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這麼想,才是符合因緣所生法。好、不好,都跟因緣有關系,好、不好,裏面都是有次第的,有次第最後才會變成果,亂了次第,果就産生不了。

   乙四、用佛法的標准來改善我們的心,才能提升生命境界

   我們內心的喜悅,內心的快樂、內心的解脫,都是指我們內心的功夫,跟外界是有聯系,但是沒有必然聯系。比如說;你在一個小茅棚裏面讀經,坐在那裏思維佛法,可能會很有意思,就非常快樂,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喜悅。你在一個高樓大廈,書讀不進去,即便說你有再好的設備,再好吃的東西,再好玩的玩具,不一定會有快樂可言,是不是?

   人的心是不可捉摸的,你很難講他一個人就是怎麼樣,好?不好?他是千變萬化的。比如我們大家靜靜的坐在那裏,你在想一想,究竟是什麼人坐在那裏?實際上,我們坐在蒲團上,只是我們的身體坐在那裏,因爲我們會認爲說這個身體是我的,我的身體坐在這裏,所以我就坐在這裏,這個作意就是我執,就是我們人對身體一種非常堅固的執著,一種微細的無明,是非常深刻的。你的身體坐在蒲團上的時候,很少人會認爲“我沒有坐在這裏”,你說“我沒有坐在這裏”,人家也會覺得莫名其妙:“你明明坐在這裏,說自己沒有坐在這裏。”這就有一個問題,“我”跟“我的身體”的關系。比如說,你看到我,你在看到我的時候,你肯定通過眼睛,通過大腦在思考,通過心裏面在分別,所以你看到我,你看到一個人。你的身體實際上沒有動,還是在原來的位置,所以我們坐在那個地方的時候,我們的心不一定就在那個地方。你的人坐在拜墊上,坐在蒲團上,不一定心就在拜墊上、蒲團上。你人坐在那裏,你可能在想昨天是怎麼回事,昨天出坡我在幹嘛,昨天晚上是不是有什麼事情,家裏什麼事情沒有做完,沒有用手機會不會有人打電話,實際上你的心沒有在蒲團上面,你會想回到手機那裏去,這都有可能的事情,你說哪個是我?都不好說。

   所以我們一直以來把這個身體當成是我,忽略了我們人的心不斷的過程,不斷的狀態,這就是世間法。世間法告訴我們的一些標准,我們要解脫,要成賢成聖,要在佛法上面有成就,必須按照佛法的一套來做,才有辦法扭轉,沒有按照佛法的標准來做,我們的心是雜亂無章,是無序的狀態。只有照佛法的標准來做,我們的心才是有序的,才是規範的,才是清淨的。

  甲叁、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之共學學處

   昨天我們講到廣論裏頭的叁種應該學的,叁種不應該學的,我們今天再往下看。翻到109頁,昨天學的是叁種遮止,叁種修行。遮止應學,修行應學。今天我們要講“共學”,109頁第二段,共學。所謂共學,前面的就是別學,別別的,叁寶,佛寶、法寶、僧寶分開,共學是叁寶合在一起,一個完整的概念,合在一起。前面,叁種遮止,叁種修行,對佛應該怎麼遮止、應該怎麼修行,對法應該怎麼遮止、應該怎麼修行,對僧應該怎麼遮止、應該怎麼修行,這個是別學,叁種遮止、叁種修行,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本身就是修行,修行進止。現在這一科談的是共學,叁寶合在一起,佛法僧合在一起。

   乙一、分別解說六種共學

  共學分六。

  初者,隨念叁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者這個分成六科,第一科是“隨念叁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隨念叁寶功德差別”,叁寶是一個完整的概念,隨時隨刻我們都要憶念叁寶的功德和差別。數數皈依,就是我們要常常皈依叁寶,憶念叁寶的功德。“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叁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前面所說內外差別,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以及叁寶中互相的差別和其功德,這些我們都要隨念,皈依。我們只有念叁寶有功德,才會去皈依,如果我們對叁寶的功德忘記掉了,記不起來,或者叁寶的功德很陌生,我們就不會有皈依心。你說叁寶離我們很遠,跟自己沒有什麼關系,怎麼會去皈依?只有叁寶有恩、有德、有功,我們才有辦法去培養一顆皈依的心。

  第二種,隨念大恩恒勤供養,嚼啖之先亦當供養。叁寶對我們有大恩,恒常是永遠,勤是精進。供養,做到什麼程度呢?“嚼啖之先亦當供養”,就是我們要吃飯之前、喝水之前,都要先供養,供養叁寶。就是時時刻刻把叁寶放在心裏,時時刻刻都憶念叁寶的恩德,時時刻刻都需要有對叁寶的皈依心。

