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明心地,寂靜自己的內心,要見到無爲法,要涅槃寂靜。這些才是我們的目標。

  【不識目標】有爲法修持的部分僅僅是一個方法而已,不是一個目標,我們錯把方法當目標,最後怎麼能達到目標?

   丙二、積累資糧——福慧雙修

   要與無爲法的涅槃寂靜相應,靠的是智慧;

   與有爲法相應,更多靠的是福德。

   福德不夠,就會障礙重重,有很多問題的出現;如果福報大,問題就少。

   福,可以講是有形相的,慧是無有形相的。

   丙叁、選擇方法——大乘佛法

  ◇小乘佛教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告訴我們的是在自身上修行用功的方法,對自己講,可以這樣用功。

  ◇大乘佛法是在自利利他,平等的觀念上來用功,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小乘聖者成了阿羅漢,就不在叁界中了。

  ◇大乘佛法就不是這樣,剛才談到說,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娑婆世界,有快樂也有痛苦,更是容易修行的地方。

   丙四、創造條件——發希求心

  【念念因果】心心念念都是有業果的,人的心識是流動的,每一個心識都是有業果的,所有的念頭,都是有果報的。

  這樣,我們對心念的了解、洞察,以及對有爲法、緣起法的觀照,就非常重要。

  【通達緣起】釋迦牟尼佛、大菩薩,就不會有什麼大障礙,因爲他會觀照,知道一件事情的因緣果報。

  釋迦牟尼佛說“化緣已盡”,就入了涅槃。就是已經度化的人都度化了,沒有度化的人種下了得度的因緣。這也是一種緣起法。

  【策發希求】普賢十大願王裏說“請轉*輪”,這些都是有用意的。

  如果我們對佛法沒有真正意義上面的希求心,也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去作意佛法對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外在的因緣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從我們一個人來講,還是一個團體來講,這方面都非常重要。

   丙五、攝彼等義——修行從心開始

  【法法相關】有爲法、無爲法,色法、心法,都是有關系的。

  【心物不二】世間上的學問,雖然也談到精神、物質,但是沒有像佛教這麼說“精神能主導物質,並且能轉變物質、轉變環境”,這種說法是不共世間的。

  【唯心所現】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都是法,都是心功能的體現,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的。

  什麼心,變現出什麼境,十法界都離不開我們的心,不僅僅是我們的娑婆世界。

  心清淨,果報就清淨;心雜染,果報就雜染。

   乙二、依法發心,超越世間追求

  【觀察思維】世俗社會上一般有成就的人,多數都是自我意志比較強的人。

  自我意志比較強,要學佛法就非常困難,自我意志強,就說明我執重。

  【對比認識】

  ◇世間上追求成就,都是與“我”這個主體連在一起的。小到我們個人,大到單位、産業、土地、財富、員工,等等,都是與我聯系在一起的;

  ◇佛法上的成就,恰恰要放下這個我,是與無我連在一起的。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法無我”,是他對娑婆世界的觀察。

  【深入觀察】世間法是建立在有爲法生住滅的成就上,實際上是建立在“住”相上的成就,暫時存在的成就。

  佛法則不同。

  【師父破斥】我們傳承佛的教法、思想、理論,不是憑空說“我在念經”就是傳承教法。

  【把握關鍵】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用佛陀的教法來作意,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實踐,團體的建設、弘法利生事業的開展?

  【依法而行】我們只有這麼去做,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是真正不共世俗的團體。

  【偏離軌道】如果不是這麼去做,那跟世俗社會的單位一樣,不可能有大的成就,絕對不可能。即便有成就,也與佛法的本意不相幹。

  【如理認識】人、社會、團體、事業,都是假借因緣和合而有,任何一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

  【師父策勵】這些因緣是能夠改變的,都與自己的發心有關系。

   乙叁、如法修心,開啓智慧寶藏

  【心的研究】很多人去研究心,去開發內心的寶藏,去追究心的源頭在哪裏。

  【世間誤區】但是,世間上要追究心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開發內心的智慧寶藏,也開發不了,並且衆說紛纭,有千百種說法。無形中,我們就會把自己很多有限的、瑣碎的、虛妄的東西,作爲要開啓內心寶藏、尋求智慧源頭、(挖掘)內心最本然的狀態(的工具)去認知。

  【宗】這些說法恰恰都是(與追究心的源頭)相反的。

  【因】因爲這些說法實際上都是我們奔流不息的妄念的狀態——老想去追溯心的源頭在哪裏,智慧的大門在哪裏,我們的內心就不寂靜了,躁動,向外追逐,不能反觀自心,不能讓我們的心寂靜下來,很多問題就不能解決,心只有越來越動蕩。

  【反問】本來就是一顆雜染、虛妄的心,用它再去追究心的源頭,怎麼追究得到呢?

