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一講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十一講)

  

  【原文】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言與此相應故者,謂此心所,與其心王,常相應故。望于心王,此即爲劣,先勝後劣,所以次明。

   甲一、經文簡釋

   這一段話說的是心所的問題。

   心所恒常與心王相應。心王不能獨立造作,要造業必須假借心所。心王驅使心所造業,故心所在百法明門論裏就擺在第二位,第一位心王,第二位心所。

   甲二、總略宣說心所與修行的關系

   乙一、正明心所

   心所,心所有法,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和狀態。

   過程,是有次第的;狀態,是有形相的。

  【喻】後山的水,往下流,經過哪裏,呈現出什麼狀態、形相。

  【引申】人心也是如此,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早到晚,它的活動是有過程、有形相的,這種過程、狀態、次第、形相中是有規律可尋的。

  【無明覆蔽】不學佛法就不了解,不了解的話,我們的心是模模糊糊的,一早起來到晚上都是模模糊糊的,所以人就很苦惱。

  模糊,是講得好聽一點。說得不好聽就是”糊塗”,用佛法的話講,就是無明。

   乙二、佛法對心所的認識過程及意義

   我們怎樣讓自己的心相及活動過程不模糊呢?

   所謂不模糊,就是要非常清楚。

  【絕非易事】不要說一年當中心路曆程的次第和狀態,一天、一小時,我們心所活動的過程和狀態能不能認識、了解、把握,都是很難的事情。

  【無奈現狀】因爲不認識、不了解、把握不住,所以我們會隨波逐流,隨我們自己的妄想心起伏。

  【佛法對心所的認識過程:清楚 明確 深刻 透徹】

   ◆第一步

  學佛法就是要讓這種模模糊糊的心非常清楚。

   ◆第二步

  【宗】非常清楚還不夠,還要讓我們內心的活動過程和狀態非常明確。

  【因】如果我們知道真正內心是一個什麼狀態,知道內心的活動過程,但是不明確這個狀態是對還是錯,這個活動過程有沒有問題,(是不夠的)。

  雖然清楚,但是我們不能下結論,就是不明確。

  【意義所在】在對心相觀察比較清楚的基礎上,還要明白這種起心動念是正確的,這樣一直往下用功,才會有信心、有把握,才不會迷路。

   ◆第叁步

  【宗】明確夠不夠呢?明確還不夠。

  【因】今天認爲現在這樣的心相是好的,到了明天、後天,又一種心相出現,我們就不知道怎麼辦好了,所以在對內心比較明確的狀態的基礎上,對內心狀態的認識還要非常深刻。

  【意義所在】非常深刻,就是不會變化,不會淺嘗辄止了。認識不深刻,說明只是認識到問題的表層,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核心。

   ◆第四步

  【宗】深刻之後,要對我們整個心相非常透徹。

  【因】大徹大悟,覺悟,什麼意思呢?就是完全能夠掌握自己的心。

  【喻】“大圓滿覺,應迹西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能夠爲自己的心做得了主。

  【認識現行】我們現在就是沒辦法爲自己的心做主,不能自主,所以迷惑,所以我們的很多行爲自己很難確定對錯。

   【小結】這些都同心所有關,我們只有對一種又一種內心狀態了解得非常清楚之後,才能對整個心路曆程了解得更清楚。

   甲叁、結合身心,現爲教授

   乙一、樹立正見——看清心路

  【究其根由】我們模糊,就是因爲有二執,有二障。

  【二執二障】二執:我執,法執;二障:所知障,煩惱障,由二執生二障。

  【二空二果】怎麼來破除二障呢?要靠二空。我空,法空。

  通達二空才能證菩提涅槃二果,兩種果報。

  【宗】二空,是斷二障、破二執、證二果的非常重要的行門,它不是講道理的。

  【因】它讓我們一步步明了、清楚二障對我們的障礙,二執對我們的危害,(同時,對)二空的道理(的理解)就會越來越清晰、明確、深刻、透徹,然後,慢慢慢慢,我們才會轉依,才會有涅槃寂靜。