   (第叁種,)再翻到113頁,隨念悲故,亦應安立于諸衆生于是道理,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余有情令受皈依“隨念悲故”,大悲心,“亦應安立于諸衆生于是道理”,我們懂了叁寶的功德,懂了我們該皈依、供養,那麼因爲叁寶的悲愍,叁寶的智慧,福德因緣,我們應該“安立諸余有情令受皈依”,叁寶對我們個人的生命、人生有如此重大的影響,有如此重大的作用,能夠得到這樣一種功德,殊勝的功德,我們也應該讓更多的衆生皈投叁寶、皈依叁寶。爲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爲佛、叁寶,所緣的所有的衆生,大悲心,我們安立諸余有情令受皈依,這就是學習了佛的悲功德,佛陀大悲的功德。法,昨天談到,不損惱有情,我們今天還要讓有情得到法的殊勝的利益,這是皈依。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啓白叁寶,棄舍世間諸余方便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皆當供養、啓白叁寶,棄舍世間諸余方便,就是說我們沒學佛以前,沒皈依以前,我們做的事,特別是我們有求的東西,有需要的東西,都是世間法,我們學佛法,就不一樣了,做的事、需要的東西,首先和叁寶聯系起來,供養起來,這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要做事,我們要“求”得到的東西,如果同叁寶聯系在一起,就是叁寶的事業,都是叁寶功德的體現,一切時中都能夠做到至心皈憑叁寶,內心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就會清淨、輕安,人的思維就會正確,人的見解就會正確,就不會有很多世俗的觀念,慢慢這些世俗的觀念就沒有掉了,世俗原有的這些分別心就沒有掉了。

   這些都是對治,不是說我做事一定要給佛說,要給什麼人說。我們對佛、對叁寶啓白的話,肯定都是好的事情。這裏邊談到說我們吃飯,我們做事,都要啓白叁寶、供養叁寶、皈依叁寶,我們需要的東西,也報告叁寶,這些都是非常好下手的法門,這些就是我們佛法的實踐,這樣去實踐,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你說“我們天天做,你煩不煩?”那證明你的心態有問題。如果沒有這種心態,我們煩惱去不掉。就猶如你在家裏吃飯,你吃飯,首先要想到父母有沒有回來,父母沒回來不能吃,要等一等,你如果沒有這個作意的話,還得了?你肚子餓你就吃,吃完你就跑,你在家裏肯定不好,肯定對父母不孝順,是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那麼我們學佛,“啊,我們先供養,供養完我們再吃”,這個心就不一樣。對父母也是如此,你在單位也一樣,單位領導請客,領導沒有來,你吃完就跑,兩天就讓你回家去。我們對叁寶也是如此,這個就是修行,就應該這麼做才是正確的,不這麼做,就會有問題。

   第五種,由知勝利,晝叁夜叁,勤修歸依分二:攝分所出勝利,教授所出勝利。我們皈依叁寶有殊勝的利益,勤修皈依,具體怎麼修,下面有一大段我們可以學,總之要知道叁寶的意義,“晝叁夜叁”,晝叁時、夜叁時都要勤修皈依。這個“晝叁夜叁”,也不是我們一天修六次就可以,他是代表我們一天到頭都應該有皈依心。我們修皈依法門,就是要讓我們皈依心不斷,恒勤、恒常、精進,永不間斷,我們才有皈依心,不是我們想不開的時候才要來皈依,你說“哎呀,菩薩,我沒什麼方法,救救我”,那不行。“現在這些問題解決不了了,只有去找法師”,那也不行。你自己要想方法去解決,你去找法師,法師也要找你們,一樣,對不對?你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了。

   那爲什麼解決不了呢?我不聽你的,你又不聽我的,你說怎麼做我也不照你的做,你說了我也不照你做,我說了你也不好好做,就違背了行政的倫理,一定要去找一個比我們這些人更大的、上位的、當官的人出來才可以,這就不對的,這不是佛法的用心。佛法學得好,這個事做不成,你會知道是哪個人在搗亂,你心裏有數。你不要說“你在搗亂”,你跟那個人關系好一點,他就不搗亂了,這很簡單。你說“你怎麼在搗亂呢?”“你說我搗亂,那我就搗亂吧”,就越來越亂,這個就是緣起法。就象剛才我們這個擴音器有毛病,你不能去說“爲什麼有毛病呢?”你不能跟他說的,你隨便哪裏碰一下就好了,他本身有毛病,你說他有毛病他一樣有毛病。有毛病,你把他修理好,就沒毛病了。人也一樣,他有毛病,你把他修理一下,就沒有毛病了。你不修理一下,他毛病去不掉,你說對不對?說還是不管用的,你要去辦,把他毛病去掉,事情就好辦。弄這個擴音器,不一定要什麼法師,什麼人去,你只要懂就可以了,就能解決。做事情也一樣,不一定要上面,你只要懂這個方法,通達這個緣起法,你都能去做。你現在弄了一個,大家想不開,愁眉苦臉,那麼可能來了一個小孩,來了一個小沙彌,他給你講一個故事,這個問題可能就沒了。

   這些都是人的情緒,都是人的煩惱,我們的心被煩惱控製了,然後我們的行爲又被我們的心賊控製,這都沒辦法,你只有去轉煩惱,把煩惱轉過來,那心就正常;心轉過來,行爲就不會有問題。所以人的行爲有問題,是因爲人的心有問題;人的心有問題,是因爲人的煩惱在起作用,病毒在起作用。電腦的病毒在起作用,要消毒、殺毒,同一個道理,有障礙,你就把這個障礙去掉。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