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心態。

  【清醒認識】當然,我們應該這麼去用心、去理解,不等于說我們聽到了就能夠做得到,也不等于我們說了就能夠做得到,不是這麼簡單。

  我這麼說的目的,是讓我們大家有一個不同的用心角度:怎麼去用心,怎麼去體會佛法。

   甲四、現實修行中常見問題

   乙一、喪失對內心的覺照能力

  【常見病態】大部分人缺乏對自心的認識和覺察能力,甚至這種認識能力慢慢越來越匮乏,最後完全喪失掉了。

  【舉例說明】

  ①比如慈悲,怎麼來認識我們的慈悲心呢?是不是學得越久越慈悲呢?

  ②怎麼來認識“觀功念恩”呢?觀功念恩也是內心的作意。

  ③怎麼來認識終極信仰——涅槃寂靜的價值呢?

  ④怎麼來認識和合力量的重要性呢?和合才能成事,和合才能成道,不和合就說明有違緣,我們只有知道違緣在什麼地方,怎麼改變它,障礙才過得去。

  ⑤我們怎麼來認識內心力量、力量的源泉呢?我們認識清楚以後,知道怎麼辦,才不會枯竭。如果不是的話,純粹憑一種感性的信念,絕對是支撐不久的,過一段時間心氣就不高了。

  【性相有別】人的心性是離四句、絕百非的,所有的名言概念安立上去,與它的本體都是兩回事情。

  【名言功用】所有的名言、概念,安上去的目的都是爲了讓我們對心性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一些的體會、認識、了知而已。

   乙二、混淆修行的目標與方法

  【明確目標】我們要見到的是諸法的真實相,不是想在佛門中得到什麼東西。

  【修行誤區】認識諸法的實相、涅槃的寂靜,和在有爲法事相上的成就、我們所得的功德,處理不好的話,就會變成一對矛盾。

  【倒果爲因】涅槃寂靜,無爲法,無有生住滅,沒有形相。如果我們貪圖功德,或者說我們一定要得到什麼,就會把我們得到的最後的結果作爲我們的發心,當成我們的方法、手段、行持,這就是倒果爲因。

  只有說我們如何發心,如何行持,如何用心,我們才能得到什麼結果。果是果,因是因。

  【歸根究底】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因爲我們內心有煩惱,內心不寂靜造成的。

  【師父破斥】內心不寂靜,不要說認識諸法實相,要認識一個法也是不容易的。

  【師父策勵】任何一個法,只要我們在這個法上真正有很深的體悟,都能夠以此類推。

  佛法根本的命題、用心的方法必須要了解得比較清楚、透徹。

   乙叁、缺乏希求心與行持

  【宗】行與證,行的過程也就是證的過程。

  【因】行就是做,行一分,證一分;行兩分,證兩分。行與證是一體的。而不是說我們要行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最後才能證到什麼。

  【喻】行就如走路一樣。比如你要去天安門,走一步就近一步,只要你不是走錯路。走一步就靠近一步,走兩步就靠近兩步,最後就到了天安門。

  【畫餅充饑】內心只是想“我要到天安門”,沒有去想路怎麼走,沒有去考慮怎麼一步一步走,這怎麼行呢?

  【現行分析】很多人內心不寂靜的時候總是在尋找,尋找什麼呢?尋找善知識,尋找法,尋找路。

  【勿向外求】實際上,我們內心不寂靜的時候,遇到法一樣不寂靜,也不會把它當作法。

  所謂法就是要讓我們內心寂靜。

  【叁法印】千百年來,叁法印(才是佛法的標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只要法與這叁個法相應,就是佛法,否則講得再好也不是佛法。

  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法印,要同這個法印相應。

  【關鍵要點】涅槃寂靜的狀態,我們是不是很希求、很想得到,是不是作爲我們真正終極信仰的目標,這是很關鍵的。

  【修行動力】只有我們追求涅槃寂靜,才會去實踐,才會去追求諸法實相。

  【師父破斥】如果我們追求的不是涅槃寂靜的功夫和境界,怎麼才有辦法從能觀的心和所觀的境上來認識呢?這不可能的事。

  【以妄對妄】我們只能以我們有分別的心、虛妄的心來認識世間上的種種境,虛妄心對虛妄境。

  【以願導行】我們如果真正追求涅槃,自然會反觀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煩惱,看到自己不寂靜的地方在哪裏,(思考)如何讓我們內心寂靜,並且會一直去實踐。

  【信樂爲本】內心寂靜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動力有幾分,對涅槃的希求有幾分,對終極信仰信幾分,這都是成正比的。

  如果對終極信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希求,就不會寂靜,不會去實踐。

  不會去實踐,也不可能有寂靜,不可能有修行實踐的能力,這些理論都是相關聯的。

   乙四、沒有真正建立生命宗旨

  【生命宗旨】我們常常說,建立生命的宗旨是成佛,成佛就是涅槃寂靜。

  【無志過患】我們對涅槃寂靜沒有追求,沒有真正意義上建立成佛的宗旨,就很容易以外在成就的價值來彌補我們內心當中自我價值的不足。

  【深入分析】我們內心是蒼白、空虛的,感受不到內心中佛法的力量,就很容易追求外在的成就,來彌補我們內心的不足,這樣我們的心才會平衡,才會覺得活在世上有意思。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錯誤現行】追求外在的價值,就很需要別人的肯定、贊歎、鼓勵,來滿足我們虛假的價值。

  【現實爲喻】我們常常說,“你怎麼老不理解我呢?我做這麼多事,怎麼都不理解我?”實際上這種人都是很可憐的,老是追求外在的一種成就。

  【師父破斥】實際上這時候我們潛意識裏都不是佛法的發心,這種心態已經有了大問題,只是我們自己看不到。

  【直指原因】這就是我們對自己佛法的價值觀沒有信心,不相信。

  【分析後果】不相信佛法的力量,不相信大衆的力量、團體的力量,追逐外在自我價值的成就,自然而然(與團體)是背道而馳的,自然就遠離大衆、遠離佛法,自然就學不下去。

  【回光返照】如果我們追求的是涅槃寂靜,我們看問題就反觀自心。

  【如法體現】我們需要的是佛法的價值,自然而然我們各方面關系都能處理好,人、事、物一切的關系,一切的因緣,都能夠處理好,佛法的力量也會很強,人的感召力、親和力也會很強。

  【經論證成】《楞嚴經》裏面講:“大衆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種力量!

  【師父破斥】如果不是的話,自然而然我們內心就會越來越枯槁。二乘還懂得怎麼真正意義上的用心,如果我們不懂得真正意義上的用心的話,修行就修偏了,這是很要不得的。

   【總攝】

  修行修得上去,修好了,跟心有關;修行修不上去,修不好,跟心也有關。

  善惡,一切因緣果報都跟我們的心有關,所以心在一切法中最爲殊勝,叫做“一切最勝故”。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