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苦。因爲變異之苦是聖者所攝,像我們分段死是凡夫所存。這裏邊有叁種利益,奢摩他這個“止”就有這樣的功德與內涵。

  這個是柘(zhuo)木吧?一個木一個石,讀柘(zhè)。

  “漫”,“浮漫”就是不可確定的意思。那麼這個奢摩他爲什麼不翻譯爲“止”呢?爲了保持它的實質的功德內涵。我們都知道,在佛教裏“止觀”二法稱爲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修持,這個修持一般是不翻譯的,翻譯過來就容易使人混亂,造成誤解,就是說它比較泛泛而談,不容易使人清晰這個具體所指。

  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雲“木”,安得榆、柳耶?

  就是說你怎麼來分析是什麼木質呢?就是具體的來所指的問題。

  

止有叁義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叁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

  這是昙鸾法師剖析叁義。

  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這個實是有很深刻的教育內涵,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地帶過去。因爲這個止惡啊,我們這個六道輪回是一個粗重的惡,輪回是很粗重的惡,那麼貪染于色界、欲界也是爲惡的,還是輪回之惡。雖然色界衆生有禅定之樂,但難免輪回;雖然無色界有情在非想非非想之處得以自在力,亦未出叁界火宅,所以依于聖智者所見,亦名爲惡。那麼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可以製止一切惡,這個惡,後邊有講,包括聲聞自利之惡、菩薩不究竟圓滿之惡,當然也有獨覺所謂的但是自覺不能廣泛利他之惡,就是對待之惡,一時消融,但以諸佛果地究竟廣大慈悲普攝十方,所以能止一切惡。

  二者彼安樂國土,過叁界道

  我們剛才講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業。身、口、意惡,這叁個惡啊,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有人證得善巧了,就是說有所證悟,叁惡果報難免,果報是免除不掉的,只是說他依果報可能轉聖者、勝功德之中了,但是果報亦複如是的延續。那我們要想真正有惡道之怖畏、輪回之怖畏、乃至說業報的怖畏,那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可以避免這一切身、口、意惡業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性果報,或者說你畏懼的果報。

  它爲什麼有這樣的功能呢?過去的善知識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好比說有一個其他國家的公民,犯了這個國家的法律,應該受到製罰。但是這個人與中國人呢,好比說與我們中國,或者其它國家呢,有所利益,或者說有所相應的因緣,他就脫離了那個製約他的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會得到庇護,這個庇護他可以平實安穩的生活,只要他不去造新的過惡,那麼他的國家的製罰就可以免除。這當然不是爲了培養我們的僥幸心,他只是說告訴我們因果是可以仗借阿彌陀佛殊勝願力而得到遮護、轉化的這樣一個殊勝功德因緣。

  要以我們自己的修持或者我們自身的願望來轉化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叁業的果報,實在是甚難的。好比在此國土犯過罪以後,不受法律的製裁,那是十分難的,因爲法律畢竟是要製裁的,因果亦複如是。所以“安樂國過叁界道”。

  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叁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這就是所謂的喚醒有情的大悲心智。以前最早到西雙版納的時間,在世尊從忉利天下來的一個大的石頭上,在那個地方我作了一個祈禱:“希望一切聲聞自利之有情以阿彌陀佛殊勝名號與願力喚醒其生起大悲心,這些聖者不要取滅,來趨于大乘教言,普利十方有情。”當時作了這麼個祈禱,他們有的人還是傳出來了,就有的人批判了,說我想改南傳佛教,還真沒那個心願。只是說像聲聞乘的親證者,一些聖者啊,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聖者,若是沒有人勸請,沒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的呼喚,或者一些因緣的祈禱啊,他們就會取滅,若有余、若無余,那麼這一取滅呢,就是大慈悲的種子就斷掉了,他就住于非叁界之法性土中,安住在自己的寂滅樂中,無利于饒益世間。

