有這東西。要這樣想你永遠都見不到了,你沒那個因緣了。反正是這個地方你要是不相信你就慢慢來吧。所以“皆稱所須”。
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複如是,
這是舉個例子。這個摩尼寶珠是順應衆生的需求,各個給予利益滿足。那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呢,亦複如是。
以安樂寶性種種成就故。
相似相對
“相似相對”者。
就像這個摩尼寶珠一樣,你需要什麼它就給你什麼,極樂世界的寶性國土亦複如是。我以前看到說阿彌陀佛如意功德摩尼寶號之時,我心裏很激動,這個摩尼寶號你要稱念就太好了,他有寶性功德之力,有不可思議佛願功德之力,有不可思議業力,也有不可思議的龍力,因爲護法也會守護你,你要這樣念嘛,所以說五種不可思議力一時都可以具足的。你要相信了那你就會廣泛地利益世間的。所以稱爲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爲摩尼功德寶號,能入我們這個混濁之心智中,心智不得不淨,不得不具足,不得不莊嚴,不得不具足威德。那你要是不稱念他,不相印契的時候那可能就不是摩尼如意寶號了,那就不是寶號了。要在這個地方你要真正有一次的感知,這個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你念定了。這個總持法門不可思議。
彼寶珠力,求衣食,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
我們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願望也是要有所求的,有所願的。你說無求無依智慧力嘛,我不求了行不行呢?你要在妄想中生起這一念,不起作用;你要是隨順這一願,還是起作用的;但你要是作意中求,不作意中不求,恰好修持。就是我作意中我不疑不慮地求往生彼國,不作意就剛好安住,那你正是正修行發起了,作意不作意皆得利益。這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說我不作意多好呢,但是還常常打妄想。你打妄想的時候你就作意往生彼國多好啊。說作意不作意皆得安樂,這樣修行就是圓滿的修持啊,就是與淨心菩薩同得功德利益。這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候我們會迷失這個東西,說:“作意是不淨意,你看,佛法要無染無著嘛,不求方所,不取不舍的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這是八地菩薩所守護,你要是沒有證得這個地方,還老老實實的去求。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挺好的。就是念生起的時候老老實實的去這樣求願,這是很好的。因爲啥呢?你要是沒證得八地不退轉心智,你老老實實地求是十分有意義的。
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爲喻
那我們要順應阿彌陀佛的報德了,不需要求了;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了,不需要求了;你會發現許多意外的給予,佛陀給你意外的給予;你要是感覺到不滿足,有所求的時候,不妨求;你要是知道阿彌陀佛國土願力名號的給予時,你不妨不求了。何以故?你在稱念的時候,就了了分明,念念能滿足你。那你要是感到我還是求好吧?那你求還是行的。所以求與不求皆得安樂,你不要畏懼,最主要要不畏懼,無畏懼心在這個地方就容易得到善巧。求也安樂,不求也安樂。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說這個寶性滿足啊,所以“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爲喻。”
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衆生衣食等願,
就是說摩尼寶珠能遂衆生的世俗需求,要衣物給衣物,要什麼給什麼。
不能與衆生無上道願。
阿彌陀佛就是滿足衆生的一切所願,不光是世俗之願,出世之願、無上菩提之願一樣能滿足。
又彼寶但能與衆生一身之願,不能與衆生無量身願。
就說這個摩尼寶你見到它的時候,它能給你一生之願。那麼與衆生無量身願,那是沒有這樣的事情的。阿彌陀佛的願力呢,可以給我們無量無邊的生命未來的延續的願望。
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他是舉的例子,說摩尼寶性與法性、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的功德成就的這種佛力住持,與阿彌陀佛的業力住持、願力住持,與他的這個法力成就果德的願力住持、與業相的住持,種種住持的差異用摩尼寶來作個比喻罷了,都是具足的,能令衆生滿足,所願滿足,不光是一生一世,不光是入世間,包括出世間,都能滿足。
所以這個是觀其形體,觀行體相,這是第叁重義。這個第叁重義來給我們解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力,就是這二種力:一個是業力,就是法藏比丘出世善根的大願業力;二是阿彌陀佛法王善住持之力,這二種力:一個是因地力,二個是果地力。他說的因地力就是願力所現,果地力就是法性住持、法界之力,不可思議,攝化十方。那麼這兩種力來成就饒益有情。
我們再讀一段文字吧。
觀國土十七種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叁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叁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叁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那麼在第叁重義,所謂的器世間。器,有其二體嘛,一體就是器體中,有十七種莊嚴。這十七種莊嚴,有十七種莊嚴不可思議力,莊嚴功德力。我們若是能隨順這種莊嚴功德力,就會得到器世間不可思議的攝化,來成就我們願生彼國之抉擇。
那麼今天可能學習這一段文字也來不及了,我們明天繼續學習。謝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
錄音整理:風子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