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意故。”這是話句上連接的,“爲生彼國意故”。那麼應正遍知與彼國意,怎麼來契合?彼國究竟是什麼安立的?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順性發起大願,以普利十方有情,建立清淨刹土,那麼這個彼國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也就是無量光佛刹。這無量光佛刹言不可及,此光照無量無盡刹土,皆無所障礙,衆生若有聞曉者,皆能順性得入。那麼得入是以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切衆生本源心智亦複如是,若是我們遠離造作虛妄,遠離對待虛妄、煩惱虛妄的蒙蔽,那我們的心智亦複如是。
所以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願力就能使我們本具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本心,一時暢明。那麼這個意就會得到契合意、相應意、不動搖意、無疑無慮意,就是願生意、意樂意、感激意、隨順意、確實意、不可毀壞意,也就是所謂的順性安立。這個意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這個地方會忽略這個意。那說八地菩薩不用作意了,七地以下的菩薩都要作意的,況且凡夫,所以說作意十分重要。隨順意、安住意、相應意、無疑意,意樂的這個意願能使我們在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願力下,得見自心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爲禮拜歸命。
禮拜有歸命意、相應意、禮贊意、如實意、具足意、起用意、降伏意,不管是哪一個意,所謂的南無,我們稱爲南無,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來用阿彌陀佛的無礙的願力來印契我們不定意、顛倒意、迷失意、貪嗔癡慢意、不正見意,使他的本性徹底彰顯,他的本性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何以故?本性一如故,在凡聖不增減故,是爲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我們就會生起契合意、相應意、意樂意、感恩意、贊歎意、歸命意、具足意、降伏煩惱意。這樣以南無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身業禮拜,投入此大海之中,所以入彌陀願海,衆罪消滅,善根增長,得生無畏,如實印契自心。這個第一門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往往我們第一門不得入,後面的門、法則就很難相應,十分難以相應。
那怎麼來如實呢?爲生彼國意,把這個意思抉擇呢?就是我們要反複地、如實地、清晰地來薰習、了解、認知它,一定不可草率、籠統,更不可把疑惑孕育在自己的心中,就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蒙蔽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你蒙蔽也蒙蔽不了,你要不信順就是蒙蔽,不禮拜、不贊歎那你就會蒙蔽。所以我們放下,統身放下,禮敬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此意者,隨順意、相應意、如實意、歸命意、意樂意、遠除一切疑慮之意,這個意,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之本意,也就是果地覺爲因地心意,此意甚爲重要。
諸位善知識,在淨土修法中,一定不可草率于此門修持,若草率于修持,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親切、不意樂、不相應、不抉擇,多産生疑慮,就會産生所謂的念佛不能相應,不能往生,乃至說種種不相應疑悔的說法、不正見的說法,遠離了淨土法門的教義真實功德、住持真實功德,淨土法門就被你現下的虛妄知見所蒙蔽拒絕,不能入彌陀誓願海,一生欲出生死苦海,那機會可能有遠因,無有近緣,那種一個很遠的因緣,現下的利益實難暢明,所以多遇無上法而不得無上大利,實在是令人遺憾。
這個是果地覺因地心的修持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點眼。這個點眼不可蒙蔽,一旦蒙蔽這個了,我們就很難看到前面的光明前景,就是無量光佛刹。那就是我們的本家本國,就是一切衆生心願,亦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切衆生境智之中隨順佛的果地覺意願之中、意樂之中,亦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亦是無量光,亦是無量壽,其同源故。
所以性德無二,修德各異。隨順彌陀修德,一時見本心性德清淨安住,此謂往生彼國意。如此抉擇,我們再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會産生感恩的心、贊美的心、隨順的心、相應的心、降伏煩惱的心、逾越生死困惑的心、消除對待的心,此心是真心,也就是所謂的覺悟心、佛心。所以佛佛相念,無有隔離。這樣我們真正作爲一個念佛人、知恩人,來報佛恩,廣利有情。
……