  因爲世間成就一個聖者、智者,或者說一個聖果成就者,十分不易,在我們這個末法時代,出現這樣的因緣已經十分不易。那麼他們要出現能回心向大,就是所謂的以度盡衆生爲慈悲願力,那他們的作用非無量無邊的凡夫有情所及,就是他們有大雄、大力、大善巧。好比說他們具足通力、善巧力、禅定力、叁昧力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可以隨機感應,以意生身善巧,乃至說禅定善巧、大悲願的善巧觀于一切有情的心智,隨時來度脫、幫助、輔佐這樣的有情,這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不要認爲自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單單是爲了自利的,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間,可以喚醒這些已經成聖的聲聞乘的智者、成就者,以阿彌陀佛的願力故、名號功德故,喚醒他們的大慈悲心,來饒益世間有情、無明妄執有情。他們的力量是我們一般的凡夫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勸請善知識住世尤爲重要。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亦是勸請一切聖者、智者常住于世,常轉*輪,饒益有情,無有疲厭、無有放舍,這樣一個修持。

  此叁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那麼奢摩他的如實修行呢,有這叁種力,我們才稱爲奢摩他。所以此奢摩他不可泛稱“止”。那麼就是說奢摩他具有這樣的叁種功德利益:能使聲聞、獨覺之類回小向大;能使罪惡有情止惡;能使叁界道的這些天、善道之有情能歸于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地方有止惡,止叁惡道;有的能令叁界道有情,我們稱爲善道有情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能使他們出離輪回;能使聲聞、辟支佛之類回小向大。所以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故,能令十方九界有情止惡揚善,進趣一乘,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大功德修持。這個地方希望我們每一個有情心常作如是廣大願,就是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之大願,稱念一句阿彌陀佛無礙光明名號,普照法界,令十方九界有情歸入一真,成就無上菩提大功德願。

  所以發無上心,心常作願奢摩他之修持,但以無上心,遮止一切過患,與阿彌陀佛功德名號相應。如是諸位善知識讀到《無量壽經》,我們經常會讀到:若有衆生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如何如何……《無量壽經》經常會這樣講。那麼這個願呢,就是無上菩提心。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一時歸入無上菩提道,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文殊菩薩的大願:“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的誓願是同等的。只是說這是仗借阿彌陀佛願力名號摩尼寶號的功德,稱念之時,普利十方九界有情,鹹歸一乘之無上菩提願力的不可思議的感召,令一切衆生皆得無上的功德與利益,就是無上菩提心的功德與利益,喚醒一切有情同歸一真,而不是說我們簡單的能自利這樣的一個遮蔽。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4、觀察門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譯“毗婆舍那”曰“觀”。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爲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雲“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叁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觀察門,第四門。觀察門的文字我們來看一看。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

  這個觀察它有個前提,就是所謂的毗婆舍那修持是智慧觀察,智慧是前提。我們常念無染無著智慧力、無依無托智慧力、無形無色智慧力、不增不減智慧力、無來無去智慧力、非有對待智慧力,那麼這個智慧力來觀察什麼呢?

  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那麼這是原文,這是《往生論》的原文。

  譯“毗婆舍那”曰“觀”

  這個觀,像前面講的也不是泛談。

  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爲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觀有二義

  “毗婆舍那”雲“觀”者,亦有二義:

  就是毗婆舍那單單用觀也是不相應的,就是說不可具體有所指。

  一者在此作想,觀彼叁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

  所謂功德如實啊,修行者得如實功德。

  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

  這個“決定得生彼土”,是昙鸾法師這一支教言中的根本教言。

  我想哪一天我們有時間把昙鸾法師他所傳的淨土教言的來曆作一個提示。從阿彌陀佛到我們賢劫中的第四佛釋迦牟尼佛、到龍樹菩薩、到天親菩薩,乃至說我們中國的昙鸾法師,一直到近代的印光法師,他們所宣化的淨土,就是決定得生彼土,他們的淨土的教言是決定得生的。

  凡是依佛願力者,無疑無慮,決定往生彼國。這就是淨土法門教言的一個綱領,萬修萬人去就是淨土法門的教義的綱領,這是乘佛願力故,如車船載負,省力得以滿願的這樣的一個佛力回施的法則。就是說皆是以佛無礙力回施令衆生得度脫的一個法則。方法有八萬四千法,各有異同,那麼以果地覺爲因地心的這種回施的教言是決定往生的,是沒有疏漏的,沒有一個遺漏的有情。

  若有遺漏就不是“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不是佛證的果德,十方有情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這樣的…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