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

  第六集

  内容提示:

  1、第二义起观生信

  作愿门止有三义

  观察门观有二义

  回向门两种回向往向回向还相回向

  2、第三义 观行体相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本集讲解 :

  国土体相五不思议二力相似相对

    原文: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观行体相者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讲解:

  《愿生偈》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有书的就把书打开,可能书的种类不太一样。我们昨天学的,我们把它联系起来学习。昨天我们把口业赞叹这一门的文字作了一个读诵与提示。因为在这个十重义中,在解义分,就是长行以下,解义分,第一重说的愿偈大意,第二重起观生信,那么起观生信这一段文字昨天我们作了一个学习,起观生信是它的第二重义,在起观生信的所谓的五念门、五念力,在这个五念门中作了一个提示,所谓的口业赞叹。

  今天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学习。下面我们学习,我们先读诵一下。

  

3、作愿门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作愿门,在这五门中,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作愿门是我们应该十分在意的一个修持的方式。因为我们在初发心的位置上,修行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若方法得体能疾速成就与法相应,与道相应;若是修行的方法不得当,或者说不清晰条理,那么相应的功德不能如实现前。昨天我们把礼拜、赞叹二门作了一个剖析,当然今天希望在这个作愿门,我们作一个相互的交流。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

  这个心,对心的解释,方式是很多很多的。我们说现前这一个心念,当下、当人的一个念头,就比较容易去感知它;说真心、妄心、圣心、凡心、智心、愚心,这心心是无量的名字的。那我们怎么来把这一个心把握的清晰、运用的纯熟呢?可能现前这一念我们比较容易去体验、运用、熟悉它;要是说真心、妄心、佛心、凡心、圣心之类的,内心、外心哪,很容易让我们跟自己联系不上。那我们不如直接当人、当念、当下这一念,我们应该来常常审视。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这一心专念,专念什么?在净土一法专念佛愿,专念佛的国土,专念佛力、果地心智、佛的不可思议的愿力与功德名号。那么忆彼国国土,念彼佛功德,念彼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这些念呢,不像平时我们会这样说:“哎呀,我在念佛的时间里,总是妄想纷飞的,不可自抑。”那么这个念、这个愿,就是让我们专注于忆念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愿力、阿弥陀佛名号与殊胜功德力的一个法则,这样“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所谓的“毕竟”,就是一种相应的心智感召出来的一种法则。“毕竟往生”。“往生”二字我们昨天作了一个提示,就是往返二种,对阿弥陀佛功德的二种认识:一个就是自己的实践认识,再一个就是回向于众生的实践认识;一个是自利的审观,再一个就是利他的修行。那么这个“往生”就含摄着往返二种善巧,出功德、入功德二种法则,自利利他的圆成所在,是为往生。这个往生跟生死实在是无关的。无生无死,无了可了,是为往生安稳相。具足往返自在、出入自在,出功德、入功德皆得自在,是为往生之大利。

  往生安乐国土,永不退转,此心无所退。何以故呢?以佛力故,以佛愿故,以佛国土故,顺应法性故,非造作、非生灭法故。所以安乐国者,究竟顺性而建立,彻彰一切众生法性土,以弥陀报德而显现。众生若随顺,咸得大利,就是所谓的往生安乐国土的真实利益。

  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翻译过来,就称为“止”。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

  这是一种无事不办的善巧。世人多在此处散坏、遗失、迷茫。止者,止法,多于安乐住,有种种三昧之力、正受之力。所谓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个无事不办能止恶扬善。

  不作恶也。

  这个恶是无明之恶、散坏之恶、不可自制之恶。

  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

  这是所谓的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就是五停心的修持,就是对治法中所修持。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有这样的宣化,说对治法中虽有善巧,亦有其过患。他举了一个例子,好比说有人嗔心太重,就修慈悲观,因慈悲观修习得纯熟,多生染着,反而生贪染之心。这个地方就是说它都有负面的作用,惟有念佛一法是可以使人出离这种对待、对治的一种方法,它是总摄一切法则。

  因缘观止痴

  这是所谓的五停心的修持。

  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

  就是“止”这个言词是很广泛的,那这个奢摩他的修持究竟说些什么呢?

  不正得“奢摩他”名也。

  那就不能称佛教 “止”这个名字了。佛教这个“止”的名字实含三义:一止轮回六道之苦,二止声闻自利之苦。在止众生轮回之苦中呢,有两种延续:一个是变异之苦,一个是分段之…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