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對皈依叁寶的心要達到什麼程度呢?115頁,倒數第二段,“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叁寶”。“下至戲笑”,你都不能開玩笑說自己要舍皈依、要舍叁寶,這種玩笑都不能這麼說,“乃至命緣”,乃至死命的因緣,乃至死了,我們也不舍皈依、不舍叁寶,這個是從最低程度到最高標准,最高就是死,如果人死都不怕,還怕什麼,對不對?他都不怕死,他死都不怕。乃至最小的,就是一個戲笑,“應當守護不舍叁寶”,“身命受用,定當舍離”,我們人的身體,人的壽命,我們這一生當中,雖然可以受用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壽命,但是都是要舍離的,都會死的,“若爲此故”,如果爲我們的生命、身體、我們的壽命棄舍叁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你生生世世都在輪回,都在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歸依”,所以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不能舍棄皈依。“作是念已”,我們這麼想以後,“數起誓願”,常常發願,“雖爲戲笑亦不應說舍歸依語”,我們常常發願說,乃至戲笑到死命,我們都要皈依叁寶。“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于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過去的祖師大德,過去有人這麼說,怎麼說呢?“一學處謂隨往何方,于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這個是說,皈依某一尊佛,或者皈依某一些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只是皈依某某佛,某某僧團,這種皈依的解釋是沒有見到根據的。
前面談到六種共同學處,“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是《道炬論》中談到的共同的學處,“各別學處初叁種者,契經中說。後叁種者,出于歸依六支論中。”各別學處,初叁種者,初叁種,就是叁種遮止,契經中說。後叁種者,就是修行應學,出于《皈依六支論》。宗大師說,我這個六種共學出自《道炬論》;各別學處裏頭,初叁種遮止在經典裏面有說,後叁種修行應學是出自于《皈依六支論》說。
乙二、破除黨執
這裏面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皈依是皈依十方叁寶,這是很關鍵的,皈依十方叁寶,我們功德才大。如果我們一直在分黨分派分執,我們這個學習就會有毛病。因爲我們在世間黨執,這一幫那一夥,最後你對佛也分黨執,那還得了?你這個佛皈,那個佛不皈,這都是不對的。皈依本身就是皈依叁寶,叁寶就是概括一切的。成佛,佛佛道同,悟的道理都是一樣,所以我們修皈依,對叁寶的功德,我們不能去分割,他本來是完整的功德,我們自己去把它切成一塊一塊,這個是不對的,也劃不來。這都是我們學的過程當中的毛病,非常大的毛病。
這些毛病的産生,都是因爲我們的心造成的,因爲我們的心沒辦法那麼大,沒有那麼大的一種廣大心,但是至少我們不能去作意說,我只皈依某某佛,只皈依某某人,那你的功德就很小。我們看到任何的叁寶,(都要同樣的恭敬。)比如,我皈依釋迦牟尼佛,那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像,就很恭敬尊重,你看到彌勒菩薩像,你說彌勒菩薩跟我沒什麼關系,我可以把他扔掉,這可以嗎?不行的事情。你說我皈依某某法師,這個袈裟是這位法師穿的,我要恭敬;這個袈裟是另一位法師的,跟我沒什麼關系,這個袈裟也沒什麼用,都是如此。你不能說,我們現在這本論,《廣論》,我們要恭恭敬敬,你看到《華嚴經》——“我們又沒有共修《華嚴經》,就可以不恭敬。”不行的,這都是毛病。
皈依是要讓我們的心對所有的叁寶都有恭敬心,不能說我們對什麼經、什麼佛、什麼法我才恭敬,對什麼就可以不恭敬,你這樣會養成很壞的等流,你會有非常大的麻煩。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內心的我執和法執混合在一起的一種體現。世間雜染,你會認爲說雜染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們認爲自己需要的是好的,這個是法執;法執的前提,是我執,我執法執在一起。學佛以後,我們會把這種等流不知不覺帶到廟裏來,帶到佛教裏來,帶到佛法裏來。
佛法告訴我們的是兩個不同的境界,世間都是痛苦、輪回、迷茫、煩惱,出世間都是清淨、解脫、圓滿,所以我們對這些境界如何來用心,就是修行。我們對照這些清淨圓滿的境界,都應該有恭敬心、希求心、誠懇的心,我們才有辦法悟道。
舉一個例子來講,在僧團當中,你說我們這個班導法師管我們,我們一定要對他恭敬,別的法師不管我們,我們對他恭敬幹什麼?居士也是一樣,你是哪個組的,那個組長,你對他客氣一點,以後他好照顧我,別的組的組長跟我有什麼關系?你的心都有毛病。不管組長不組長,法師不法師,都是叁寶、師法友。師法友的概念不是隨便說的,你自己隨便亂安立,一切都是非理作意,都是虛妄分別,都是顛倒,都是邪見,最後自己搞得很苦,別人看了也苦,別人看到你這麼苦,別人看到也難受。你天天很快樂,天天很開心,別人看了也高興。所以,佛法一定要學懂,不能學得糊裏糊塗,越學越執著,世間的執著沒有去掉,把佛法的執著又加上去,那很麻煩。
好,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