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心地,寂静自己的内心,要见到无为法,要涅槃寂静。这些才是我们的目标。
【不识目标】有为法修持的部分仅仅是一个方法而已,不是一个目标,我们错把方法当目标,最后怎么能达到目标?
丙二、积累资粮——福慧双修
要与无为法的涅槃寂静相应,靠的是智慧;
与有为法相应,更多靠的是福德。
福德不够,就会障碍重重,有很多问题的出现;如果福报大,问题就少。
福,可以讲是有形相的,慧是无有形相的。
丙三、选择方法——大乘佛法
◇小乘佛教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告诉我们的是在自身上修行用功的方法,对自己讲,可以这样用功。
◇大乘佛法是在自利利他,平等的观念上来用功,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小乘圣者成了阿罗汉,就不在三界中了。
◇大乘佛法就不是这样,刚才谈到说,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娑婆世界,有快乐也有痛苦,更是容易修行的地方。
丙四、创造条件——发希求心
【念念因果】心心念念都是有业果的,人的心识是流动的,每一个心识都是有业果的,所有的念头,都是有果报的。
这样,我们对心念的了解、洞察,以及对有为法、缘起法的观照,就非常重要。
【通达缘起】释迦牟尼佛、大菩萨,就不会有什么大障碍,因为他会观照,知道一件事情的因缘果报。
释迦牟尼佛说“化缘已尽”,就入了涅槃。就是已经度化的人都度化了,没有度化的人种下了得度的因缘。这也是一种缘起法。
【策发希求】普贤十大愿王里说“请转*轮”,这些都是有用意的。
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真正意义上面的希求心,也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去作意佛法对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外在的因缘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我们一个人来讲,还是一个团体来讲,这方面都非常重要。
丙五、摄彼等义——修行从心开始
【法法相关】有为法、无为法,色法、心法,都是有关系的。
【心物不二】世间上的学问,虽然也谈到精神、物质,但是没有像佛教这么说“精神能主导物质,并且能转变物质、转变环境”,这种说法是不共世间的。
【唯心所现】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都是法,都是心功能的体现,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
什么心,变现出什么境,十法界都离不开我们的心,不仅仅是我们的娑婆世界。
心清净,果报就清净;心杂染,果报就杂染。
乙二、依法发心,超越世间追求
【观察思维】世俗社会上一般有成就的人,多数都是自我意志比较强的人。
自我意志比较强,要学佛法就非常困难,自我意志强,就说明我执重。
【对比认识】
◇世间上追求成就,都是与“我”这个主体连在一起的。小到我们个人,大到单位、产业、土地、财富、员工,等等,都是与我联系在一起的;
◇佛法上的成就,恰恰要放下这个我,是与无我连在一起的。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法无我”,是他对娑婆世界的观察。
【深入观察】世间法是建立在有为法生住灭的成就上,实际上是建立在“住”相上的成就,暂时存在的成就。
佛法则不同。
【师父破斥】我们传承佛的教法、思想、理论,不是凭空说“我在念经”就是传承教法。
【把握关键】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用佛陀的教法来作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实践,团体的建设、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展?
【依法而行】我们只有这么去做,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是真正不共世俗的团体。
【偏离轨道】如果不是这么去做,那跟世俗社会的单位一样,不可能有大的成就,绝对不可能。即便有成就,也与佛法的本意不相干。
【如理认识】人、社会、团体、事业,都是假借因缘和合而有,任何一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
【师父策励】这些因缘是能够改变的,都与自己的发心有关系。
乙三、如法修心,开启智慧宝藏
【心的研究】很多人去研究心,去开发内心的宝藏,去追究心的源头在哪里。
【世间误区】但是,世间上要追究心的源头,是找不到的;开发内心的智慧宝藏,也开发不了,并且众说纷纭,有千百种说法。无形中,我们就会把自己很多有限的、琐碎的、虚妄的东西,作为要开启内心宝藏、寻求智慧源头、(挖掘)内心最本然的状态(的工具)去认知。
【宗】这些说法恰恰都是(与追究心的源头)相反的。
【因】因为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我们奔流不息的妄念的状态——老想去追溯心的源头在哪里,智慧的大门在哪里,我们的内心就不寂静了,躁动,向外追逐,不能反观自心,不能让我们的心寂静下来,很多问题就不能解决,心只有越来越动荡。
【反问】本来就是一颗杂染、虚妄的心,用它再去追究心的源头,怎么追究得到呢?
