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讲)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言初心法八种,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有为法中,此最胜故,所以先言。

   甲一、经文略释

   百法中,心法摆在第一位。为什么呢?

   因为三界六道中一切善恶法都是人的心造作的,凡夫、圣者,染污、清净,所有因缘果报,种种差别都是心造的。心的功能、作用是最殊胜的。

   甲二、认识心与境的关系

  【修行·修心】我们修行也是修心。

  为什么心无行无相,但力量这么大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认识自己的心。

   乙一、娑婆世界的清净与染污

  【苦乐由心】地狱中的有情也好,极乐世界的圣者也好,都与我们的心有关系。

  【认识娑婆】地狱众生是最苦的,极乐世界是最乐的。

  那么娑婆世界呢?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

  娑婆世界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同在何处呢?

  娑婆,翻译成堪忍:可以忍受,有力量来忍受。

  【凡夫所见】我们所见的娑婆世界,有种种缺陷、问题。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娑婆世界世俗层面的境界,充满种种苦难。

  【佛陀所见】释迦牟尼佛虽然也是处在这个世界中,但是因为心不同、业不同,世界对他来说是不同的。

  【利于学佛】娑婆世界,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佛法,更加容易用功、学习、修行、办道,更加容易体会无为法,证入涅槃。

  【宗】长期以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度,总是把娑婆世界与别的国度对立起来,对待来看。

  【喻】因为业感不同,水对人而言是水,可以喝,是生命中重要的能量;天人的业比我们清净,看到水就变成了琉璃;鱼的业力比我们差,它看到水变成宫殿、住房(我们人看到水可以当成正报所需要的水份);饿鬼看到水变成脓血。

  【因】同一个境界,因为不同众生的业感不同,所以产生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我们不容易把娑婆世界理解成一个佛土,一个清净世界,是因为我们的业杂染、烦恼杂染、身杂染,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也是一个杂染的世界。

  【如理认识】首先我们要从理论上认识:娑婆世界具有清净的部分,对我们来讲又有染污的部分。

  【究其原因】但我们不容易理解到,理解不了,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障、所知障。

   乙二、所知障的形成和原因

   丙一、凡夫所知,执着成障

  【所知障】我们的所知是错的,心里所知道的那些内容完全跟佛法没有关系,完全跟佛的世界的名言体系、清净业不相干,反而会执着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是对的、正确的,所以只会越来问题越大,每个人学了一点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是对的。

  【喻一】佛法犹如一只大象,每个人执着于大象的一部分。

  【喻二】(佛法又如)一座高楼大厦,每个人执着于里面的一小部分。

  (因为所知障,所以我们)对整个高楼大厦、正法之城、整只大象,不能通达。

  我们要通达一切圣教无违,道理也即此。

  【清楚认知】第一步,我们要弄清楚:我们的所知是什么?我们要知道什么东西?我们要学什么东西?我们要证得的是什么?我们现在的所知是什么?

  【师父破斥】我们内心中的知识纯粹都是烦恼:比较、分别、我慢、嫉妒、障碍、人我是非、世间杂事……纯粹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丙二、闻法不行,所知成障

  【错误现行】我们好不容易能够所知一点佛法名言,好不容易知道我们应该怎样用功、忏悔、做功课、过堂等等,就这么一点点事情,我们知道了却不一定愿意去做,并不愿意真心实意去实践,只是刚刚开始一小段时间很新鲜,过一段时间不新鲜了就不愿意做了。

  【所知成障】如果知道了不愿意去做,没有去做,则知道的又成了障碍,绝对成障碍。

  【行为根本】佛法归根究底,教理行果,就在这个“行”字。

  “行”与“证”是辨证统一的,没有行就没有证。

  【结合现行】烦恼障、所知障,经论中不是随便安立的,具体对我们的现行都是有所指的。

  【正见为先】学佛法,正见、正解很重要。

  正见,殊胜的见解,佛菩萨的见解。

  佛菩萨的见解与我们的见解不同。

  【凡夫之见】我们的见解都是断常二边: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好,要么坏,都是两边。

  没有去观察众缘和合,没有去观察错对在我们的心。

  【善恶在心】我们的心善,外在的境界错的也是善;我们的心恶,外在的境界正确的,对我们来讲也是恶的。

  善恶是我们怎么来观察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境界。

  【师父破斥】学佛法不是一帮人一起讨论就能讨论出结果的。

  【错误现行】没有内心境界,都是在道理上面说来说去,说到最后彼此不服,你也有道理,我也有道理,不知道听谁的,反正我不想听你的,你也不想听我的,互相排斥,造成不和合,就成了所知障。