  【正確方向】只有讓我們雜染的心沈靜下來,慢慢才能認清內心的方向、狀態。

  如果沒有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反而讓它動得越來越厲害,只有跟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遙遠而已。

  【觀察思惟】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世間上很多學問,實際上都有這樣的問題。

  這就是對整個心的學問了解不夠造成的,至少沒有完整、系統的來認知造成的。

  【錯誤現行】因爲沒有系統完整的來認識,首先就沒有這套學問,我們就很容易把我們自己的經驗、認識附加上去,認爲我們應該怎樣做才是修行、修心。

  【體會境界】我們學習經論,實際上是去體會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境界。

  他們告訴我們如何來體會,如何來認識我們內心的境界,如何來用功。

  【何謂傳承】佛菩薩、祖師大德把自己的經驗傳遞下來,變成經論,我們今天學,就是來傳遞和掌握用功的經驗,這才是佛法的傳承。

  【修行功德】如果得到了這種經驗,自然而然我們生命的狀態和意義就不同了,我們就能安住。

   乙四、以法觀心,修正自身習氣

  【認識過患】不能安住,不能寂靜,就會躁動。

  躁動,就會患得患失。

  【得與失】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裏,第一個就是“得”。

  “得”是與“失”相對的,“有得有失”。

  【常見心相】通常人總是覺得“我要得到什麼東西”,“要有所得”,“要有成就”,包括學問、能力、知識、財富、健康、社會關系,所有的一切,只要你追逐。

  【苦從此生】反過來,沒有得到,或者得到後又失去,人總是會很痛苦;別人得了我們沒有得,也會很痛苦。

  【如理認識】實際上,得與失本身就是一種概念,心法、心所法、色法叁者假立的概念。

  【思辨】我們把“得”放下,實際上並沒有失去什麼,只是內心的概念。

  【明察心相】內心當中有得有失,看見別人得到什麼東西,心就會不平。

  【徒然生苦】你的心不平,不等于別人就不得了,他依然還是得。

  【喻】別人當組長,你當不上,心裏就很難受。但是你難受也沒辦法,他還是當組長。

  【對治方法】只有把得的概念放掉,心態才會正常。

  【煩惱重重】如果沒有放掉,就是障礙,就會成爲所知障——你不知道還好,一知道肯定起煩惱。別人得了什麼好處,你沒有得到,就會起煩惱。

  【放下即自在】如果把得的概念放掉,就沒有失去什麼。

  【同理】反過來,失的概念放下了,才能得。

  【染汙心相】看到別人得到了什麼,自己沒有得,就好像失去了什麼。

  【先舍後得】只有把認爲“自己失去了什麼”這種概念放下,才能夠得到佛法。

  【法相辨析】得與失都是我們內心不平的寫照,要追逐有所得,沒有得到、得到不夠,或者別人得到了,內心即刻就有起伏。

  【了知過患】起伏就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世間上很多問題的糾葛都是這樣造成的。

  【如理認識】實際上它是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個人的成就與否也是衆緣和合的,不是偶然的。

  【觀心爲要】我們怎麼來用心、觀照,就很關鍵。

  【師父破斥】不是說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就是學習一個“得”,那誰不知道?不是這回事情!

  【結合自心】怎麼樣跟我們內心聯系在一起,關系就很大。

  【設問】爲什麼佛菩薩,甚至一些有修行的祖師大德看我們都會很清楚?

  【宗】他看到我們的現行,就能推測這個人以後會怎麼樣。

  【因】因爲你現有的現行,現有的業以後會怎麼樣,基本都是一種法,都是一種規律。只有真正痛下決心去改變,否則你這種規律就沒有辦法(改變),我們人就是這樣一種思惟、習慣。

  【喻】爲什麼說“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呢?

  出家如初,因爲你想去改變,“我哪裏不對,該怎麼改”,修行就是要改變自己。

  【修行誤區】修行時間長了,不想去改變自己,老想去改變別人。

  【爲仁由己】很多學佛人時間長了都是這樣,老想去改變別人,改變別人的想法、觀念、做法,沒有意識到要改變別人需要先改變自己,然後才能去影響、幫助別人,這都是有關系的。

   乙五、無爲用心,追求涅槃寂靜

  【如理認識】一切法,都是靠我們身語意的造作,都是業感。所有的造作都是有爲法。

  在有爲法造作的基礎上,能顯示出無爲法的道理。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前面四個是有爲法,在有爲法的基礎上,能顯示出我們對無爲法的體會。

  如果我們有用心、同佛法相應,所作的事情裏就能夠體察到法的內涵。

  【明確目標】無爲法、涅槃寂靜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正確心態】我們要追求涅槃寂靜,自然而然不會在有爲法的事相上與人家發生沖突、産生躁動。這本身就是不對的事情,就不是我們學佛法的人所應有的一種…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