【正确方向】只有让我们杂染的心沉静下来,慢慢才能认清内心的方向、状态。
如果没有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反而让它动得越来越厉害,只有跟佛法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而已。
【观察思惟】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世间上很多学问,实际上都有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对整个心的学问了解不够造成的,至少没有完整、系统的来认知造成的。
【错误现行】因为没有系统完整的来认识,首先就没有这套学问,我们就很容易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识附加上去,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修行、修心。
【体会境界】我们学习经论,实际上是去体会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境界。
他们告诉我们如何来体会,如何来认识我们内心的境界,如何来用功。
【何谓传承】佛菩萨、祖师大德把自己的经验传递下来,变成经论,我们今天学,就是来传递和掌握用功的经验,这才是佛法的传承。
【修行功德】如果得到了这种经验,自然而然我们生命的状态和意义就不同了,我们就能安住。
乙四、以法观心,修正自身习气
【认识过患】不能安住,不能寂静,就会躁动。
躁动,就会患得患失。
【得与失】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里,第一个就是“得”。
“得”是与“失”相对的,“有得有失”。
【常见心相】通常人总是觉得“我要得到什么东西”,“要有所得”,“要有成就”,包括学问、能力、知识、财富、健康、社会关系,所有的一切,只要你追逐。
【苦从此生】反过来,没有得到,或者得到后又失去,人总是会很痛苦;别人得了我们没有得,也会很痛苦。
【如理认识】实际上,得与失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心法、心所法、色法三者假立的概念。
【思辨】我们把“得”放下,实际上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内心的概念。
【明察心相】内心当中有得有失,看见别人得到什么东西,心就会不平。
【徒然生苦】你的心不平,不等于别人就不得了,他依然还是得。
【喻】别人当组长,你当不上,心里就很难受。但是你难受也没办法,他还是当组长。
【对治方法】只有把得的概念放掉,心态才会正常。
【烦恼重重】如果没有放掉,就是障碍,就会成为所知障——你不知道还好,一知道肯定起烦恼。别人得了什么好处,你没有得到,就会起烦恼。
【放下即自在】如果把得的概念放掉,就没有失去什么。
【同理】反过来,失的概念放下了,才能得。
【染污心相】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自己没有得,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先舍后得】只有把认为“自己失去了什么”这种概念放下,才能够得到佛法。
【法相辨析】得与失都是我们内心不平的写照,要追逐有所得,没有得到、得到不够,或者别人得到了,内心即刻就有起伏。
【了知过患】起伏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间上很多问题的纠葛都是这样造成的。
【如理认识】实际上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一个人的成就与否也是众缘和合的,不是偶然的。
【观心为要】我们怎么来用心、观照,就很关键。
【师父破斥】不是说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就是学习一个“得”,那谁不知道?不是这回事情!
【结合自心】怎么样跟我们内心联系在一起,关系就很大。
【设问】为什么佛菩萨,甚至一些有修行的祖师大德看我们都会很清楚?
【宗】他看到我们的现行,就能推测这个人以后会怎么样。
【因】因为你现有的现行,现有的业以后会怎么样,基本都是一种法,都是一种规律。只有真正痛下决心去改变,否则你这种规律就没有办法(改变),我们人就是这样一种思惟、习惯。
【喻】为什么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呢?
出家如初,因为你想去改变,“我哪里不对,该怎么改”,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
【修行误区】修行时间长了,不想去改变自己,老想去改变别人。
【为仁由己】很多学佛人时间长了都是这样,老想去改变别人,改变别人的想法、观念、做法,没有意识到要改变别人需要先改变自己,然后才能去影响、帮助别人,这都是有关系的。
乙五、无为用心,追求涅槃寂静
【如理认识】一切法,都是靠我们身语意的造作,都是业感。所有的造作都是有为法。
在有为法造作的基础上,能显示出无为法的道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前面四个是有为法,在有为法的基础上,能显示出我们对无为法的体会。
如果我们有用心、同佛法相应,所作的事情里就能够体察到法的内涵。
【明确目标】无为法、涅槃寂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正确心态】我们要追求涅槃寂静,自然而然不会在有为法的事相上与人家发生冲突、产生躁动。这本身就是不对的事情,就不是我们学佛法的人所应有的一种…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