  【根源】烦恼障、所知障的根源就是我们内心有我执、法执。

  同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去行持(佛法),所以就形成了障碍。

  【宗】只有在法上行持,才不会有障碍。

  【因】行持的本身就有一种很强的观照力——自我观照的能力,(能提醒我们)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不能这么对人,不能这么对事。

  我们自己内在的障碍没有了,就很容易与别人沟通。

  如果不是这样发心、安立,一定会有问题。

  【世间轨则】世间的一切,用做生意的话来说,都像交易一样,要做到这个意见你也能接受,我也能接受。

  【佛门标准】学佛法不是折中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而是(要看)是否符合佛法的正见,而不是大家互相讨好——这纯粹都是世间法。

  【见行结合】必须真正有佛法的见地,同时有实践佛法的经历和经验,否则事情来了不会用法,人一多,问题一多,就迷惑、不知道怎么办,无从下手。

   丙三、所知障的根本

  【邪见所障】无明最大的问题是邪见,不是说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明,内心的障碍就叫无明。

  内心有障碍,就有无明;内心没有障碍,就没有无明。

  【以法启明】学佛法就是要破无明,让我们内心光明、清净。

  【层层辨析】邪见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所知有问题;所知有问题,是因为能知有问题;能知有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烦恼、执着。

  有烦恼,有执着,所以我们的心跟佛法不相应。

   乙三、心的躁动与寂静

  【烦恼之相】只要是烦恼,我们的心就是躁动的。

  【止息烦恼】涅槃就是要让我们的心静下来,躁动的心寂静下来。

  【寂静之美】我们的心寂静下来后,你听课才能听得进去,听法才会相应,才会有轻安,才能体会到生命中真正的快乐,才能真正与佛法相应,才能真正看得清楚自己的心路历程。

  【师父破斥】若心躁动,整天在这里坐都坐不好,天天烦烦恼恼的,怎么学佛法?

  【用功方向】所以我们要培养一种寂静的能力。

  【宗】所谓寂静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喜欢动,那么喜欢说。

  【因】需要讲一句话的时候,讲两句就是多余,讲十句是散乱,讲二十句就是浪费生命。

  【宗】讲这么多干什么?完全是心里的垃圾、烦恼。

  【因】起烦恼,就是心中有垃圾了。有垃圾不往外倒掉,人的心会难受,所以就喜欢说。

  内心里有烦恼,不动就受不了,所以就乱动。纯粹都是烦恼的表现。

  【感受差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烦恼重的时候看到佛像与我们内心寂静时看到佛像,内心是完全不同的。

  ◇(内心寂静时)我们看到佛像,能真正作观是佛菩萨,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

  ◇(内心烦恼时)我们看到佛像,什么感觉没有,一片无明,这时已经没有作意能力了。看到上位的法师和同参道友,心中已经没有作意的能力,只有自我表现的能力,实际上都是内心不寂静的表现。

  ◇如果我们内心寂静,看到这些同行善友就会非常真实、亲切。

  ◇内心不寂静时,看到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障碍、麻烦。

   乙四、摄彼等义

  什么叫“万法不离自心”呢?为什么讲“一切最胜故”呢?为什么讲唯心呢?道理就在这里。

  怎么用心,就得到什么法;不懂得用心,就没有法,只有烦恼。

  心用对了,法用对了,境界就不一样。

  甲三、现实因缘下如何修行

   乙一、总说修行要旨

  【譬喻晓理】一部汽车,要开动,首先要会开(驾驭能力),然后要有汽油,车况还要好。

  车况好就比喻我们根机具足,汽油比喻资粮,驾车技术比喻条件和方法,三者具足才能把车开好。

  要开车,没有车怎么开?就好比说,你不具器,怎么学?

  即便我们条件好,没有资粮也不行,汽车没有汽油,再好的车也跑不动。

  这些都是很真实的。

  【长时熏习】我们内心非常需要佛法的熏陶,这种熏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多少世,靠佛法来熏陶,慢慢让我们的道心、道行、知见养成。

   丙一、明确方向——通达无为

  【认清误区】人的心是变幻莫测的,只要有一天你想错了,就很麻烦。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把虚妄的境界当作真实的境界,把有为法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一天做多少事,磕多少头,念多少佛,这些都是有为法。

  【终极目标】实际上我们设立这些功课、设立这些目标的深层次原因是要让我们发…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