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么想,才是符合因缘所生法。好、不好,都跟因缘有关系,好、不好,里面都是有次第的,有次第最后才会变成果,乱了次第,果就产生不了。
乙四、用佛法的标准来改善我们的心,才能提升生命境界
我们内心的喜悦,内心的快乐、内心的解脱,都是指我们内心的功夫,跟外界是有联系,但是没有必然联系。比如说;你在一个小茅棚里面读经,坐在那里思维佛法,可能会很有意思,就非常快乐,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喜悦。你在一个高楼大厦,书读不进去,即便说你有再好的设备,再好吃的东西,再好玩的玩具,不一定会有快乐可言,是不是?
人的心是不可捉摸的,你很难讲他一个人就是怎么样,好?不好?他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我们大家静静的坐在那里,你在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人坐在那里?实际上,我们坐在蒲团上,只是我们的身体坐在那里,因为我们会认为说这个身体是我的,我的身体坐在这里,所以我就坐在这里,这个作意就是我执,就是我们人对身体一种非常坚固的执着,一种微细的无明,是非常深刻的。你的身体坐在蒲团上的时候,很少人会认为“我没有坐在这里”,你说“我没有坐在这里”,人家也会觉得莫名其妙:“你明明坐在这里,说自己没有坐在这里。”这就有一个问题,“我”跟“我的身体”的关系。比如说,你看到我,你在看到我的时候,你肯定通过眼睛,通过大脑在思考,通过心里面在分别,所以你看到我,你看到一个人。你的身体实际上没有动,还是在原来的位置,所以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我们的心不一定就在那个地方。你的人坐在拜垫上,坐在蒲团上,不一定心就在拜垫上、蒲团上。你人坐在那里,你可能在想昨天是怎么回事,昨天出坡我在干嘛,昨天晚上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家里什么事情没有做完,没有用手机会不会有人打电话,实际上你的心没有在蒲团上面,你会想回到手机那里去,这都有可能的事情,你说哪个是我?都不好说。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把这个身体当成是我,忽略了我们人的心不断的过程,不断的状态,这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告诉我们的一些标准,我们要解脱,要成贤成圣,要在佛法上面有成就,必须按照佛法的一套来做,才有办法扭转,没有按照佛法的标准来做,我们的心是杂乱无章,是无序的状态。只有照佛法的标准来做,我们的心才是有序的,才是规范的,才是清净的。
甲三、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之共学学处
昨天我们讲到广论里头的三种应该学的,三种不应该学的,我们今天再往下看。翻到109页,昨天学的是三种遮止,三种修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今天我们要讲“共学”,109页第二段,共学。所谓共学,前面的就是别学,别别的,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分开,共学是三宝合在一起,一个完整的概念,合在一起。前面,三种遮止,三种修行,对佛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对法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对僧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这个是别学,三种遮止、三种修行,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本身就是修行,修行进止。现在这一科谈的是共学,三宝合在一起,佛法僧合在一起。
乙一、分别解说六种共学
共学分六。
◇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者”。这个分成六科,第一科是“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随念三宝功德差别”,三宝是一个完整的概念,随时随刻我们都要忆念三宝的功德和差别。数数皈依,就是我们要常常皈依三宝,忆念三宝的功德。“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前面所说内外差别,佛法与外道的差别,以及三宝中互相的差别和其功德,这些我们都要随念,皈依。我们只有念三宝有功德,才会去皈依,如果我们对三宝的功德忘记掉了,记不起来,或者三宝的功德很陌生,我们就不会有皈依心。你说三宝离我们很远,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怎么会去皈依?只有三宝有恩、有德、有功,我们才有办法去培养一颗皈依的心。
◇第二种,“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三宝对我们有大恩,恒常是永远,勤是精进。供养,做到什么程度呢?“嚼啖之先亦当供养”,就是我们要吃饭之前、喝水之前,都要先供养,供养三宝。就是时时刻刻把三宝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都忆念三宝的恩德,时时刻刻都需要有对三宝的皈依心。