那麼這一段文字是十分有份量的,我們假設把它讀得懂,你學阿彌陀佛教言的疑慮會蕩滌一盡的,一定會蕩滌一盡的,所有的疑惑與彷徨就會一時消融。所以“爲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叁時、夜叁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
就說這個不作意,就是無上清淨心智,不假造作,清淨安住。這個是八地以上菩薩所攝,也是不動心緣所表達。
我們都知道,無上菩提心非有來去、設置,非有善惡造作,一切有爲設置是不可立的。那我們現在講這個爲生彼國意,何以建立?那就是我們說的造作菩提心分,在凡夫類有情,仗借佛殊勝功德願力,就是果地覺心智,來隨順彼願,往生彼國。這樣的淨作意,隨順作意,意樂彼國故,願生彼國。所以誓願往生彼國,作意往生彼國,鹹得安樂清淨住。
這個住就是晝夜六時,禮敬諸佛。這個晝夜六時禮敬諸佛如實實踐佛法,禮敬十方佛不需要願生某一國,所以無方淨土一時現前。這是過去人,尤其象宗下教下的善知識就會引發大家這樣的修持。那麼在彌陀教言中,對倒見有情,乃至說賢聖有情,皆可共攝。倒見有情,以爲有方,有方可攝,因爲十方無方淨土,願生彼國,亦可設置。他知道本無方所,即爲西方。那麼親證諸相無相,清淨法益,一樣可以抉擇。那麼沒有這樣的抉擇之心智,親證法性,他要隨順標方立相,令衆生除疑除惑。雖有方向,亦是令衆生安樂住,所以,標爲西方。
這個晝叁時、夜叁時,晝叁時就是所謂的白天、晚上叁個時,初夜、中夜、後夜,平旦、中日、日末,這是晝夜六時。印度人說法跟我們中國人的說法有一定的差異。他這個六時,四六二十四,每一個時是四個小時。不必有願生意。
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常作願生意,是第叁門的修持了,就是作願門的修持,此門修持是甚爲重要的。也就是說在龍樹菩薩的教言中,稱爲意樂菩提心。你要在這個地方歡歡喜喜地念佛,歡歡喜喜地念自己的本家本國殊勝莊嚴,如數家珍,了解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殊勝功德,皆是我等之家珍,非是他之擁有,這樣會生起喜悅。(這馬來聽法,真好。)這樣就能令我們在現緣中,安住這種修法之意樂。
學淨土法門的人,有的人真是很苦,晝夜六時禮拜阿彌陀佛,他苦在什麼地方?他不能正信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不能生隨順意、相應意、降伏煩惱或者說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意,意樂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意他不能生起,具足意不能生起,隨順意不能生起,感恩意不能生起,他就會生苦意、顛倒意、疑慮意、排斥意、不能往生意,甚至說種種其它的顛倒意。
心常作願生彼國意,願生意,以意樂相應,感恩喜悅的心智來禮拜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培養這樣的願、這樣的喜悅、這樣的相應、這樣無所障礙的心智,就是所謂的正修行路、念佛正修行路,就是禮拜正修行。這個禮拜正修行是十分重要。
================================================================
休息時間,法師隨緣開示與答居士問。
好,休息十分鍾,我們再來看下面的文字。
他要有那文字十分方便,你們每個人可以拿一本,爲他們服務一下就對了。能不能把書放好?大本放在小本上看著不安穩。現在這個書,真是法寶,人多不生恭敬,來得太易了,太易得了。先賢們爲了譯經啊、取經啊,不惜生命,百去還者無一二,去印度取經,象我們這些法寶,他們送來送去的,去的多,返的少啊!我們能看的這些經教,實在是不易。
(平日誦經他們都不來,對嗎?還是需要教誨啊。他們沙彌初發心,業習比較重,中午會困啊,會喜歡睡覺,睡覺也是好事情,尤其初發心的沙彌他基本的自製力還沒有,最好選個僧值去督促他們一下,要不然養成他認爲這樣可以,他不懂得這個戒法,督促一下,督促督促他們學習,要不然他們在房間就睡覺。主要沙彌是受教對象,比丘應該施教。你要說他們怎麼不來,他們怎麼不學習呀?實際他不懂法,不知道這個因緣。他們認爲中午睡覺挺好的,學佛的這個自覺性在初發心中是很難主動建立的。一般你看一個人對一個法則想進趣,機遇善根的成熟十分重要,所以要督促他們,不是爲一個……我們做了就行了,比丘有這個責任。你看現在這裏面沒有沙彌,雖然沙彌還是忙一些,照顧電話,照顧這個照顧那個,有的在房間睡覺,這樣養成壞習慣以後,他們道德退失了,我們後續無人,慢慢進趣比丘的人就沒有,所以還要施教。
出家人要敢于擔責任,敢于利樂他人,尤其在戒法上,敢于利樂別人是無畏的。現在一般情況下,會感覺不管閑事最好的,利人不利人我不管,自己照顧自己就對了,事實上比較狹隘,容易走到一個比較狹隘思路中。
……)
在一切法中,他有六種分析方法,要善于分別,稱爲六相分析,可以處理一切法則:一個是總相,再一個是別相,一個是同相,一個是異相,再一個是成相,壞相,這六相可以分析一切法,要是我們善于分別了就好解決了。好比我遇到一個字了,這一句話我出現有困難,我不管它,我從總相上解決,就好解決了。
分析一切法有六相方便,這是華嚴宗二祖——智俨大師,他建立的一切法分析的六種方法,就是六相的辨識方法,總相、別相、同相、異相、壞相、成相,他這是叁對六相,就可以分別對待、無分別對待兩種法則,就是可以評判一切法則。有時候遇到一個法會迷惑,一迷惑就阻礙在這個地方,那我可以通過總相來看,先放下不管,從總相上觀察,這一篇文章究竟寫的什麼,就好了。
……
實踐法則之世法、善法、出世間法,在佛教出世入世二種法則中,稱爲真俗二谛:真谛無假造作;俗谛因果而現,因緣而現。緣生緣滅…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