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心态。

  【清醒认识】当然,我们应该这么去用心、去理解,不等于说我们听到了就能够做得到,也不等于我们说了就能够做得到,不是这么简单。

  我这么说的目的,是让我们大家有一个不同的用心角度:怎么去用心,怎么去体会佛法。

   甲四、现实修行中常见问题

   乙一、丧失对内心的觉照能力

  【常见病态】大部分人缺乏对自心的认识和觉察能力,甚至这种认识能力慢慢越来越匮乏,最后完全丧失掉了。

  【举例说明】

  ①比如慈悲,怎么来认识我们的慈悲心呢?是不是学得越久越慈悲呢?

  ②怎么来认识“观功念恩”呢?观功念恩也是内心的作意。

  ③怎么来认识终极信仰——涅槃寂静的价值呢?

  ④怎么来认识和合力量的重要性呢?和合才能成事,和合才能成道,不和合就说明有违缘,我们只有知道违缘在什么地方,怎么改变它,障碍才过得去。

  ⑤我们怎么来认识内心力量、力量的源泉呢?我们认识清楚以后,知道怎么办,才不会枯竭。如果不是的话,纯粹凭一种感性的信念,绝对是支撑不久的,过一段时间心气就不高了。

  【性相有别】人的心性是离四句、绝百非的,所有的名言概念安立上去,与它的本体都是两回事情。

  【名言功用】所有的名言、概念,安上去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对心性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一些的体会、认识、了知而已。

   乙二、混淆修行的目标与方法

  【明确目标】我们要见到的是诸法的真实相,不是想在佛门中得到什么东西。

  【修行误区】认识诸法的实相、涅槃的寂静,和在有为法事相上的成就、我们所得的功德,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变成一对矛盾。

  【倒果为因】涅槃寂静,无为法,无有生住灭,没有形相。如果我们贪图功德,或者说我们一定要得到什么,就会把我们得到的最后的结果作为我们的发心,当成我们的方法、手段、行持,这就是倒果为因。

  只有说我们如何发心,如何行持,如何用心,我们才能得到什么结果。果是果,因是因。

  【归根究底】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内心不寂静造成的。

  【师父破斥】内心不寂静,不要说认识诸法实相,要认识一个法也是不容易的。

  【师父策励】任何一个法,只要我们在这个法上真正有很深的体悟,都能够以此类推。

  佛法根本的命题、用心的方法必须要了解得比较清楚、透彻。

   乙三、缺乏希求心与行持

  【宗】行与证,行的过程也就是证的过程。

  【因】行就是做,行一分,证一分;行两分,证两分。行与证是一体的。而不是说我们要行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最后才能证到什么。

  【喻】行就如走路一样。比如你要去天安门,走一步就近一步,只要你不是走错路。走一步就靠近一步,走两步就靠近两步,最后就到了天安门。

  【画饼充饥】内心只是想“我要到天安门”,没有去想路怎么走,没有去考虑怎么一步一步走,这怎么行呢?

  【现行分析】很多人内心不寂静的时候总是在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善知识,寻找法,寻找路。

  【勿向外求】实际上,我们内心不寂静的时候,遇到法一样不寂静,也不会把它当作法。

  所谓法就是要让我们内心寂静。

  【三法印】千百年来,三法印(才是佛法的标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只要法与这三个法相应,就是佛法,否则讲得再好也不是佛法。

  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法印,要同这个法印相应。

  【关键要点】涅槃寂静的状态,我们是不是很希求、很想得到,是不是作为我们真正终极信仰的目标,这是很关键的。

  【修行动力】只有我们追求涅槃寂静,才会去实践,才会去追求诸法实相。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追求的不是涅槃寂静的功夫和境界,怎么才有办法从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上来认识呢?这不可能的事。

  【以妄对妄】我们只能以我们有分别的心、虚妄的心来认识世间上的种种境,虚妄心对虚妄境。

  【以愿导行】我们如果真正追求涅槃,自然会反观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烦恼,看到自己不寂静的地方在哪里,(思考)如何让我们内心寂静,并且会一直去实践。

  【信乐为本】内心寂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动力有几分,对涅槃的希求有几分,对终极信仰信几分,这都是成正比的。

  如果对终极信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希求,就不会寂静,不会去实践。

  不会去实践,也不可能有寂静,不可能有修行实践的能力,这些理论都是相关联的。

   乙四、没有真正建立生命宗旨

  【生命宗旨】我们常常说,建立生命的宗旨是成佛,成佛就是涅槃寂静。

  【无志过患】我们对涅槃寂静没有追求,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成佛的宗旨,就很容易以外在成就的价值来弥补我们内心当中自我价值的不足。

  【深入分析】我们内心是苍白、空虚的,感受不到内心中佛法的力量,就很容易追求外在的成就,来弥补我们内心的不足,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平衡,才会觉得活在世上有意思。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错误现行】追求外在的价值,就很需要别人的肯定、赞叹、鼓励,来满足我们虚假的价值。

  【现实为喻】我们常常说,“你怎么老不理解我呢?我做这么多事,怎么都不理解我?”实际上这种人都是很可怜的,老是追求外在的一种成就。

  【师父破斥】实际上这时候我们潜意识里都不是佛法的发心,这种心态已经有了大问题,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到。

  【直指原因】这就是我们对自己佛法的价值观没有信心,不相信。

  【分析后果】不相信佛法的力量,不相信大众的力量、团体的力量,追逐外在自我价值的成就,自然而然(与团体)是背道而驰的,自然就远离大众、远离佛法,自然就学不下去。

  【回光返照】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涅槃寂静,我们看问题就反观自心。

  【如法体现】我们需要的是佛法的价值,自然而然我们各方面关系都能处理好,人、事、物一切的关系,一切的因缘,都能够处理好,佛法的力量也会很强,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也会很强。

  【经论证成】《楞严经》里面讲:“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力量!

  【师父破斥】如果不是的话,自然而然我们内心就会越来越枯槁。二乘还懂得怎么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如果我们不懂得真正意义上的用心的话,修行就修偏了,这是很要不得的。

   【总摄】

  修行修得上去,修好了,跟心有关;修行修不上去,修不好,跟心也有关。

  善恶,一切因缘果报都跟我们的心有关,所以心在一切法中最为殊胜,叫做“一切最胜故”。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