◇(第三种,)再翻到113页,“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随念悲故”,大悲心,“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我们懂了三宝的功德,懂了我们该皈依、供养,那么因为三宝的悲愍,三宝的智慧,福德因缘,我们应该“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三宝对我们个人的生命、人生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有如此重大的作用,能够得到这样一种功德,殊胜的功德,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众生皈投三宝、皈依三宝。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佛、三宝,所缘的所有的众生,大悲心,我们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这就是学习了佛的悲功德,佛陀大悲的功德。法,昨天谈到,不损恼有情,我们今天还要让有情得到法的殊胜的利益,这是皈依。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就是说我们没学佛以前,没皈依以前,我们做的事,特别是我们有求的东西,有需要的东西,都是世间法,我们学佛法,就不一样了,做的事、需要的东西,首先和三宝联系起来,供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要做事,我们要“求”得到的东西,如果同三宝联系在一起,就是三宝的事业,都是三宝功德的体现,一切时中都能够做到至心皈凭三宝,内心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就会清净、轻安,人的思维就会正确,人的见解就会正确,就不会有很多世俗的观念,慢慢这些世俗的观念就没有掉了,世俗原有的这些分别心就没有掉了。
这些都是对治,不是说我做事一定要给佛说,要给什么人说。我们对佛、对三宝启白的话,肯定都是好的事情。这里边谈到说我们吃饭,我们做事,都要启白三宝、供养三宝、皈依三宝,我们需要的东西,也报告三宝,这些都是非常好下手的法门,这些就是我们佛法的实践,这样去实践,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你说“我们天天做,你烦不烦?”那证明你的心态有问题。如果没有这种心态,我们烦恼去不掉。就犹如你在家里吃饭,你吃饭,首先要想到父母有没有回来,父母没回来不能吃,要等一等,你如果没有这个作意的话,还得了?你肚子饿你就吃,吃完你就跑,你在家里肯定不好,肯定对父母不孝顺,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我们学佛,“啊,我们先供养,供养完我们再吃”,这个心就不一样。对父母也是如此,你在单位也一样,单位领导请客,领导没有来,你吃完就跑,两天就让你回家去。我们对三宝也是如此,这个就是修行,就应该这么做才是正确的,不这么做,就会有问题。
◇第五种,“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我们皈依三宝有殊胜的利益,勤修皈依,具体怎么修,下面有一大段我们可以学,总之要知道三宝的意义,“昼三夜三”,昼三时、夜三时都要勤修皈依。这个“昼三夜三”,也不是我们一天修六次就可以,他是代表我们一天到头都应该有皈依心。我们修皈依法门,就是要让我们皈依心不断,恒勤、恒常、精进,永不间断,我们才有皈依心,不是我们想不开的时候才要来皈依,你说“哎呀,菩萨,我没什么方法,救救我”,那不行。“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了,只有去找法师”,那也不行。你自己要想方法去解决,你去找法师,法师也要找你们,一样,对不对?你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了。
那为什么解决不了呢?我不听你的,你又不听我的,你说怎么做我也不照你的做,你说了我也不照你做,我说了你也不好好做,就违背了行政的伦理,一定要去找一个比我们这些人更大的、上位的、当官的人出来才可以,这就不对的,这不是佛法的用心。佛法学得好,这个事做不成,你会知道是哪个人在捣乱,你心里有数。你不要说“你在捣乱”,你跟那个人关系好一点,他就不捣乱了,这很简单。你说“你怎么在捣乱呢?”“你说我捣乱,那我就捣乱吧”,就越来越乱,这个就是缘起法。就象刚才我们这个扩音器有毛病,你不能去说“为什么有毛病呢?”你不能跟他说的,你随便哪里碰一下就好了,他本身有毛病,你说他有毛病他一样有毛病。有毛病,你把他修理好,就没毛病了。人也一样,他有毛病,你把他修理一下,就没有毛病了。你不修理一下,他毛病去不掉,你说对不对?说还是不管用的,你要去办,把他毛病去掉,事情就好办。弄这个扩音器,不一定要什么法师,什么人去,你只要懂就可以了,就能解决。做事情也一样,不一定要上面,你只要懂这个方法,通达这个缘起法,你都能去做。你现在弄了一个,大家想不开,愁眉苦脸,那么可能来了一个小孩,来了一个小沙弥,他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问题可能就没了。
这些都是人的情绪,都是人的烦恼,我们的心被烦恼控制了,然后我们的行为又被我们的心贼控制,这都没办法,你只有去转烦恼,把烦恼转过来,那心就正常;心转过来,行为就不会有问题。所以人的行为有问题,是因为人的心有问题;人的心有问题,是因为人的烦恼在起作用,病毒在起作用。电脑的病毒在起作用,要消毒、杀毒,同一个道理,有障碍,你就把这个障碍去掉。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