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对皈依三宝的心要达到什么程度呢?115页,倒数第二段,“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下至戏笑”,你都不能开玩笑说自己要舍皈依、要舍三宝,这种玩笑都不能这么说,“乃至命缘”,乃至死命的因缘,乃至死了,我们也不舍皈依、不舍三宝,这个是从最低程度到最高标准,最高就是死,如果人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对不对?他都不怕死,他死都不怕。乃至最小的,就是一个戏笑,“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身命受用,定当舍离”,我们人的身体,人的寿命,我们这一生当中,虽然可以受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寿命,但是都是要舍离的,都会死的,“若为此故”,如果为我们的生命、身体、我们的寿命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你生生世世都在轮回,都在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舍弃皈依。“作是念已”,我们这么想以后,“数起誓愿”,常常发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我们常常发愿说,乃至戏笑到死命,我们都要皈依三宝。“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过去的祖师大德,过去有人这么说,怎么说呢?“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这个是说,皈依某一尊佛,或者皈依某一些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只是皈依某某佛,某某僧团,这种皈依的解释是没有见到根据的。
前面谈到六种共同学处,“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是《道炬论》中谈到的共同的学处,“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初三种,就是三种遮止,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就是修行应学,出于《皈依六支论》。宗大师说,我这个六种共学出自《道炬论》;各别学处里头,初三种遮止在经典里面有说,后三种修行应学是出自于《皈依六支论》说。
乙二、破除党执
这里面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宝,这是很关键的,皈依十方三宝,我们功德才大。如果我们一直在分党分派分执,我们这个学习就会有毛病。因为我们在世间党执,这一帮那一伙,最后你对佛也分党执,那还得了?你这个佛皈,那个佛不皈,这都是不对的。皈依本身就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概括一切的。成佛,佛佛道同,悟的道理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修皈依,对三宝的功德,我们不能去分割,他本来是完整的功德,我们自己去把它切成一块一块,这个是不对的,也划不来。这都是我们学的过程当中的毛病,非常大的毛病。
这些毛病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的心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心没办法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一种广大心,但是至少我们不能去作意说,我只皈依某某佛,只皈依某某人,那你的功德就很小。我们看到任何的三宝,(都要同样的恭敬。)比如,我皈依释迦牟尼佛,那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像,就很恭敬尊重,你看到弥勒菩萨像,你说弥勒菩萨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可以把他扔掉,这可以吗?不行的事情。你说我皈依某某法师,这个袈裟是这位法师穿的,我要恭敬;这个袈裟是另一位法师的,跟我没什么关系,这个袈裟也没什么用,都是如此。你不能说,我们现在这本论,《广论》,我们要恭恭敬敬,你看到《华严经》——“我们又没有共修《华严经》,就可以不恭敬。”不行的,这都是毛病。
皈依是要让我们的心对所有的三宝都有恭敬心,不能说我们对什么经、什么佛、什么法我才恭敬,对什么就可以不恭敬,你这样会养成很坏的等流,你会有非常大的麻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我执和法执混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现。世间杂染,你会认为说杂染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好的,这个是法执;法执的前提,是我执,我执法执在一起。学佛以后,我们会把这种等流不知不觉带到庙里来,带到佛教里来,带到佛法里来。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世间都是痛苦、轮回、迷茫、烦恼,出世间都是清净、解脱、圆满,所以我们对这些境界如何来用心,就是修行。我们对照这些清净圆满的境界,都应该有恭敬心、希求心、诚恳的心,我们才有办法悟道。
举一个例子来讲,在僧团当中,你说我们这个班导法师管我们,我们一定要对他恭敬,别的法师不管我们,我们对他恭敬干什么?居士也是一样,你是哪个组的,那个组长,你对他客气一点,以后他好照顾我,别的组的组长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心都有毛病。不管组长不组长,法师不法师,都是三宝、师法友。师法友的概念不是随便说的,你自己随便乱安立,一切都是非理作意,都是虚妄分别,都是颠倒,都是邪见,最后自己搞得很苦,别人看了也苦,别人看到你这么苦,别人看到也难受。你天天很快乐,天天很开心,别人看了也高兴。所以,佛法一定要学懂,不能学得糊里糊涂,越学越执着,世间的执着没有去掉,把佛法的执着又加上去,那很麻烦。
好,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