  【樹正知見】大乘佛法告訴我們的主要就是要建立這樣一種知見,正確的知見。

  【二執現行】我們迷惑于事,就會有我執;迷惑于理,就會有法執。

  要麼迷事,要麼迷理;要麼執事,要麼執理,都是會有問題的。

  【執著過患】只要有執著,都會有障礙;有執著,對諸法的緣起就不能通達。

  【如理認識】一切法的成就都是因緣和合而有。

  【反顯】如果我們覺得離開了因緣,還有什麼法的存在,什麼果的存在,有一個法、一個果讓我們去求、去證,這本身對法、對涅槃,對轉依妙果的理解就出了偏差。

  【正確認識】我們說要成佛,要證涅槃,目的是爲了讓我們對這些清淨的果報産生希求、向往,它是這個作用。

  【付諸行動】我們有了希求心、向往之後,下一步怎麼辦呢?怎麼努力,怎麼下手,就顯得非常重要。

   乙二、依法實踐——明確方向

   丙一、佛悟緣起·平凡而深刻

  【根本教義】佛法兩千多年來,一直在流傳。

  釋迦牟尼佛悟到的是什麼呢?緣起法,因緣果報。

  世間法是因緣果報,出世間法也是因緣果報。

  世間法是雜染的因緣果報,出世間法是清淨的因緣果報。

  我們要在這樣一個根本教義上能夠知道、了知。

  【喻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時,說:“我只是一個幸運的小男孩,在知識的海洋裏揀到一片貝殼而已。”

  【體會內涵】這麼大一個大科學家,發現了萬有引力,如果換成普通人,不可能是這樣一個心態。這就是有作爲、有成就的人具有一顆平常心。

  【喻二】曾有人問愛因斯坦:“你爲什麼這麼偉大?”他回答說:“我是一只甲殼蟲,爬在圓球上,說出了這個球是圓的而已。”

  【平凡·不凡】世間上有大作爲、大成就的人,他們有成就之後,講出來的話看起來很平常,但裏面非常有味道、有意境,這個話就一直流傳。

  【反顯】如果一個不是很有成就的人,或者成就有限的人,常常有豪言壯語,都是火候不到的表現。

  【類比現行】學佛法也是如此,我們講起來滔滔不絕,實際上跟我們的心、對方的心、現實因緣毫不相幹。

   丙二、體會佛法·知易而行難

  【生佛差別】佛說緣起,是見到緣起、悟到緣起,也說緣起。

  爲什麼我們不能見到緣起?都是因爲妄想執著。

  “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都是妄想執著造成的,都是二障、二執。

  【清醒認識】這些不是我們聽了一次兩次,問題就解決了,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明確目的】我們聽法,都是爲了對照內心。

  【譬喻曉理】比如說,色法,質礙。這個誰不知道呢?

  例如石頭,非常堅硬,有質礙,誰不知道呢?

  問題是:我們見到色法,看到前面的香爐、香盤、拜墊,能不能生起質礙的感覺?都是生不起來的。

  工人就能,他知道這個石頭有多重,要去搬,要去砌石頭。

  當我們要去搬石頭時,才會生起質礙的感覺。

  【結論】平時沒有真正想去緣它的時候,我們是生不起這種質礙的感覺。

  【如實認知】以此類推,我們對人、事,心是沒有造作,沒有去緣的。

  去緣,也就是把對方作爲我們緣的境界。

  【觀察思維】我們看到有形有相的色法尚且如此,我們對自己的心、自己心裏活動的過程和狀態都搞不清楚,怎麼有辦法去緣對方的境界呢?

  【如癡如盲】都是我們內心的無明,因爲我們緣不到,就對諸法的千差萬別相不了解。

  【佛法如目】學佛法是要辨別、分明諸法的差別相。

  【從內至外】對自己內心的活動規律不了解,就造成對外在的不了解。

  【舉例說明如實理解佛法之難】

  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學過無數遍了,大家都會解釋。

  【錯誤理解】佛說五蘊的目的是爲了對治我執、破我執,“我是五蘊和合而已”,而不是說“五蘊合起來就變成了一個我”,你這樣剛剛理解相反。

  【佛陀本意】佛陀說人是五蘊和合,所以是空的、無我的,講五蘊的目的是爲了通達無我。

   乙叁、廣發大願——永不動搖

  【認識修行】莊子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佛陀功德】釋迦牟尼佛有無量無邊的智慧,非常深廣的大智慧、大覺悟、大辯才。

  【廣發宏願】我們如何得到呢?必須要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量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設問】爲什麼要發四弘誓願呢?

  【反問自心】如果我們沒有這麼作意,你會去管這麼多差別相嗎?管不過來!

  我們沒有這麼去作意,我們會這麼認真對自己內心活動的煩惱進行分類、認識煩惱的過程嗎?不可能!

  【願力攝持】只有發宏願(我們才會有動力去修行、去認識自心)。

  【以願導行】四弘誓願都是在我們的心。

  必須有大願心,才能大行菩薩道;沒有大願,不可能會有大行。

  有了這種大願,才能夠“變大地爲黃金,攪長河爲酥酪”,我們受戒時都有這樣的文句。

  【願力之源】儒家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佛家講“自利利他”。

  【依正不二】大地能夠變成黃金,河流能夠變成酥酪,就像我們昨天(第十講)談到的,人看到水是水,佛菩薩、天人看到水,境界又不一樣。我們看到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看到娑婆世界是淨土。

  業不同,環境就不同,所看到、所接觸到的依報環境也就不同。

  【不識自心…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